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冬梅
近10年来,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给中蒙务实合作带来重要发展机遇,我国已连续15年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投资来源国、产品出口国和最大援助国之一。2012年中蒙贸易额最高达到66亿美元,2013年降到59.56亿美元。我区与蒙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口岸相通、经济互补,具有得天独厚的合作条件和基础,2013年进出口贸易额占到中蒙贸易的53%、占全区外贸总额的26% ;在蒙投资企业占全区“走出去”企业总数的1/3,在蒙实现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占全区的37%,是自治区对外开放的第一大国别。以资源贸易为主的我区对蒙经贸合作呈现出发展势头好、增长快及潜力大等特点,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开始向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合作机制、合作载体建设也正在推进。随着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和《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的实施,将步入与蒙全面合作的新起点。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是合作环境更好、合作目标更高。当前全区上下对抢抓国家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战略机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我区与蒙古国全方位合作的战略认识不断提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性文件,其规划纲要、目标政策更加务实、更具大局观念。以人文合作为先导,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三位一体”,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成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沿边经济带,不断开创互利共赢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新格局的目标要求,将我区与蒙战略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是合作能力、合作水平面临挑战。由于我区对蒙经贸合作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在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和国际合作的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合作规模小、“走出去”的企业少。目前在蒙中方企业近5800家左右,其中我区企业不足100家。一些领域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以资源性货物贸易为主、旅游贸易和服务贸易较少,边境贸易较多、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较少。与国家向北开放战略的要求及沿边开放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此外,要扩大我区与蒙古国人文领域的交往,除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外,自治区层面还需要加大相关投入,由于自治区本身也面临加大社会领域投资的压力,这对自治区财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从外部环境看,虽然蒙方将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作为外交优先方向,愿深化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贸易、能源、互联互通、金融、农牧业、毗邻地区、人文等方面合作,中蒙全面合作总体形势稳中向好,但也存在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及风险。
一是蒙古国的市场特点是制约中蒙合作规模扩大的现实因素。首先,蒙古国人口少,市场容量小,贸易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商贩;以生活消费为主,进口市场规模小,且蒙古国居民在高档商品消费方面习惯上比较认可西方和日韩的进口商品。其次,蒙古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通货膨胀率高。2013年的GDP总量仅11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106亿美元、财政收入不足40亿美元,工业总产值不足20亿美元、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10.5%。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11.7%,基本被通货膨胀吃掉。以进出口贸易额为例,2002-2013年中蒙贸易总额由3亿美元增加到60亿美元,而同期中越贸易总额由46亿美元增加到655亿美元。中蒙合作规模的扩大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是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是长时间制约中蒙全面合作扩大的客观因素。蒙古国铁路、公路、口岸、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设施陈旧,如铁路通车里程仅1811公里、运输能力2200万吨;11218公里国家级公路中仅有20%为柏油路,电力装机容量不到100万千瓦,生产电不足40亿千万时。一条乌兰巴托至扎门乌德600多公里长的千禧公路建了14年,今年才完工;乌兰巴托至扎门乌德铁路运输能力仅为1600万吨,且牵引机车和车皮数量严重不足;在我区与蒙古国口岸邻近的蒙方境内道路均为自然路,产品均通过草原或简易公路运输,运量受到限制,成本较高、运输通达率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走出去的步伐。
三是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蒙全面合作的发展 。蒙古国政府奉行多支点平衡外交,在“2012-2016年施政纲要”中提出要平衡俄罗斯、中国和美日欧等“第三邻国”关系。比如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安排上,中国2010年温家宝总理访蒙时就提出过,蒙方一直未予回应。而蒙古国政府与日本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在进行中,且有意与日本在蒙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共同开发铀矿资源。并向美国提出了商签自由贸易协定的请求。对中国则抱着既合作又防范的矛盾心态。美、俄、日等大国均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发展与蒙古国的政经关系,争夺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形成竞争。
