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磊 王红建 李灏 姜星明
【摘要】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 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均采取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 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0.3±1.7)d, 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经随访治疗优良率为96.0%, 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提高。结论 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可发挥显著疗效, 安全可靠,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
脊髓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脱出、骨赘导致脊髓受压所致疾病, 通常会对患者运动、二便及感觉功能造成影响[1], 对患者生活与工作极为不利;若该疾病得不到有效、及时治疗, 可发展成截瘫, 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本院在为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 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时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0例, 经MRI、CT及X线检查均与脊髓型颈椎变相应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30例, 女20例, 患者年龄为38~74岁, 平均年龄(51.3±1.9)岁;病程为2个月~8年, 平均病程(1.9±0.3)年;患者均有大小便障碍、步态不稳且有踩棉花感、胸腹部有束带感, 四肢肌力下降且存在感觉障碍。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取仰卧位并将一薄枕垫于患者肩下, 头向左倾斜15~20°;在右侧颈前做斜切口或横切口, 自胸锁乳突肌、颈动脉鞘内侧与气管食管外侧进至椎间筋膜, 利用C型臂X线机对病变间隙予以定位, 用电刀将病变间隙前方纤维杯与纵韧带切开, 将变形间盘组织、后方纤维环与上下软骨板予以彻底刮除或摘除, 多节段者展开椎体次全切或椎间开槽。经Caspar撑开器将病变间隙撑开, 利用1号或0号椎板咬骨钳与刮匙将椎体后部残留纤维环与增生骨赘清除。在切断后纵韧带后将其清除, 保持动作谨慎轻柔;在上下椎体侧方及后缘给予前行减压, 将增生钩椎关节去除并用生理盐水对病变间隙加以冲洗, 对骨槽与间隙大小进行测量, 取带有三面皮质骨、大小适宜的自体髂骨向骨槽或间隙中植入并轻叩, 保持其与椎体前缘相距2 mm。利用AO钛板系统加以固定, 经X线透视确定螺钉、钛板位置理想后, 对切口进行冲洗并行负压引流, 将切口逐层关闭。24~48 h后将引流管拔除, 术后3~6 d可下地活动, 2~3个月均佩戴支架或颈围, 每月展开1次复查。
1. 3 疗效判定 治疗后6~25个月展开随访并判定临床疗效[2]。优:患者四肢运动功能接近正常或已恢复正常且自我感觉正常, 排便正常, 基本实现生活自理且可参与轻度劳动;良:时有四肢无力症状, 生活基本可自理, 容易产生疲劳;可:手指乏力且运动功能明显受限, 下肢常有跌倒、软腿现象, 行动时需借助于手杖, 生活可部分自理;差:双手握物无力且步态不稳, 经常需要卧床。利用颈椎JOA评分标准对患者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感觉、膀胱功能进行评价, 总分为17分。
1. 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50例患者治疗效果 患者手术用时为(81.3±2.5)min, 住院时间为(10.3±1.7)d;椎间植骨于2.6~4.3个月内达骨性融合, 且融合率达100%。经6~25个月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2.1±0.3)个月, 所有患者颈椎恢复良好生理曲度, 植骨均无椎间高度再丢失现象, 植骨块未发生移位、松动、滑脱、断钉及断板现象。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优30例, 良18例, 可2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6.0%。
2. 2 50例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JOA评分为(9.1±0.5)分, 治疗后为(15.1±1.3)分, 对比可知, 治疗后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颈椎病是人体脊髓或神经遭受压迫刺激下出现的症状, 其根本原因是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所致。脊髓型颈椎病为进行性发展, 当明确诊断后经6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展开手术治疗。
已有临床研究证实,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受压部位为颈髓前方, 有效治疗方法是颈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当患者同时有2个及以上间隙突出时, 开槽减压后植骨块缺乏良好的稳定性, 易导致植骨块不融合且容易脱落, 可引发严重并发症[3]。在近年来颈前路内固定术不断改进下, 在为该类型患者展开颈前路减压与植骨治疗基础上行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得到了有效应用。
钛板材料在影像学、生物相容性与强度上均具优势, 利用钛板行内固定, 可经锁定螺钉对椎体间固定螺钉加以锁定, 促使钛板与螺钉形成一个整体, 加大其吸收张力, 在颈部伸展及屈曲时钛板螺钉可发挥张力带及支撑作用, 实现良好内在稳定性, 促使植骨融合率显著提升, 避免植骨块朝前方滑脱, 可有效防止相应并发症发生。在本次研究中, 5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0.3±1.7)d, 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经随访治疗优良率为96.0%, 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有显著提高这一结果揭示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可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植骨块有效融合, 促使其感觉、上肢、下肢及膀胱功能得以有效改善, 增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 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可发挥显著疗效, 安全可靠,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季祝永, 陈余庆, 薛荣, 等.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分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3):278-279.
[2] 曾庆平, 何坚沃, 雷学明, 等.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中外医疗, 2012, 31(19):78-79.
[3] 刘玲.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9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6):16-17.
[收稿日期:2014-0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