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玲
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它既可以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有效教学活动的依据,又能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尺。所以说,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灵魂。因此,应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
一、重语文素养整体提高,明确落实“三维目标”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所有语文课都要追求的、最后都要实现的目标。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强调这三个方面要“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终极目标统领下的“三维”。否则,只会造成三维目标的割裂,使语文教学丢魂失体。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板块,而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制定课堂目标时,就应在目标中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了解教材体系,紧扣单元主题制定目标
纵观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体系,有的以“主题单元”建构,有的以“知识或能力单元”建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以“专题”组织单元,把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之间的联系。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专题,设计听说读写各项活动。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将相和》、《最后的姿势》、《船长》、《爱之链》所讲述的故事从古今中外几方面展现了人性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诵读和积累”选编了汪国真的诗歌——《我的给予不需要回报》,更突出了单元的主题;而“习作”就是启发学生写“大声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通过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的教学目标,把握单元间课文、综合训练、习作等板块间的联系,再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就不会走样走味。
三、走进教学本文,筛选本课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例子”又有的新的内涵:一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例子。“细读文本”也是在课改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的名词,它与原来所说的“解读本文”有着本质的区别。“解读文本”就是通过对分析剖析文本来,重在“理解”;“文本细读”就是通过对文本仔细地品味来走进文本,重在“品味”。 因此,细读文本一要静下心来读;二要潜心吟咏。通过潜心吟咏,对本文要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初定教学目标。
如制定《恐龙》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就应结合文本特点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已通过多种途径对恐龙有了较多认识,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积累,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 语文课堂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学习文章如何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的可读性,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
四、明确课时观,精选课时目标
有人说,目前阅读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模糊、两个无度、三个一样。一个模糊是指教学目标模糊。两个无度指的是综合无度、拓展无度。三个一样是读的形式几乎一样,课型几乎一样,低、中、高教学手段几乎一样。
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我们说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终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第一课时的分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当然这些固有目标与板块会因年级不同而各有侧重。如对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对中段而言,以理解为主,适当进行品评;对高段而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向欣赏、品味课文语言,学会表达过渡。
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这样分清了课时目标,使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张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