林修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和发展直觉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数学习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数学习题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今教育所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即思维活动的方式不仅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不仅掌握新知识,而且能改造用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具有新颖性、独创性。
被誉为“智力体操”的数学,知识体系严密,知识点间联系密切,综合性强,数学推理中多于“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的形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多于不唯一性,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条件,是数学独具的优势。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的特点,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突破习题课的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习题课教学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化与扩展的训练过程,可以使学生挖掘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规律所在,是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继续,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要上好习题课。
1.知识的总结,变“接受式”为“探究式”。
知识的总结是深化认知结构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升华认识层次的有效途径。所以,一个阶段、一个单元的知识总结过程,教师不必以“引导”取代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索,可放手让学生进行书面总结后分小组讨论。学生在总结前必须独立钻研教材,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对知识进行了重新记忆,又探究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所学知识形成“知识链”,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通过讲座,学生尝试了失败,体会了成功,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对增强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学完《因式分解》一章,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了“一提二套三到底”,根据项数定方法的规律,大大提高了因式分解的运算速度和正确率。
2.习题的选择,变“单一型”为“开放型”。
根据近几年中考探索性、开放性习题增多的特点,在习题课上,我常常选编这类命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调动学生自己探究新问题,以现新结论,形成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不等式3(1+x) 解:去括号得3+3x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但不知其“所以然”。而“创设问题”教学,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了有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对于解不等式也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二、改变作业形式,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创新和实践性作业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要多下工夫,而且要精心设计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求新,表现自我,发挥创造性。 1.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培养和增强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近几年中考题中,均出现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题,而且比重逐年加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寻找蕴涵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果用心,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就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走出校门,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做一些测量和计算,帮助学生丰富数学语言,巩固数学知识,使学生的再创造活动丰富多彩。 例如:学完《解直角三角形》一章,让学生实际测量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学完《函数及其图像》后,让学生计算学校周围抛物线形门的高度和跨度,等等。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课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 2.串珠成链,培养概括能力。 在每一个专题、单元、一章以至几章的新授特别是复习时,我特别注意让学生整理知结构,使科学的知识系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果,其内容包括: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规律的总结,数学小窍门,怎样做更简单,学生的新发现等。这样的作业学生感到有趣,感到有话可说。把知识归纳、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链”,为知识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发现和总结。我将继续在自己钟爱的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课程下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 [2]米朝新.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调控”[J].辽宁教育,2009(12). [3]韦耀辉.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6.6. [4]任桂珍,张述梅.简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2006(3). [5]廖海鳌.浅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天地,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