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与转型

2014-08-30 19:49白永利
出版广角 2014年15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机遇科技期刊

[摘要]网络时代环境下,科技期刊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了科技期刊在信息浪潮下的机遇与转型问题,提出了网络时代的多途径传播与运营新思路。

[关键词]网络时代;科技期刊;机遇

[作者简介]白永利,陕西中医杂志社。

自20世纪80年代起,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在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法。最直接的改变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搜集信息的效率极大提升,人们学习知识、搜集信息的途径从传统媒介大幅度向互联网转移。纸媒成为受网络时代冲击最早、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毋庸置疑,21世纪将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和电子商务时代,如果不能快速适应时代规则的挑战,不能寻找和掌握网络时代下新的生存方式,等待纸媒的,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未来。

2012年12月31日,已有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周刊《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在国内,之前曾风光一时的许多科普类杂志,如《新知客》《新探索》等纷纷停刊,2013年10月,《新闻晚报》停刊,2014年1月,海尔宣布停止投放杂志硬广,纸媒的整体势微,已是不争事实。对倚重纸媒发行的科技期刊来说,迫切需要转变出版和经营模式,以应对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现实。

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在维持一个国家科技强国地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展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截至2011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共有5769种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此外,中国的研究产出数量(英语论文发表数量)也相当可观。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马修·索尔特(Matthew Salter)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研究产出量是日本和德国数量之和,达到近14万。然而,与成就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1. 国产期刊质量与国外科技期刊仍有很大差距

大多数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低,学术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差。有学者直言,科技期刊已成我国科技体系中的突出短板。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出版龙头企业,传播能力也较弱,未起到迅速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

2. 体制之困

受科研评价体系影响,大量高质量论文流失境外,版面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比学术层面的障碍,行政化办刊的模式更与市场脱轨。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发行均由上级单位决定。以上海市2012年对该市288种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与年度盈利的关系所作的调查为例,财务不独立的运营单位占比高于80%。这种行政化办刊模式,造成很多科技期刊自身资源匮乏,资金来源不足,发行渠道狭窄,只能过分依靠行政拨款和版面费,自我生存能力低下。

3. 应对网络时代的准备不足

以德国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为例,其全文电子期刊已超过2500种。该集团调查发现,目前图书馆购买模式正由纸质转向电子版,预计未来5年,图书馆在纸质期刊上的花费会锐减51%,以至于纸质与数字期刊的预算比例会达到12%∶88%。而很多国内科技期刊步履迟缓,普遍沿用老的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

二、网络时代的机遇

虽然我国科技期刊的生存问题在当下尤为突出,但网络时代为科技期刊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机遇。

1. 网络发展形成巨大的市场

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辉透露,据2012年底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用户达5.5亿人,同比增长44.1%,总规模达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7%。另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辉透露,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8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提升科技期刊的编辑效率和快速营销提供了先天条件。

2. 網络营销环境日趋成熟

十年以前,网络支付、电子货币等仍然是充满疑虑的话题,而今,电子商务已成为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营销模式。与之配备的物流、银行系统技术支持日臻完备。能否顺应历史潮流,抓住电子商务机遇,关系着科技期刊未来的生机。

3. 新媒体运作下的新思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电子书等业务的成熟,数字出版与移动设备的结合是科技期刊数字化革新的新方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0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化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额中占绝对优势。在不进则退的改革环境下,科技期刊激流勇进,或将发现“柳暗花明”。

三、科技期刊的转型方向

1. 人才升级

传统的“一张纸、一支笔”的编辑方式已成过去,编辑已进入网络环境下的“在机办公”和“网络传输”的多元工作模式。为适应网络时代的运营思维,亟须培养集网络型编辑、博学型编辑和创新型编辑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编辑。

2. 扩展应用平台,推进数字化

科技期刊要做到全方位数字化,首先要做到管理机制数字化,建立长效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其次,期刊共享内容数字化,新媒体更容易实现资源的分类整合和搜索功能的简捷设计。再次,要实现数字出版与移动设备的结合。

3. 加快资源整合

整合资源,走集约化道路是各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共同趋势。有学者认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给出版业“内容为王”赋予了新的含义,即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控制力。单个期刊的弊端在于缺少信息的整合。2009年,《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两大科技期刊合并,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了可供借鉴的道路。

4. 推进品牌化

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以《凤凰周刊》为例,虽然其不属于科技期刊,但它提出“为全球读者提供独立视角意见”,展现了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特色。许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优秀期刊都有这种特点,其理念与做法值得科技期刊效法。尤其是,当下媒体内容同质化日趋严重,科技期刊推进品牌化,形成品牌优势,是在竞争中抢得先机的根本。科技期刊需要完善期刊社会价值,精确刊物定位,做好品牌文化延伸,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

5. 推进市场化

科技期刊作为商品的一种,它的经营同样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科技期刊要想发展壮大,市场化是其必然前提。据英国《卫报》报道,目前《金融时报》的数字订阅数量已经超过印刷版报纸销量。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通过《金融时报》网站订阅电子报纸的读者数量增长了18%,订阅人数超过30万人,其中15%的订阅者通过手机终端阅读。《金融时报》的数字收入得益于其推出的FTSmartMatch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用户需求的内容,便于读者在线阅读。作为纸媒的《金融时报》创新性改革的成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借鉴。

此外,科技期刊的市场化经营要重视拓展广告经营,丰富个性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应当加大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投入,以此带来新兴市场。

四、结语

面对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潮流,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如能借势而为,将有助于我国科技期刊缩小与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差距,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不够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行政化办刊思维等,长期以来也制约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毋庸置疑,一系列改革积极信号的释放,预示着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将拥有一个更加广阔、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公正公平競争的外部环境。

我国科技期刊应当积极把握这一机遇,夯实脚下根基,探索发展道路,在新的环境中闯出一番天地,也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更显著的贡献。

[1]史旻星.新技术新媒体驱动下的出版业[J]. 出版参考,2010(1).

[2]陈钰,周娟,胡应富.对科技期刊发展问题的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09(12).

[3]胡政平.学术期刊同质化及影响力探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4]梁霞.科技期刊数字化问题研究[J]. 编辑之窗,2009(1).

[5]孙远,朱晓红,喻伟.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初探[J]. 人民长江,2009(4).

[6]王超.华语读者独立意见平台[J]. 凤凰周刊,2011(4).

[7]邓德红.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原则和技巧[J]. 编辑学报,2003(3).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机遇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RCEP与房地产机遇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