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对外资和民营机电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

2014-08-30 08:58陶忠元
江苏商论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资企业机电民营企业

陶忠元,夏 婧

(江苏大学 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随着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标准竞争日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并且由于标准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科学管理、高效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机电行业作为我国重点出口产业部门,截至2012年,其产品已连续18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且出口总量自2009年起居世界首位。但作为出口主力军的外资企业多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数量迅速增长的民营企业则集中在劳动和能源密集型领域,国内标准化水平的相对滞后和企业标准化行动的相对迟缓致使我国机电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频繁掉入目标市场国的“标准陷阱”。因此,比较研究不同所有制企业间标准化进程的差距,对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提高我国机电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随着标准化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助力效应日渐凸显,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程度也不断趋升。Farrell和Saloner(1985)使用2个公司的博弈模型研究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发现标准化既能促进也会阻碍企业技术创新。[1]Allen(2000)等对比分析四个案例,归纳出标准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明显正面影响。[2]Knut Blind(2004)利用德国和欧盟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企业标准化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并分别在行业和企业层面实证了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联系。[3]德国标准化学会(DIN)(2001)对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地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技术标准对企业经营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标准化生产工序和管理能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效率;标准检测可以增强产品信赖度,扩大企业销售额;先进标准可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但运用技术标准会增加企业经营的成本。[4]

国内学者高晓红等(2004)认为,标准化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增加企业可信度和市场份额,实现科学管理和扩大经济效益,是企业获得并不断保持横向和纵向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5]焦贺娟等(2006)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标准化的内外部动力因素,认为降低综合成本、科学高效管理、技术进步与创新构成了主要内部驱动力。[6]陈学章(2008)基于企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提出以技术标准化支撑模仿和自主创新。[7]张勇(2008)对浙江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数量、专利申请量与企业总产值三者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标准和专利数量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企业自主创新短期行为明显等问题。[8]裴燕、徐艳梅(2005)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标准化对四个IT企业产值的贡献度,验证了标准化是企业的一项管理创新。[9]

综上可见,涉及企业标准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已渐趋广泛,对企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有不少实证分析的尝试,但基于计量模型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及其效应开展比较研究尚属少见。

二、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说

1、国内外标准化水平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

在宏观层面上,标准化水平可看作是从总体上衡量一个国家进行标准制定、发布、实施和推广程度的指标,是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10]在微观层面上,标准化水平也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各项工作中制定、实施和管理维护标准的水平,是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尺度。

当国外标准化水平普遍提高或施行歧视性标准时,会导致国内企业的未达标产品被阻隔于海外市场之外,也会引发国内企业为适应国外标准进行技术更新和相关检验认证的新增成本,抑制产品的对外出口。[11]同时,外资企业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将促使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挤占国内企业的海内外市场份额。若国内企业不能紧随国外标准化的步伐,企业经营绩效和核心竞争力会随之下降,产品出口能力受到制约。相反,国内标准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将使本国企业的产品出口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技术标准化有利于加速企业对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和研发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改进制造工艺和检测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相关认证比例,扩大出口规模。管理标准化则使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规范有序,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分工协作、有效衔接,有利于成本降低和规模化生产,提升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方面的管理标准能够保证企业技术标准的先进合理和顺利实施,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和经营绩效。尤其在国家、企业标准与国内、国外先进标准协调一致时,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将会得到显著增强。可见,国内外标准化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成效,即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营绩效等,从而间接作用于企业出口贸易。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拟引入国内外标准化水平作为影响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解释变量,将企业标准化管理、产品标准认证和企业绩效作为中间变量,以此来检验国内外标准化对国内企业出口的影响,理论模型的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外标准化水平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的理论模型

2、国内外标准化水平影响外资和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差异性假说

作为国际贸易的微观个体,企业在规模、制度、技术、文化等诸方面的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应对标准竞争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因而是研究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及其出口贸易效应的必要前提。1Dachs等学者认为外资企业通常比内资企业拥有某种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或高超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等特殊资产。

从实践来看,我国现有内外资企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差距,在高技术和出口依存度高的行业,外资企业技术效率更是明显高于内资企业。发展中国家的外资企业主要通过成套设备进口和技术许可实现母子公司间的内部化技术转移,[12]交易成本较低,与目标市场国和国际技术标准更容易接轨,产品的国际认证认可率较高,在企业当期利润、创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上具有显著优势。[13]相比而言,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上大多采用自主研发或先引进吸收,模仿后再创新的方式,研发成本较高,技术改进过程漫长,虽然专利技术创新的强度和效率较高[13],但企业绩效和产品竞争力提升相对缓慢。据此,提出如下假说:

