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颖
摘 要: 语文阅读教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师生应该是共思、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至关重要。分清阅读层次,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阅读积累与沉淀和阅读思考与运用。
关键词: 语文阅读 层次 积累 思考
1.阅读的层次
查尔斯·范多伦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最高层次的阅读包括所有阅读层次,超过了所有层次,也是最难达到的一个层次。根据对中学生的不全面观察,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第二层次的阅读水平上,他们在读完一篇文章的时候,知道文章在讲什么,也能从文章中获取表面信息。但是仅仅停留在二阶段的阅读是不够的,以最狭隘的考高阅读为目标,仅仅明白文章表面讲了什么,是完全不足以做好阅读题的。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达到分析阅读的阅读层次,当然对于部分有悟性的学生达到主题阅读是最好的。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而定,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对生字生词的积累不够,无法了解字词意思,更无法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和作者想要读者了解的思想。掌握学情对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至关重要。
2.阅读的积累与沉淀
一些老师苦恼现在的学生积累少,语文课上起来很吃力,学生一问三不知,知识面越来越窄,没法产生共鸣,这种节奏不对的教与学,只会徒增教师和学生的压力,使得教与学事倍功半。学生缺少阅读积累,对其语文素养的培养无益。
这一阶段,学生的阅读积累变得至关重要。量变引起质变。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突破。“厚积薄发,广见博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必须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通过阅读,积累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有心灵的接触和智慧的碰撞。那么,在学生紧张而有限的学习时间中,让学生有效实现阅读积累,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精讲细讲方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
一方面,教师重视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课改要求,筛选课本,重组材料,在每个单元中精选一两篇精讲或者引导学生阅读。目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积累。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课后自主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相互讨论,乐于探究和思考的习惯。
另一方面,学生组织互助合作小组,学生相互学习和督促课后阅读和交流,“头脑风暴”或“动态生成”阅读心得和学习收获。大量的阅读书籍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对于语言学习至关重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定期规定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检查,切实帮助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强化学习效果。
这里着重提到背诵。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不能像数理化一样,简单地教授规则、概念、做题技巧。语文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背诵是有效的积累方式。背诵时,不断重复阅读,不可否认,当时肯定存在不懂的地方,但是人脑就一个很神奇的系统,它像牛的胃一样,会不断咀嚼装进去的东西。“在一个孩子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时刻,面对着书本上一连串的符号,他会觉得毫无意义。但过不了多久——可能只是两三周之后——他却明白了这些符号的意义。不论哲学家与心理学家花了超过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来研究这个奇迹,还是没有能真的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其是人类所表现出的最惊人的聪明技巧”。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不是存在有意识背诵,那么很少有学生会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记忆。
3.阅读的思考与运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这里强调的是思维——阅读的思维。阅读虽然是感性的,但阅读思维是理性的。阅读课上,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点,也不及教会学生阅读思维好。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从遗忘中留下来的是形成的阅读思维、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力。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才是最重要和紧迫的。
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活动,需要身心投入的一种活动,要想学生读得好,老师必须采取行动,培养阅读思维,帮助学生成为主动、自我要求高的读者。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相关的阅读思维。所谓阅读思维,就是根据阅读的规则,不断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阅读规则。这样不断重复,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所谓艺术和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且能依照规则运作的人,养成习惯,除了不断运作练习外,别无他法。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就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①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论什么;②作者怎么提出主要的想法、声明和论点;③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④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是只提供了讯息还是有更深的启示和建议。任何一种超出简单阅读层次的阅读,都要求读者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量找出答案。这种一问一答、自问自答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规则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知道如何精准和准确地回答问题,训练学生阅读的原则,培养学生能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这种自我问答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过程。理解力说得简单点,就是比回答一些简单问题还要多一点的东西。也就是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收获,它是一个虚的东西,不能用量考核,也不能速成。学生的理解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当然,不同学生的智力、知识积累、用心程度等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层次,阅读思维和阅读习惯会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是切实有效的行动。
阅读与写作是相生相息的两面。朱自清认为“文脉”和“语脉”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他认为阅读教学担负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供写作的范本。”学生从阅读中学会作者的写作骨架,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想方设法地将骨架“隐藏”起来,或者用艺术的手法往骨架上添加血肉。这些都是从阅读中学,将会运用到下次阅读中。“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读与写相生相息。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论是在字词的锤炼、想象力的展开,还是在人物性格的完整度上,都会比没有阅读过的学生来得丰富。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等著.郝明义等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叶绍钧,朱自清.国文教学·序.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