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沈旭明, 徐 清, 左 刚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江苏 太仓, 215400)
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在颅脑外伤中较为常见,约20%~50%的患者会发生迟发颅内出血,且死亡率也显著高于未发生迟发出血者[1]。一旦发现,若不及时治疗,则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使患者丧失接受手术抢救的最佳时机,严重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神经外科医生对疾病认识的改善,临床上已逐渐认识到迟发颅内出血的重要性。有研究[2-3]报道,颅脑外伤可使凝血发生异常,而检测凝血指标对于评估病情进展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6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凝血异常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颅脑外伤患者236例,入院时,所有患者即行急诊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结果显示23例发生颅内少量出血,2例出血较多,其余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或脑挫裂伤。首次CT后6~24 h行第2次CT检查,部分患者因症状未缓解或加重于3~6 h行第2次检查。入选标准: ① 受伤后6 h内入院; ② 入院时即行急诊头颅CT; ③ 头颅CT检查≥2次,且其报告必须有审核人与报告人。排除标准: ① 既往治疗方案不详; ② 近1个月内使用溶栓或抗凝药物; ③ 伴有血液系统疾病; ④ 首次头颅CT检查后,住院期间发生肢体骨折,或头部、腹部、胸部等部位再次受伤。所有患者中,男146例,女90例;年龄12~84岁,平均(45.6±21.3)岁;<40岁126例,≥40岁110例;合并糖尿病23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其中的2种13例;单纯头外伤145例,伴有其他部位损伤91例;伤后2 h内就医143例, 2 h后就医93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4分108例, <14分128例;伤后发生呕吐85例,未发生呕吐151例;治疗中使用止血药物198例,未使用止血药物38例。根据颅内出血情况,将患者分为迟发出血组和非迟发出血组,前者为首次头颅CT未发现颅内出血,而第2次检查颅内有出血,或原有出血部位出血量增加>5 mL(根据CT测量径线计算);后者为首次与第2次CT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或原有出血部位出血量增加≤5 mL。
收集所有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比较2组入院后2~12 h的常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并分析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凝血异常的关系。
236例患者中,未发生迟发颅内出血199例(84.3%), 发生迟发颅内出血37例(15.7%), 其中发生脑内出血或脑挫裂伤26例(70.3%), 硬膜下及硬膜外出血各4例(10.8%), 硬膜下及脑内同时出血3例(8.1%)。
37例迟发颅内出血患者中, 4例出现较大脑内血肿,但脑池、脑室受压较轻,且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经输注新鲜血浆、恢复凝血功能后,血肿逐渐消失; 3例因血肿明显增大而引发占位效应,经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逐渐恢复。
男性、有并发症、GCS评分低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无并发症、GCS评分高及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见表1。
表1 迟发颅内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n(%)]
及凝血功能正常者比较,*P<0.05,**P<0.01。
迟发出血组患者PT、TT、APTT及INR均显著长于或高于非迟发出血组,而PLT明显低于非迟发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各凝血指标比较
根据凝血指标异常的数目,将其分为无异常、1项异常、2项异常及≥3项异常。经统计分析可知,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随着异常数目的增加而升高;1项异常与无异常间出血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2项异常与1项异常间出血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提示当凝血指标异常≥2项时,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颅脑外伤,通常指首次头颅CT扫描未发现颅内出血,而后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原有出血部位出血量增加[4]。脑内出血或脑挫裂伤是其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次为硬膜外及硬膜下出血。既往研究[5]报道,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达50%, 其中脑内出血或脑挫伤、硬膜外及硬膜下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80%、23%和13%,而及时、有效的诊治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236例患者中,仅37例(15.7%)发生迟发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脑内出血或脑挫裂伤、硬膜下及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及脑内同时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0.8%、10.8%和8.1%, 略低于Oertel等[5]研究结果。
颅脑外伤通常会导致凝血异常。一方面,当大脑受到创伤时,富含凝血活酶的脑组织会释放大量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血液,同时因创伤所致的病理改变也可损伤血管内皮,使外源性与内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从而启动凝血与纤溶作用,造成局部凝血功能障碍[6];另一方面,颅脑外伤时释放的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也可引发血小板聚集,消耗大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导致纤溶亢进,最终引发迟发性颅内出血。为了进一步判断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有必要对纤溶和凝血指标进行检测[8]。本研究结果显示,迟发出血组患者PT、TT、APTT及INR均显著长于或高于非迟发出血组,而PLT明显低于非迟发出血组,进一步证实凝血异常可引发迟发性颅内出血,且当2项或2项以上凝血指标异常时,更应值得注意。
Takahash[9]研究发现,纠正凝血异常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迟发性颅内出血,但在高凝期若进行抗凝治疗,有可能会增加出血量。在纤溶亢进期,且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时,通过输注新鲜血浆来补充适当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异常,也可缓解并预防迟发性颅内出血。本研究中4例迟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出现较大脑内血肿,但经输注新鲜血浆、恢复凝血功能后,血肿逐渐消失。此外,男性、有合并症、GCS评分低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无并发症、GCS评分高及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提示性别、有无并发症、GCS评分及凝血异常与迟发颅内出血明显相关。女性发生颅内出血的概率明显低于男性,考虑与女性体内黄体酮及雌激素发挥的神经保护功能有关,前者可以使细胞膜稳定、谷氨酸受体受阻,并可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而后者则可减少细胞膜分裂,降低脂质过氧化及血小板的聚集与凋亡,同时增加脑血流[10]。入院时,迟发出血组患者的GCS评分低于非迟发出血组,表明颅脑原发损伤越严重,越容易造成迟发出血。与非颅脑外伤组比较,颅脑外伤组更容易发生凝血异常,如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FIB降低或APTT、TT延长等均可使死亡率明显升高,可见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与迟发颅内出血有关[11], 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性别、有无并发症、GCS评分及凝血异常是引发迟发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当2项或2项以上凝血指标异常时,更易导致迟发颅内出血。由于此类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很重要。
[1]Joseph B, Pandit V, Aziz H,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on preinjury clopidogrel: A prospective analysis[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4, 76(3): 817.
[2]Maegele M. Coagulopathy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cidenc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ptions[J]. Transfusion, 2013, 53(Suppl 1): 28S.
[3]Joseph B, Hadjizacharia P, Aziz H, et al.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 an effective therapy in reversing 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3, 74(1): 248.
[4]耿炯, 羊正祥, 缪伟峰, 等. 25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快速自行消散临床体会[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 22(11): 866.
[5]Oertel M, Kelly D F, McArthur D, et al. Progressive hemorrhage after head trauma: predi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evolving injury[J]. J Neurosurg, 2002, 96(1): 109.
[6]Idris Z, Muzaimi M, Hussin S, et al. Association of perioperative factor XIII activity levels and other haemostatic markers with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haematoma in a selected cohort of neurosurgical patients[J]. Acta Neurochir (Wien), 2012, 154(5): 887.
[7]罗安志, 龙鸿川, 阚奇伟, 等. 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与凝血异常关系研究[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10): 971.
[8]李钢, 徐如祥, 柯以铨. 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研究的新进展[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5(6): 646.
[9]Takahashi H. Fibrinolytic parameters: an admission prognostic marker of head injury in patients who talk and dicteriorate[J]. J Neurosurg, 1997, 85(5): 768.
[10]朱万祥, 陆华, 惠国祯. 对冲迟发性脑内血肿[J]. 中华创伤杂志, 1999, 15(3): 150.
[11]Wu X, Du Z, Yu J, et al. Activity of factor VII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blunt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ssociation with coagulopathy and 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4, 76(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