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军:欻见骐驎出东壁

2014-08-29 05:24飘雪
北京纪事 2014年9期
关键词:画马国画画作

飘雪

如果你先看到徐鸿军画马,再见其人,你会大吃一惊。

徐鸿军的马,或飞扬灵动,或奔腾雀跃,或充满力量,或潇洒俊美。徐鸿军却如谦谦君子,性格内敛、含蓄,沉静。

人说画如其人。

了解他的人会说,因为徐鸿军有一颗热情、洒脱的心。所以说,这句话应该改作画如其心。

徐鸿军出生于黑龙江绥化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木匠。五六岁起,徐鸿军就开始用父亲的木头和铅笔胡乱画,见什么画什么。与那个年代所有普通人一样,没有哪个家长会注意孩子的这些早期表现,去发掘培养孩子的天生爱好。小徐鸿军就在懵懵懂懂中用画抒发着内心的世界,迎接着他的学生时代。

当小学老师将徐鸿军图画课上的画作贴在墙上展示给全班看时,这个年幼的男孩心里充满欢喜。他突然对自己充满自信,他意识到,画画,这个我行!

中学时代徐鸿军遇到了他的美术启蒙老师赵振武。虽然赵老师并非美术专业出身,但是他通过美术理论和大量的名家画作,将徐鸿军带入了绘画的神奇领域。徐鸿军开始接触到了素描、油画。他几乎每天放学都泡在美术活动小组里,更是经常参加文化宫和市里组织的美术活动。徐鸿军的绘画世界从以往的线条转向了立体石膏的时代,他徜徉其中,用心描绘着他的绘画天地,从这以后坚定了他将绘画作为终生职业的信念。

1982年,徐鸿军考入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正式开始了他的专业美术学习生涯。在大学期间,徐鸿军接触到了国画。学校里名师的国画画作给徐鸿军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中国画里水墨与笔法的巧妙运用,深深吸引了他。国画虚虚实实、虚中有实的灵动与神韵让徐鸿军跃跃欲试。到毕业的时候,徐鸿军用水墨画出的儿童画与雪景画已经颇具功力。

毕业后,徐鸿军被分配到绥化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任美术教师。出于对绘画的热爱,1991年,徐鸿军到北京画院进修了一年的绘画。在这里的学习,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将绘画之路继续走下去。面对众多才华出众、名人辈出的京城画界,徐鸿军一度怀疑自己能否用笔闯出一片天地。回到老家,徐鸿军始终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他想:绘画对于自己是一种热爱,就当是一种玩,并不图名图利,能将爱好坚持下去,一样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011年徐鸿军又一次来到京城。刚来的时候,他供职于一家印刷厂。他想一边挣钱一边利用闲暇时间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但是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根本不可能有闲暇的时间。一年多后,徐鸿军辞去了工作,这一次他师从徐宝铭老师学习画马,他终于开始了专心绘画的人生之路。最初,徐宝铭老师教他画马,是因为觉得他以前多画小写意,有些放不开,通过学习画马可以让他将笔墨放开一些。而徐鸿军一直以画写意人物见长,他想着画马有什么难的?难道还能难过画人吗?等到他真的开始学习画马,由浅入深,他开始发现,画马很容易,但是将马画好却是件非常难的事情。

徐鸿军说:“马的形态很容易画,也容易画得很像。但是,能将马的精神、气质画出来却非常不容易。”他觉得,画马并不是单纯地画马的形态,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马是龙的精神这一层面,要表现出马是速度和力量的综合体。要通过表现马的身体——比如脖子、腿、蹄子的样子,将马的速度、张扬、龙的精神都表现出来。如果写实性质地去画马,就很难表达出那种神韵。

徐鸿军的马,渐渐张扬了起来,他笔下马的飘逸之美,马的力量之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他的马神态各异,呼之欲出。而自从草原旅行回来后,他笔下的马又多了恬静的味道。在广阔而色彩丰富的背景下,静态的马却又有着动态的自然韵律,更丰富了他的绘画领域。

然而,尽管大家都对他画的马称赞不已,徐鸿军本人却并不满意。徐鸿军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严格,总觉得颜色不够理想。他说:“颜色用多了,感觉国画的味道就没有了,墨的韵味就少了很多,画出来就会有类似于油画的感觉。”徐鸿军尝试了多种技法,但一直没有找到一种最契合的方法将中西画法结合在一起。他总是说,他画的马还没有形成特有的风格。在这条道路上他还将继续摸索,总有一天会达到“见骐出东壁”那种境界。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猜你喜欢
画马国画画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元人画马图中的政治隐情
画马的孩子
国画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画马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