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课设计策略

2014-08-30 04:24:14王秀华艾贻军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8期
关键词:加号一题省略

王秀华 艾贻军

新课程标准倡导建构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复习的过程就是孕育创新的过程。

一、复习课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到底学到什么程度,有哪些问题,老师都是通过分析对比后做的“猜想”。学生才是复习的主人。所以,复习之前除了积累学生的“问题”,还要重点听取学生的诉说。因为最接近学生真实的复习才有效。如学生学习“有理数”一章的加减运算时,一开始虽然也有符号出错的情况发生,但都在“正常范围”内。尤其到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将减法转化成加法,学生的运算很顺畅,已基本解决符号问题,学生也很有“自豪感”。但进入加减混合运算的后期,一切就变得混乱不堪,刚建立起的一点“自豪感”瞬间荡然无存,辛苦建起的知识大厦轰然倒塌。在跟学生聊天中,一个学生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省略加号后“-”到底是表示“减号”还是“负号”?原来根源就在“省略加号”。是啊,我们很轻松地说了一句:“3-2”可以看成“3减2”,也可以看成“3加负2”,却害苦了很多初学有理数的学生。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却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我及时安排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恢复“加号”再去做,帮学生找回自信。然后根据学生的层次和自愿的原则,采取“省略加号”和“恢复加号”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顺利解决问题。到期末复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能省略加号。所以,尊重学生的实际,不急于求成才能做到水到渠成。

二、复习课的设计要留给学生联想的知识背景

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大量的公式、法则及定理的准确记忆和合理利用,稍有不慎就会张冠李戴。所以,给学生一个印象深刻的知识背景,以增强记忆的效果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学生学习线段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已知的线段AB上增加一个点,共有几条线段?再继续增加至n个点呢”?后来在角的个数、互赠卡片、球类比赛、对角线条数等方面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但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复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可以亲历的场景。从班中找一部分学生做一个表演:“每两个人都要握手一次,每个人握了几次?共握手几次?”人数从3个开始,逐渐增加,学生人人参与,并有学生专门负责记录。学生

很容易得到公式“握手次数= ”。我们就把这个公式作“握

手公式”,再将这个公式的背景转换成具体的线段等,使公式可以推广应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掉公式,但只要能联想到握手的场景,就会使学生从这个场景中记起这个公式。

三、复习课要用问题引领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适当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复习之前,先给学生提出几个通过看书即可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复习更有针对性。如复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可以通过设置下面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问题1:请你说说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画出知识思维导图。

问题2: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如何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

学生经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复习准备,基本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大致联系和区别。但对于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却犹如一团乱麻,时明时晕。这样,学生就会有强烈的复习愿望,希望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复习课上引导学生画出知识的思维导图,并形象地比喻为“以四边形为起点正方形为终点”的交通线路,中间停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几个站点。学生通过小表演的形式,了解了从“哪儿上车将决定走什么线路”的道理,解开学生的疑问就容易了许多。

四、复习课要善于整合内容,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事半功倍

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如果始终是“一城一池”式的复习,就有可能陷入“后边复习前边忘”的尴尬境地。所以,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实际和内容特点,进行适当的整合,就容易将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更容易提高复习效率。学完一次函数进行复习时,就采取了一题多变的形式,既复习到相关的知识,又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无定法”。其实,复习课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学生是变化的,所有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是变化的。唯有贴近学生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本文只是自己对复习课的一点浅显认识和总结,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继续研究学生实际、了解学生所需,进一步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加号一题省略
一题多解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数学符号的“身世”
一题多解在于活
粗心的小虎
例谈一题多解
马虎的马小虎之漏掉一个加号
中间的省略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3
对齐有讲究
省略
诗歌月刊(2009年4期)2009-05-22 03: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