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4-08-30 14:18陶卫安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仁政题干选择题

陶卫安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中涌现出不同的学派,他们分别代表不同阶层、集团的利益,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其思想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下面结合近几年的考点,精选例题进行剖析,以期能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孔子的思想主张

例1 《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中“礼”的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孔子思想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B.孔子力图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

C.西周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

D.西周时期统治者对民众的重视

解析 “克己复礼”的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际上是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它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点拨 本题属于概念阐释型选择题。该题型在高考中是一种常见题型,它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程度。一般会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对历史概念进行阐释,也可在题干中阐释。题目的明显特征就是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性质”等关键词信息,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实质。

例2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解析 准确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关键。即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的标准?”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德行,就是仁了。”子张问是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恳、贤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诚实就会被人信任,勤恳就会取得成绩,贤惠就能使别人服你。” 孔子教子张涵养仁心的功夫。他认为要做到仁就必须处处实践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这五种品德。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一个人能待人恭敬有礼,处事心地宽大厚道,为人诚实守信,做事勤勉机敏,性情慈惠仁爱,他就一定会是一个最成功的人。惠仁爱,他就一定会是一个最成功的人。由此可见,孔子提出的庄重、宽厚、诚实、勤恳和贤惠等五种品行,其主要目的还是想以此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因此,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点拨 该题属于程度型选择题或最佳选择题。该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准确理解的程度和辩证思维能力。其特点是“题干”和“选项”隐含着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题干”和“选项”之间不是一般的正误关系,而是程度关系,一般在“题干”中会出现“最”等关键词信息。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对历史知识有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从“题干”和“选项”中找到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核心内涵。

二、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例3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来看,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可见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例4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属于荀子思想主张的是( )

①不以人助天

②制天命而用之

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不以人助天”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即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其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点拨 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该题型是把多个与“题干”相关的选项用数字符号自由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些干扰选项。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同学们对历史知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充分运用排除法等选择技巧,肯定最正确的选项,否定明显错误的选项,仔细分析剩余选项,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5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题干中①②③是事件的经过,④是对事件的认识、结论,因此属于历史评价的是④。

答案 D

1. 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下列语言体现这种情怀的是( )

A.其身正而天下归主

B.爱其亲,敬其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

2. 《弟子规》是古代儿童诵读的经典,也是古代学童的生活规范。其总叙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通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体现了( )

A.儒家的仁爱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

3.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得资格

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4.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5.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明天理,灭人欲

1~5 CACCB

猜你喜欢
仁政题干选择题
数字算式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孟子“仁政”思想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
孟子说仁德
在阅读题干中寻求解题锁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