H1:国外标准化水平对外资企业产品标准认证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

H2:国内标准化水平对民营企业产品标准认证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

H3:外资企业产品标准认证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民营企业;

H4:外资企业产品标准认证对商品出口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大多借鉴了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并严格推行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保障了从研发设计到市场营销各环节的规范有序运行;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长期精神激励,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合作氛围。[14]通过强化对技术标准的梳理和完善,推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而我国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基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决策权集中于法人代表,机构冗员造成生产效率低下,管理费用偏高。[15]偏好短期物质激励,忽视员工的长期成长,导致员工素质提升受阻,人才流动频繁。[14]对企业产品质量的实质性控制大多还不到位,内设品质检验机构缺乏或流于形式。有鉴于此,提出如下假说:

H5:国外标准化水平对外资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

H6:国内标准化水平对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

H7:外资企业标准化管理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民营企业;

H8:外资企业标准化管理对产品标准认证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民营企业。

由于外资企业能够通过有效监督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引导管理者,且相对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也使外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民营企业,[16]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扩大了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规模,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9:外资企业绩效对商品出口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民营企业。

三、国内外标准化水平影响外资和民营机电企业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1、样本选择

本研究根据上述理论模型,设计并委托问卷星调研机构随机向我国400家机电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外聘专家分发调查问卷(见表2),问卷采用Likert标准五点量表,每个项目分别给予1~5的量化分数,分值越高,代表越好。最终,由机电行业出口企业反馈的有效问卷为356份,回收率为89%。将其中171份民营企业和112份外资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基本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2、样本信度检验

表1 统计样本基本特征表

借助spass16.0软件进行样本数据的内部一致性检验,常用信度指标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大于0.8即为高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各分量表的Alpha系数均在0.8以上,且外资和民营机电企业总量表的Alpha系数分别为0.886和0.869,表明两组调查问卷均较为稳定可信。

3、模型适配度检验

采用AMOS7.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数据运算,得到模型适配度相关指标的实际值与评价标准 (见表3)。结果显示,外资企业模型适配指标GFI、AGFI、NFI、RFI和民营企业模型适配指标 GFI、AGFI的实际值虽略低于评价标准,但均达到0.8的可接受水平,表明理论模型与两组数据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总体模型可以接受。

4、模型假设检验

选用极大似然估计作为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从AMOS7.0的运行结果中得到外资和民营机电企业的模型结构路径图(见图2、3)和各潜变量间的路径系数(见表4)。通过模型路径分析结果可知,所有潜变量间的影响路径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概率(P值)均小于0.05,表明模型无需修正,且前文中所提出的研究假说H1~H9均得到支持。

图2、3显示,六个潜变量在20个观测指标上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均大于0.71,符合结构方程对内容效度的评价原则,说明各潜变量对相应观测指标的解释能力都较强,观测指标与相应潜变量的相关程度也较高。

表2 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

表3 总体模型适配度指数表

5、潜变量间影响效应的对比分析

(1)将表 5中两类企业潜变量间效应值进行对应比较可知,国外标准化水平对外资机电企业标准化管理(0.586)和产品标准认证(0.725)的直接效应显著高于对民营企业 (-0.478和-0.346),国内标准化水平对民营机电企业标准化管理(0.381)和产品标准认证(0.540)的直接效应明显高于对外资企业 (0.257和-0.196)。这进一步验证了外资企业通过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内部化转移,紧跟国外先进标准步伐,间接促进了企业绩效提升(0.727)和商品出口增长(0.861);而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以能源、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普通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技术标准普遍滞后于国际水平,管理规范化程度较低,企业自身标准化动力不足,因此国内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企业绩效 (0.305)和商品出口(0.270)产生了正向的间接助推作用。

在企业标准化工作成效方面,外资企业标准化管理对产品标准认证(0.314)、企业绩效(0.734)和商品出口(0.507)的总效应均显著高于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0.224、0.338 和 0.156), 产品标准认证对外资企业绩效(0.409)和商品出口(0.778)的总效应也显著高于民营企业产品标准认证 (0.326和0.391)。这是由于民营机电企业在生产经营秩序管理、技术标准与质量认证管理、技术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均落后于外资企业,也导致了企业绩效对商品出口的直接效应(0.257)低于外资企业(0.433)。

(2)单独分析每类企业潜变量间效应值可知,与国内标准化相比,国外标准化水平对外资机电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正向推动作用更显著,且对产品标准认证的直接正效应 (0.725)高于对标准化管理(0.586),而我国与国外在认证程序上的不完全匹配甚至阻碍了产品标准认证(-0.196)。就民营企业而言,国外标准化水平对产品标准认证(-0.346)的负面效应低于对标准化管理(-0.478),国内标准化水平对产品标准认证(0.540)的直接正效应高于对标准化管理(0.381)。这说明两类企业虽然在标准化进程上存在较大差距,但均偏重于改进生产工艺和更新技术标准,对全面标准化管理的贯彻力度不够,且我国相关机构也偏重于制定和完善不同层次的技术标准,忽略了管理标准的支撑作用。