四是一些人为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蒙全面合作的发展。由于蒙古国政府更迭频繁、法律政策缺乏连续性、政府效率不高,经济环境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蒙贸易和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部分蒙古国人对中国的发展壮大心存疑虑,尤其对中国企业到蒙古国开发资源,视为掠夺其资源,在蒙劳务人员被视为抢其饭碗。“泛蒙古运动”、“三蒙统一运动”、“蓝色蒙古”等仇华、反华运动组织的无端骚扰、中方员工无辜被打、被敲诈勒索等排华事件时有发生。在蒙的中国劳务人员由2011年的2万多人降到目前的1.6万人左右。
因此,深化我区与蒙全面合作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着力做好人文领域各层次的交流合作,加强宣传引导,扩大我区软实力影响。
通过积极向蒙提供我区影视作品和其它文化产品,提高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蒙语节目覆盖,开办我方电视台、报纸、杂志、出版社等方式,宣传“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共同发展的理念,宣传中国、内蒙古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就,树立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通过政府、企业、民众及民间组织等多层次,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环保等多领域及高层领导间互访、举办国际次区域经济论坛、中蒙经贸论坛等多平台的立体式交流,本着“谈友谊、话感情、促合作”的原则,构建积极稳定的国际合作环境。充分挖掘我区与蒙古国间传统文化和历史内涵,扩大文化医疗卫生领域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内蒙古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争取国家对蒙古国教育支持,建立相关奖学金机制及有关激励措施,大量吸收蒙古国留学生,并允许他们在我区就业工作,扩大我区对蒙的软实力影响。
第二,创新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协调推进与蒙毗邻地区通道建设,缓解贸易运输瓶颈。
目前中蒙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利用中蒙俄政府间高层会晤和国家有关部门已建立的联系机制,推动蒙方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尽早实现与我区境内铁路公路对接,建设跨境交通走廊。同时支持我方企业利用政策性优惠贷款包括申请援外优惠贷款,投资蒙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境外企业煤电一体化开发利用,协调国网推动对蒙与我临近地区矿山的电力出口和电力援助。
第三,创新经贸合作机制,强化次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方式,推进对蒙开发开放步伐。
建立蒙古国西部、西南部的东戈壁、南戈壁与我区巴彦淖尔、阿拉善、包头、鄂尔多斯在资源开发领域的次区域合作发展机制。通过两国地方协商,蒙方以资源入股,中方以设备、技术和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平台方式共同合作进行资源开发。加快构建“天津港—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为轴线的经济合作走廊,重点开发蒙古国南北铁路沿线资源带,发展陆桥经济。抓住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促进阿尔山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蒙古国东方省乔巴山市—阿尔山市的铁路建设,为振兴东北打造最近的能源补给通道,使阿尔山能够早日在大图们江区域经济发展及东北亚经济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培育壮大对蒙合作主体和载体。
坚持国有与民营企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传统产业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并举,壮大“走出去”的队伍主体。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分类指导。加快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二连浩特开发开放实验区、境内加工园区、口岸功能区建设,吸引区内外企业参与中蒙经贸合作,使企业集群式进入园区,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益,推动对蒙合作向纵深发展。争取设立二连浩特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园区、探索设立中蒙边境自由贸易区,充分发挥二连浩特、甘其毛都等沿边口岸在促进对蒙全面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五,以合作发展跨境旅游业为突破口,开拓蒙古国旅游资源,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内蒙古与蒙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同样并相连的天然牧场,以草原、历史、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为主题,形成不同的旅游产品。利用我区中蒙边境旅游协调会议制度,协调开通已具备开展边境旅游基本条件的策克、甘其毛都、阿尔山、珠恩嘎达布其、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海拉尔中蒙边境旅游业务,并协调建立跨境旅游合作区。
重点开拓“两山两国”(中国阿尔山—蒙古国肯特山)跨境旅游黄金线路,推动两国旅游经济一体化。阿尔山具有与蒙古国东方省毗邻的地缘优势,相邻的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流域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努尔木根草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是开辟跨境草原旅游的绝佳资源,贝尔湖风光是蒙古国重点规划的哈拉哈—贝尔湖旅游风景区。阿尔山集温泉、冰雪、森林、火山、草原、湖泊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为一体,与蒙古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构成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