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宣
她有着20多年的记者生涯,她曾经六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并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百佳新闻工作者;她曾经被北京市公安局授予“首都人民荣誉民警”称号,是北京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她不仅获得了中国记者的至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而且荣获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称号,是她在新闻战线上扎扎实实踩出的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洒满了汗水,浇灌出美丽且顽强的花朵。她就是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91年,23岁的徐滔唱着校歌《年轻的白杨》,走出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歌中唱到:“我们是年轻的白杨,我们是未来的栋梁”,徐滔要去开创她的未来。她在那一年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进入当时全国第一档早间新闻栏目《北京您早》做记者。每天早出晚归,白天外出采访,夜里编片子,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电视机里的节目,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对于徐滔这样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注定要付出大量的辛苦。那时候的徐滔,睡在办公室的桌子底下,睡在机房的椅子上是家常便饭,为了赶早上的播出,她常常是凌晨时分与清扫街道的清洁工们一起上班,在刚刚支起来的小吃摊前吃一口早点就奔赴新闻现场。
有一天,徐滔发现自己好多天没洗的袜子已经能够“站”在地上了,于是赶紧洗干净凉在宿舍里,但第二天凌晨上班时,袜子还没干,她又恰巧没带换洗的袜子,徐滔灵机一动,用卫生纸把脚包裹严实就套上鞋出了门。那天的纸袜子,让徐滔吃足了北京冬天的苦头,但脚底冰凉,心底却是火热。在8年一线记者的岗位上,徐滔渐渐褪去学生的青涩,多了几份记者的成熟与自信,很快她就迎来了改变自己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的一次机遇——参与创办《法治进行时》。
今天,大部分的北京观众认识徐滔,还是通过《法治进行时》栏目,那个留着干练的短发,用清晰有力的声音播报法治新闻,时常出现在侦破现场的记者形象深入人心。但要知道,在二十多年前的电视荧屏上,专门跑政法的女记者还是凤毛麟角,这份工作没日没夜,既辛苦又危险,可当频道征求她意见的时候,徐滔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在她的心中,一个记者就应该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线,就应该发出老百姓需要听到的声音,而《法治进行时》栏目就是要为首都百姓的安全服务,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这份工作的使命感,让徐滔充满了斗志与热情,她做出这个决定,就是要把与犯罪分子斗争的战场变为自己发挥能量的职场。
但做记者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记得刚刚开始随警采访的时候,一次公安民警查抄一处贩卖淫秽光盘的窝点,民警们从一米多高的墙上鱼贯而过展开抓捕,等行动快结束的时候,民警们才发现一直跟在身边的徐滔不见了,四处寻找才发现她还骑在墙头上,下面是几条狂叫不止的大狗。这些如今在旁人听来的笑话,只有徐滔自己明白当年的艰难。民警们体量徐滔的安全,又不想带着她成为“包袱”,于是经常是犯罪嫌疑人落网了才来通知她,这让无比看重新闻时效性的徐滔急在心里,她决定要把自己锻造成一名称职的“战地记者”。
与嫌犯谈判的记者
2001年5月13日凌晨,在北京西站一层大厅售货柜台,一名犯罪嫌疑人手持尖刀和爆炸物劫持了一位女售货员。警方希望和这名犯罪嫌疑人对话,但他说只想见记者。正在台里编片子的徐滔接到当时刑侦总队副总队长闫伟的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这是她随警采访多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场景:犯罪嫌疑人情绪激动,尖刀抵住人质的脖子,另外一只手拿着自制的爆炸物,火药的捻子刺眼地露在外面。被劫持的女售货员大概二十七八岁的年龄,眼中噙着恐惧的泪水。
在徐滔一点点靠近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这名女孩突然对徐滔说:“你一定要救我,我的孩子刚刚三岁,你一定要救我!”徐滔深深吸了一口气,对站在柜台里面的犯罪嫌疑人说:“宝贝儿,天都这么晚了,还不休息?警察叔叔也休息不了,记者阿姨这么晚还得来看你。”这是她的开场白,听了这几句话,嫌疑人忍不住乐了,这一声笑让紧张的气氛松开了一个口子。
徐滔和他聊天的同时,民警开始调整方案,一瓶溶有高效安眠药的矿泉水从实验室紧急送到现场,交到徐滔手中。徐滔重新进入现场,对犯罪嫌疑人说:“喝点水吧,都说了几个小时了,再不喝水,多影响音质啊。”嫌疑人接过瓶子警惕地看着她说:“这水没问题?”“当然!”“那徐记者你先喝几口吧!”水又被推了回来,徐滔微笑着打开瓶盖,一股呛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嫌疑人更加专注地盯着她,徐滔表情轻松地喝了两口,当水流入喉咙时,她就打定主意不能再给嫌疑人喝了,因为味道太重,嫌疑人一定会察觉。“我还是给你拿瓶可乐吧,这水不解渴。”徐滔拿着瓶子跑出了现场。
来到西站广场上后,徐滔席地而坐,刚才喝的两小口水让她感觉到了头晕。来现场前,她特意换上了红色运动衣和运动鞋。现在,她开始祈求这身吉祥套装能带给自己好运。
重新回到现场后,嫌疑人的一句话让徐滔立刻不头晕了。“徐滔,我把这个人质放了,你给我当人质。”“怎么,你也看出来了,我比你劫持的人质好看多了!”一边开着玩笑,徐滔一边思索着,他要干什么?忽然她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起码可以更接近他。徐滔缓缓走进柜台,现场变得安静了,狙击手开始瞄准。
“退后,你再往前我就杀了她!”嫌疑人高叫着。
徐滔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是你要我当人质的啊,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呢?”离嫌疑人越来越近了,近到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他的尖刀了。“你说,怎么个换法啊?”
