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雪+续智丹
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学生公寓在满足学生基础服务的同时,更多的体现了公寓育人功能,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生活素质方面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本文从学生公寓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探索公寓工作管理模式的改革,分析公寓管理新模式取得的效果,并对进一步开展工作提出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公寓管理;生活素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05-03
按照“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要求,清华大学学生公寓工作在学生培养中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学生公寓作为住校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课堂、第三家庭”,既是学生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清华大学在学生公寓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以“饱含父母之爱,满怀手足之情,坚持亲情服务、引导式管理、潜移默化育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服务”为指导思想,深入分析公寓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紧密围绕学生生活素质的提升,探索公寓管理育人工作,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学生公寓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清华素有生活教育的传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给学生公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学生公寓的新功能。随着紫荆公寓的建成和硬件设备的改善,清华大学学生公寓条件显著提高,学生公寓不仅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日益成为学生学习和提升全面素质的重要场所。公寓是学生在学校中精神最放松的场所,体现出学生真实的生活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通过公寓生活加强学生生活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新要求。伴随社会不断发展,对毕业生具备的能力要求也更加全面化和多元化。根据《清华大学2007年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报告(2007年12月10日)》显示,用人单位认为现在清华毕业生最弱的方面是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心理素质也相对不够(见图1)。在清华校友看来,在本科生培养中要进一步加强的培养环节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次是“团队意识”的培养(见图2)。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的差距需要诸多方面共同努力进行培养,学生公寓就是其中之一。
3.公寓管理服务工作的新发展。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对公寓的服务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在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育人”理念得到大力贯彻,科学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公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截止到2012年紫荆学生公寓的工作人员中具有硕士学历的1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超过总人数的81%,这为公寓服务育人工作的贯彻执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本科生公寓工作管理模式的改革
学校相关部门一直努力探索和完善本科生公寓管理模式,创新性地提出诸多新思路、新做法,不断改进和加强公寓育人的成效。
1.公寓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清华大学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是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下属机构,由与学生公寓服务与管理相关的学生工作部门、后勤工作部门、财务处、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共计16个单位的18名代表组成,下设若干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学生公寓服务和管理的有关工作。公寓管委会自2004年成立以后,切实加强了学生公寓的工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公寓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2.公寓工作助理制度的推广。物业管理中心和学生处2004年10月开始在本科生公寓试点设立学生公寓工作助理,2006年正式纳入学校“三助”岗位,目前已推广到所有本科生楼。工作助理是楼委会队伍的第一负责人,在成立初期以卫生检查为突破口实现了检查成绩落实到人,同时负责协调楼内各学生组织共同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生活素质教育工作。
3.公寓辅导员制度的建立。2008年8月开始,物业管理中心、学生处在本科生公寓联合开展了公寓辅导员试点,2009年8月试点范围从紫荆12号楼扩展至7栋楼,并最终在2010年1月经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批准正式推广。经过一年半的试点,确定了新型本科生公寓管理模式(见图3),进一步聚合了后勤工作系统(物业管理中心)和学生工作系统(学生处、团委、各院系学生工作组)的力量。
通过试点,明确了公寓辅导员的使命以学生生活素质培养为目标,与各级学生工作队伍紧密配合,以公寓环境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安全宣传教育、宿舍卫生评比为载体,引导学生增长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情趣,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态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服务。经过1年多的试点,2010年1月15日,清华大学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原则同意设立学生公寓辅导员并进行推广。截止到2012年11月1日,有10名公寓辅导员正式上岗。
三、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取得的效果
探索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提高学生生活素质所取得的成效,可通过公寓满意度提高,宿舍卫生状况好转、学生责任意识加强,安全技能提高等方面体现出来。
1.学生公寓满意度持续提高。学生对公寓服务的满意度直接反应了相关工作的效果,同时对改进服务质量具有指导作用2006年物业管理中心建立满意度测评模型,每次通过调研约4000名师生,了解他们对物业管理中心各项工作的满意程度。新模式试点后,学生公寓满意度从80.3提升至84.7(见图4),表明通过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学生公寓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学生满意程度不断提高。
2.学生公寓违纪数量有所下降。针对院系处罚标准不一且事务性工作量较大,改变原有的由院系实施留宿、使用违章电器等公寓相关违纪行为处罚的模式,通过公寓管理委员会统一进行全校学生公寓违纪行为的处罚,由设在物业管理中心的管委会办公室处理事务性工作,并在公寓内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特别是公寓辅导员队伍和公寓工作助理队伍的建立,有力地配合了院系的公寓工作,学生公寓违纪从2005年秋季学期的28起减少到2012春季学期的1起(见图5)。
3.学生宿舍内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一直是宿舍管理中的棘手问题。通过完善公寓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宿舍卫生治理的长效机制。2007年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清华大学学生公寓卫生管理细则(试行)》,统一了全校卫生检查标准和奖惩办法,为管理宿舍卫生提供了制度依据。同时建立学生楼层长分队,建立了每周四的卫生清扫制度,加强了学生对宿舍卫生的重视。通过公寓辅导员日常走访和定期检查,不断完善卫生整改机制,督促卫生较差宿舍和个人提高卫生意识,改善宿舍环境。2012年,我校学生宿舍卫生达到良好以上宿舍数量的比例超过96%(见图6)。