表4 模型路径结果及假设检验

图2 外资企业的模型标准化结构路径图

图3 民营企业的模型标准化结构路径图

表5 潜变量间的总效应关系

在改善企业绩效方面,外资企业主要依靠标准化管理的直接效应(0.606),民营企业主要依靠产品标准认证的直接效应(0.326),且标准化管理对产品标准认证的直接效应 (0.224)低于外资企业(0.314)。这是由于我国机电产品长期以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为主,过度依赖国外技术,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只有通过规模化有序生产来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部分民营企业虽然依靠科技研发创新有效提升了产品技术附加值,但对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缺乏全面科学管理,制约了技术的合理高效运用和推广,研发的高成本和长周期也使民营企业绩效对商品出口的直接效应 (0.257)低于外资企业绩效(0.433)。

四、相关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表明,机电行业外资企业标准化工作进程和成效在总体上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全面推进民营企业标准化管理,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注重培养外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将能有效改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经营绩效,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升我国机电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

针对众多民营机电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实施与监管效果差的现状,应当督促企业创设多层次、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机构。决策层负责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战略规划及重要标准的研制修订;管理层负责建立分工明确的标准化管理机制,统一组织、协调、督查和考核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各基层单位配备专职标准化人员,切实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和具体标准。完善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支撑,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使标准化渗透到研发、生产、经营、销售和服务管理等各部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的整体效应。

2、提升标准化人才综合素质

民营企业可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等多种方式普及和宣传标准化知识,增强全员标准化意识。在对企业既有专、兼职标准化人员进行标准化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借助教学资源,与高校、研究所联合培养从事标准化研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相互渗透,形成多维性的人才开发体系和队伍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激发全体员工执行标准化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

3、深化标准认证和检测工作

机电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树立全程认证观念,根据目标市场需求,从产品研制生产到加工包装各环节按相应标准要求控制,提前做好认证检验。加大对国家权威检验认证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机电产品3C认证、ISO14000环保产品认证及清洁生产和节能认证工作有效开展。促进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合作,签署检测认证标准的双边和多边互认协议,为企业提供国际认证的咨询代理等服务,帮助企业跨越技术贸易壁垒。

4、强化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

坚持先进技术标准引进和自主研发相互协调与有效结合,促进企业间、产学研间、国内外研发机构间的技术创新联合研究及成果产业化。推动跨国公司研发设计中心向我国转移,外资机电企业需着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深度转移基础零部件的设计研发,延长产业链条。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多领域合作,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横向扩散效应,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创建自主品牌并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1]Farrell J,Saloner G.Standardization,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6):70-83.

[2]Allen R.H,Sriram.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Innov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0,(64):171-181.

[3]Blind K,Thumm N.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T Standards&Standardization Research,2004,2(2):61-75.

[4]DIN.Economic Benefits of Standardization [R].Berlin:BeuthVerlag,2001.

[5]高晓红,丁日佳,刘银志.标准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J].经济论坛,2004 (1):48-49.

[6]焦贺娟,金涛.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标准化的动力因素[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2):102-107.

[7]陈学章.企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J].企业标准化,2008,(2):48-50.

[8]张勇.基于标准化的浙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65-67.

[9]裴燕,徐艳梅.标准化对 IT 企业产值贡献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5):109-112.

[10]任子平,赵景柱,邓红兵.标准化水平定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214-216.

[11]朱信凯,刘刚,赵昕.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企业差异化分析与国际贸易对策[J].管理世界,2008,(6):30-39.

[12]郝书辰,马恩涛.产业集中度、企业所有制性质与企业绩效[J].山东大学学报,2012,(4):89-95.

[13]王华,赖明勇.国际技术转移、异质性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管理世界,2010,(12):131-142.

[14]吴延兵.中国哪种所有制类型企业最具创新性?[J].世界经济,2012(6):3-27.

[15]孙健,徐辉,张文静.国有、民营、外资企业人才集聚模式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7,(3):38-141.[16]朱晋伟,吴园一.我国内外资企业技术管理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29-33.

猜你喜欢
外资企业机电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在中国国内价值链中的采购结构及产出用途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穿透虚假外资企业的“包装外衣”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浅谈外资企业收购民营企业的成败因素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外资企业在生产环节对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2012年面板数据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