徐滔清晰地看到了嫌疑人衬衫上的汗痕,还有他怀里藏的另外一把匕首。见徐滔笑眯眯地站着,身材又比电视上瘦小很多,嫌疑人松了口气。“我不想让你当人质了,因为你太狡猾了,我对付不了你。”“哈,对我这么高的评价啊!”徐滔边说边顺势坐到货物上面,继续和嫌疑人聊天。此时窗外已经天色大亮,谈判已经进行了9个小时。突然,犯罪嫌疑人冒出了一句话:“我问你,门口的警察多吗?”考虑到这名犯罪嫌疑人的偏执,徐滔立刻说:“多啊,有一百多位民警呢,你可千万别迈出柜台,出了柜台你就回不来了。”“我才不信呢,你都骗了我一晚上了,你看大厅里没几个警察。”说着,嫌疑人挟持人质站起身来往外面走去,徐滔上前拦住了他:“这次我说的是实话,门口全是警察!”“我就是不信!”嫌疑人走出了柜台,徐滔再次故意上前阻拦,又被嫌疑人一把推开。到了门口,嫌疑人愣住了,他看到了民警眼中的怒火,他想迅速回头,但为时已晚。特警大吼一声,果断夺下嫌疑人手中的尖刀,后者瞬间被几位民警扑倒,人质得以安全获救。
西站解救人质案件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很多记者都问了徐滔同一个问题:“那家伙手中的刀和爆炸物可是真的,你真的不害怕吗?”恐惧是人的天性,面对尖刀和炸药,不怕是大话。可徐滔认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是:到底是什么在推动她走到那个歇斯底里的犯罪嫌疑人面前?是一个记者驾驭现场的职业本能?是一个电视主持人沟通交流的惯性意愿?还是多年来与警界群英一起摸爬滚打出来的胆气?抑或兼而有之。后来她意识到:长期的政法记者经历,已经改变了她的气质和行为方式,这份特殊职业要求徐滔不但是一个创作者,还是一个行动者。从成为政法记者那天起,她就和那些出生入死的警察兄弟们一起,向电视观众,向北京的父老作出了一个承诺:用我们的努力,捍卫首都的平安。这不仅是徐滔给记者朋友们的答案,也是她用生命信守的诺言!
经历过西站劫持人质案的徐滔,再也不是民警眼中的“包袱”,而是能够信任共同面对生死考验的战友。
2004年2月3日,吴若甫被绑架案发生后,徐滔冒着生命危险随警采访22小时,直至人质安全获救。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采访在徐滔的记者生涯中已有多次,而这些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凡响,特别是记录吴若甫被绑架案的记录片《惊心动魄22小时》不仅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22届金鹰奖优秀记录片奖、中国记录片学术奖短片一等奖,更被誉为是近年来政法报道的经典之作。而徐滔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论文《同时空传播的魅力》被多家学术刊物转载。
在业务上她不断钻研创新,潜心打造品牌。徐滔不仅在新闻的采访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视角,她在新闻的报道思路和新闻的制作手法上,也积极自觉地思考电视节目的制作规律,不断探索新闻节目新的“做法”。当运用特技手法来加强新闻节目的可视性在全国还是盲点时,徐滔是最早将特技手法运用于新闻节目的人。1999年12月,徐滔和同事们一起开办了北京电视台第一个法制日播栏目《法治进行时》,徐滔鲜明地提出了“政法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政法化”的崭新节目理念。正是在这样崭新节目创作理念的支持下,《法治进行时》栏目中的四个节目《现场交锋》、《现场提示》、《法网追踪》、《治安播报》均为全国独创。这四个节目的开播不仅为中国的电视节目增添了新的“物种”,更重要的是为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为不断探索品牌节目的发展,创新服务观众的方式,2006年,徐滔和同事们又推出了《法治进行时》免费法律咨询热线和徐滔法律服务网。现在,《法治进行时》免费法律咨询热线每月提供免费电话法律咨询22000人次,免费见面咨询1000人次,已成为全国最热的公益法律热线;徐滔法律服务网已成为全国咨询法律问题量最大,回复速度最快的网站,2008年以徐滔为形象代言人的“法治进行时”关爱基金成立,每年募集资金100万元,用于救助《法治进行时》报道过的弱势群体。这几项公益事业的开展为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用电视点亮万千人生
“点亮智慧人生,点亮智慧的灯,点亮幸福,生活从此不同……”当这首《点亮智慧人生》在屏幕上响起,相信大多数的北京观众都会轻声附和,这首歌是徐滔在任职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主任期间,推出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
2008年,记者徐滔有了全新的身份——科教节目中心主任,从一档栏目到一个频道,她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挑战。上任第一年,她就带领科教频道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全新改版,从频道定位、频道包装到节目设置、整体编排,科教频道耳目一新。经过一年的努力,继《法治进行时》栏目之后,徐滔主持创办的《养生堂》、《八点非常故事汇》栏目成为深受百姓喜爱的品牌栏目,推出了奥运冠军张怡宁和她的教练李隼、《山楂树之恋》剧组、西单女孩、暴走妈妈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访谈节目。频道宣传口号“点亮智慧人生”更是被北京观众所熟知。仅用了一年的时间,科教频道的收视率就从第九名跃居到北京电视台台组的第一名,成为北京地区成长最快、收视上升幅度最快的频道。