4.学生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在优质公寓基础服务的同时,通过公寓服务育人工作的引导,公寓文化氛围的营造,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加入到公寓生活的建设中来,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以社区志愿活动为例,参与社区生活的志愿者达200人次,有9个院系、20多个班级参加了校友接待、卫生死角清扫、义务楼长、给保洁保安当老师等社区志愿活动,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毕业生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文明离校的活动中来,捐赠衣服、奉献爱心,清扫宿舍卫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公寓环境。
5.学生安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公寓会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包括新生安全教育,日常宣传,定期走访,119安全宣传周等,通过滑绳表演、消防演习、实地讲解、灭火器实操、视频播放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掌握灭火器的学生由2009年的70%增长到2011年94%,掌握疏散逃生技能的学生由2009年的85%增长到2011年的95%(如图7、图8所示)。
6.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深入。随着公寓管理队伍的不断完善和生活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围绕生活素质开展的课题不断深入,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被认可。2010年《完善公寓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生活素质》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扎根学生公寓阵地,加强学生安全保障》获得2011年后勤优质项目,在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专业部2011年年会上获得公寓文化建设成果获得一等奖,报送的论文《本科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初探》也获得一等奖,其中《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课题及《生活素质体制机制课题》获得学校重点支持项目。
三、对公寓工作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学生在校驻留时间最久的场所,学生公寓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必然要求建立完备、科学、高效的公寓管理模式。清华大学在生活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探索:
1.完善生活素质评价体系。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以“物业”为主要关注点,学生公寓的物业服务质量指标基本建立——以北京市教委牵头制定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为代表,而以“学生”为关注点,在学生生活素质培养方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测量的指标体系,对公寓育人功能进行科学量化地评估。通过课题研究,虽然已经确定了生活素质教育目标,并建立了SHICE评价系统,但评价效果可行性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
2.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建立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可以促进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提高学生生活素质。生活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需要学生工作系统、后勤工作系统、院系等众多单位齐抓共管。以学生宿舍卫生工作为例,好像与每一个部门都有关,但是,关系又不是那么明确。这需要从学校层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更需要所有参与者牢固树立“育人”的意识,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工作的改进。探索生活素质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促进生活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扩大公寓辅导员影响力。从试点至今公寓辅导员虽然已有四个年头,但队伍建设尚待加强,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公寓辅导员作为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关键岗位,负责统筹协调公寓管理员、公寓工作助理以及其他服务人员,而且直接面向学生开展管理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作为新生的队伍,其管理体制还待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还待探索,绩效考核体系还待健全。而公寓辅导员的影响力,还需要与公寓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一同成长,增强学生对公寓辅导员的熟悉度和认可度。
作者简介:沈雪,女,硕士学历,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九级教育职员;续智丹,女,硕士学历,博士生在读,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七级教育职员。
3.学生宿舍内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一直是宿舍管理中的棘手问题。通过完善公寓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宿舍卫生治理的长效机制。2007年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清华大学学生公寓卫生管理细则(试行)》,统一了全校卫生检查标准和奖惩办法,为管理宿舍卫生提供了制度依据。同时建立学生楼层长分队,建立了每周四的卫生清扫制度,加强了学生对宿舍卫生的重视。通过公寓辅导员日常走访和定期检查,不断完善卫生整改机制,督促卫生较差宿舍和个人提高卫生意识,改善宿舍环境。2012年,我校学生宿舍卫生达到良好以上宿舍数量的比例超过96%(见图6)。
4.学生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在优质公寓基础服务的同时,通过公寓服务育人工作的引导,公寓文化氛围的营造,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加入到公寓生活的建设中来,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以社区志愿活动为例,参与社区生活的志愿者达200人次,有9个院系、20多个班级参加了校友接待、卫生死角清扫、义务楼长、给保洁保安当老师等社区志愿活动,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毕业生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文明离校的活动中来,捐赠衣服、奉献爱心,清扫宿舍卫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公寓环境。
5.学生安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公寓会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包括新生安全教育,日常宣传,定期走访,119安全宣传周等,通过滑绳表演、消防演习、实地讲解、灭火器实操、视频播放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掌握灭火器的学生由2009年的70%增长到2011年94%,掌握疏散逃生技能的学生由2009年的85%增长到2011年的95%(如图7、图8所示)。
6.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深入。随着公寓管理队伍的不断完善和生活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围绕生活素质开展的课题不断深入,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被认可。2010年《完善公寓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生活素质》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扎根学生公寓阵地,加强学生安全保障》获得2011年后勤优质项目,在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专业部2011年年会上获得公寓文化建设成果获得一等奖,报送的论文《本科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初探》也获得一等奖,其中《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课题及《生活素质体制机制课题》获得学校重点支持项目。
三、对公寓工作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学生在校驻留时间最久的场所,学生公寓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必然要求建立完备、科学、高效的公寓管理模式。清华大学在生活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探索:
1.完善生活素质评价体系。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以“物业”为主要关注点,学生公寓的物业服务质量指标基本建立——以北京市教委牵头制定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为代表,而以“学生”为关注点,在学生生活素质培养方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测量的指标体系,对公寓育人功能进行科学量化地评估。通过课题研究,虽然已经确定了生活素质教育目标,并建立了SHICE评价系统,但评价效果可行性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
2.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建立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可以促进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提高学生生活素质。生活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需要学生工作系统、后勤工作系统、院系等众多单位齐抓共管。以学生宿舍卫生工作为例,好像与每一个部门都有关,但是,关系又不是那么明确。这需要从学校层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更需要所有参与者牢固树立“育人”的意识,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工作的改进。探索生活素质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促进生活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扩大公寓辅导员影响力。从试点至今公寓辅导员虽然已有四个年头,但队伍建设尚待加强,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公寓辅导员作为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关键岗位,负责统筹协调公寓管理员、公寓工作助理以及其他服务人员,而且直接面向学生开展管理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作为新生的队伍,其管理体制还待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还待探索,绩效考核体系还待健全。而公寓辅导员的影响力,还需要与公寓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一同成长,增强学生对公寓辅导员的熟悉度和认可度。
作者简介:沈雪,女,硕士学历,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九级教育职员;续智丹,女,硕士学历,博士生在读,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七级教育职员。
3.学生宿舍内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一直是宿舍管理中的棘手问题。通过完善公寓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了宿舍卫生治理的长效机制。2007年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清华大学学生公寓卫生管理细则(试行)》,统一了全校卫生检查标准和奖惩办法,为管理宿舍卫生提供了制度依据。同时建立学生楼层长分队,建立了每周四的卫生清扫制度,加强了学生对宿舍卫生的重视。通过公寓辅导员日常走访和定期检查,不断完善卫生整改机制,督促卫生较差宿舍和个人提高卫生意识,改善宿舍环境。2012年,我校学生宿舍卫生达到良好以上宿舍数量的比例超过96%(见图6)。
4.学生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在优质公寓基础服务的同时,通过公寓服务育人工作的引导,公寓文化氛围的营造,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加入到公寓生活的建设中来,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以社区志愿活动为例,参与社区生活的志愿者达200人次,有9个院系、20多个班级参加了校友接待、卫生死角清扫、义务楼长、给保洁保安当老师等社区志愿活动,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毕业生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文明离校的活动中来,捐赠衣服、奉献爱心,清扫宿舍卫生,以主人翁的精神,共同建设美好公寓环境。
5.学生安全技能不断提高。学生公寓会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包括新生安全教育,日常宣传,定期走访,119安全宣传周等,通过滑绳表演、消防演习、实地讲解、灭火器实操、视频播放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掌握灭火器的学生由2009年的70%增长到2011年94%,掌握疏散逃生技能的学生由2009年的85%增长到2011年的95%(如图7、图8所示)。
6.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深入。随着公寓管理队伍的不断完善和生活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围绕生活素质开展的课题不断深入,生活素质教育理论逐渐被认可。2010年《完善公寓工作模式,提高学生生活素质》获得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扎根学生公寓阵地,加强学生安全保障》获得2011年后勤优质项目,在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专业部2011年年会上获得公寓文化建设成果获得一等奖,报送的论文《本科生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初探》也获得一等奖,其中《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课题及《生活素质体制机制课题》获得学校重点支持项目。
三、对公寓工作模式的思考与展望
作为学生在校驻留时间最久的场所,学生公寓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必然要求建立完备、科学、高效的公寓管理模式。清华大学在生活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探索:
1.完善生活素质评价体系。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以“物业”为主要关注点,学生公寓的物业服务质量指标基本建立——以北京市教委牵头制定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为代表,而以“学生”为关注点,在学生生活素质培养方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可测量的指标体系,对公寓育人功能进行科学量化地评估。通过课题研究,虽然已经确定了生活素质教育目标,并建立了SHICE评价系统,但评价效果可行性还需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
2.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建立生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生活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可以促进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提高学生生活素质。生活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需要学生工作系统、后勤工作系统、院系等众多单位齐抓共管。以学生宿舍卫生工作为例,好像与每一个部门都有关,但是,关系又不是那么明确。这需要从学校层面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更需要所有参与者牢固树立“育人”的意识,密切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工作的改进。探索生活素质体制机制可以进一步明确各方职责,促进生活素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3.扩大公寓辅导员影响力。从试点至今公寓辅导员虽然已有四个年头,但队伍建设尚待加强,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公寓辅导员作为本科生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关键岗位,负责统筹协调公寓管理员、公寓工作助理以及其他服务人员,而且直接面向学生开展管理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作为新生的队伍,其管理体制还待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还待探索,绩效考核体系还待健全。而公寓辅导员的影响力,还需要与公寓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一同成长,增强学生对公寓辅导员的熟悉度和认可度。
作者简介:沈雪,女,硕士学历,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九级教育职员;续智丹,女,硕士学历,博士生在读,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七级教育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