三年的时间,徐滔的努力让科教频道成为北京地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电视频道,《法治进行时》、《养生堂》成为最受北京老百姓喜爱的电视栏目。那首《点亮智慧人生》的歌曲,成为这个频道的标识,也成为徐滔人生奋斗的写照。正如歌词写到的:“最美丽的风景,往往未必在山的顶峰”,徐滔知道,她享受的是攀登高峰的过程。
2010年9月,她再次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从科教频道调任卫视节目中心担任主任,她正式站上了全国市场的舞台,施展更大的才华,迎接更强的挑战。2010年12月31日,零点的钟声临近,徐滔身穿一件她最中意的红色大衣站在播出机房里,大屏幕上的北京时间一点点走向2011年,徐滔与她的卫视团队共同打造的北京卫视新版面即将亮相。为了北京卫视的新年新面貌,徐滔在那个国庆假期里一天未歇,先后约谈了卫视频道的95位同事,认真倾听大家对频道的意见与建议,帮助她完成北京卫视的一次华丽变身。然而,当时的徐滔还不清楚,她面对的将是怎样一个没有硝烟却无比激烈的战场。2011年开始,省级卫视的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以湖南、江苏、浙江、东方等几家卫视为首的省级卫视,依靠大投入、大制作的模式节目,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狂潮,《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一批优秀节目火遍全国,使省级卫视迅速成为收视增长最高,投入产出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媒体。这让从地面频道来到卫视频道的徐滔,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从2011年开始至今的三年时间里,徐滔办公室的灯就几乎是全台最晚熄灭的,她性格要强,从不服软,新闻记者的磨练让她从来没有畏惧过任何困难,但新形势下的竞争,让她一夜一夜难以安眠,思考着北京卫视的未来。她戏称卫视中心主任的位子是减肥最容易的地方,一年的时间她就瘦了20多斤,但北京卫视的发展前景却在她的带领下渐渐丰满起来。
三年时间里,徐滔带领北京卫视开创了多个第一:她把《养生堂》带上卫视的舞台,让这档栏目从服务北京百姓,到服务全国百姓,播出至今始终位列同时段的收视冠军,成为全国生活服务栏目的第一品牌;她果断迈出模式引进的第一步,在2013年成功推出大型音乐季播栏目《最美和声》,成为北京台历史上第一档版权引进栏目,也是第一档真正实现制播分离的栏目,《最美和声》更是创造了北京电视台的收视纪录;2014年,徐滔和她的北京卫视又一次完成创新之举,在跨年期间先后推出两档大型季播栏目,明星军事体验真人秀《防务精英之星兵报道》和梦想体验真人秀《私人订制》,尤其是电视真人秀《私人订制》的播出,是北京卫视与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合作、第一档由电影出品方亲自授权而打造的电视真人秀。
2013年,徐滔带领北京卫视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位列全国省级卫视的第四名,但这远远不是她的目标,也不是北京卫视的顶峰。正像徐滔为频道起的宣传词一样“天涯共此时”,她希望北京卫视能够成为真正具备强大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责任媒体,成为让全国观众目光汇聚并喜爱的频道,无愧于首都卫视的称号,也真正能够对得起百姓,造福于百姓。
现在,45岁的徐滔又一次迎来新的使命,成为北京电视台的副总编辑,又一段新的旅程展现在她的眼前,前方等待她的会是什么?是更高的山峰,更远的大海,更广的天空,但徐滔知道,山峰之前必是陡峭的岩壁,远海之前必是汹涌的波涛,天空之前必是猛烈的狂风,但她已做好准备迎接所有的挑战,她心有所愿,无所畏惧。
徐滔,1968年出生,1991年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视台工作。曾创办《法治进行时》栏目;2003年通过全台公开竞聘,成为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副主任;2008年主持科教中心工作,2010年6月任北京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主任;2010年9月任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2013年4月任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在北京电视台的二十多年里,徐滔的人生舞台不断扩展。从记者到主持人,从栏目制片人到频道主任,再从频道主任到电视台副总编辑,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