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的获取

2014-08-29 16:34陈汇璇张译尹
科教导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互联网

陈汇璇 张译尹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社会资本理论的社会学传统,把网络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互联网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场域,而在这个场域上的弱关系交往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社会交往,是个人社会资本的一种建构。网络弱关系也嵌入了资源,人们可以从中获取人际社会资本、信息社会资本以及心理社会资本。

关键词 网络弱关系 个人社会资本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On Network Weak Relationships with Getting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CHEN Huixuan, ZHANG Yiyin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social capital, the networ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weak social capital combined for analysis. Internet network is a special field, and weak ties in this field communication are more of a rational social interaction, is a construct of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Weak relations embedded network resources; people can derive interpersonal soci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psychosocial information capital.

Key words network weak relationship; individual social capital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1年6月底发布的报告,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4.85亿,成为了世界互联网的第二大国,并且使用搜索引擎,即时通信,下载、收听音乐分别排列网络使用行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位。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也与现实空间一样,具有着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功能,这也许也预示着一种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已经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已经出现。社会资本也嵌入在互联网网络中,本文旨在讨论网络弱关系与个人社会资本两者之间的联系。

1 网络人际关系的内涵:弱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弱关系”这个概念,并把它与强关系作了比较。强关系维持着初级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而弱关系则在不同的群体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产生联系。弱关系分析在前人的研究里一般都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但是随着现在互联网虚拟社区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弱关系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互联网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相比,消除了许多面对面交流的必要因素,更具有匿名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地符号化。

格兰诺维特还界定了测量关系强度的四个维度:互动时间、密切程度、情感强度和互惠行动。从情感强度看,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可能会随着现实距离的临近而增加,那么网络关系与建立在血缘、地缘和业缘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纽带相比,其交往双方的现实距离可能较远,则情感强度则相对较低;由于网络关系的匿名性,可能会导致交往双方对对方的预期较低,并且在网络建立和破坏关系的成本都很低,这些都有可能造成紧密关系难以建立。一些相关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王德芳和余林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研究的时候,他们发现在刚建立网络关系的选择定向阶段,人们都能与对方保持较高频率的互动,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频率也大大地降低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联系的很少。曼纽尔·卡斯特的研究也发现,网络上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具有低成本提供信息和机会的功能,而不是进一步地发展为强关系。因此,所有这些分析都倾向于认为网络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弱关系。

2 网络关系是个人社会资本的另一种建构

2.1 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也是一种场域

布迪厄认为社会结构是由各种持有不同价值观,不同调控原则的场域构成的。在具体的某一个场域中,位于特定社会关系网络的行动者都受到该场域的制约,而个体的价值观念、行动、历史经验等都与各种资本具有密切的联系。参与者们掌握的资本种类和数量,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参与者们既可以通过互动来增加和维持他们的资本的种类和数量,也可以通过互动来部分或彻底改变资本的分布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即改变场域的结构。

布迪厄将社会实体的概念转化成为了一种“关系的结构”,但笔者认为场域这个概念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互联网的虚拟的网络空间及其中的关系。在互联网的网络关系中,虽然由于互联网相对于现实社会的匿名性、不确定性,但是其正在形成一种有数字、模型和符号组成的社会秩序,成为网上社会,而其中的参与者们同样处于不同的关系位置,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历史经验等。例如近两年Facebook、Twitter社交网络的兴起,为人们提供新的人际互动平台,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而社交网站在中国内地网民的渗透率也达到了47.4%。

2.2 网络弱关系体现了理性的社会交换

资源是社会里具有稀缺性的物品,而社会资本是从接触和动员嵌入性资源两方面来增加获得较好地位的机会。在互联网上虚拟空间的场域里,网络关系嵌入了许多信息型资源,并且由于网络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弱关系,不同的个体都拥有不同的信息,参与其中的行动者们也被动机、需求驱使着寻求相符的信息。在社会学的假设里,作为个体的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人”,还是一个理性的“社会人”,要通过社会交往来获取社会利益。互联网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了理性的社会交换、社会交往的新空间。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工作、房贷、车贷三座大山把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压得气喘吁吁,也许是现实中较为功利性的交往让他们不满意,相当一部人人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2007年互联网在中国城市的使用状况及其影响》表明,在受访的网友中,有64.7%的人有通过互联网网络认识新的朋友。网友成了网络时代的一个新的社会关系,那么存在网友双方之间的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理性的社会交换。人们在网络构建社会关系的行动逻辑就是受到社会刺激,然后产生不同的网络交往的需要,紧接着行为的动机产生,造成交往行为的发生,最后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这样的行动周而复始。当然,有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个体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可供选择的交往对象,那么个体所做出的选择将取决于对方所能给他增加的社会资本的多寡,或者衡量对方的偿还能力,这是一种理性的博弈。

3 网络弱关系的目的在于获取社会资本

互联网在社会层面上,打破了传统时代人们在“原子空间”中的彼此隔离,以及那种局限于“与自身生活史密切相关的交往范围”。要理解网络弱关系目的在于获取社会资本,就要弄清楚社会资本的拥有者,社会资本的来源,资源本身等三个问题。在本文讨论中,笔者更多地倾向于赞同格兰诺维特与林南的观点,并结合互联网这一特殊场域的特点,从互联网中嵌入的资源来讨论网络弱关系获取了何种个人社会资本。笔者区分出了人际社会资本、信息社会资本以及心理社会资本等三个方面。

3.1 人际社会资本的获取

人际社会资本是个体从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取的潜在资源的集合体,它的获取也是建立网络弱关系的一个重要目的。首先人是一个社会人,具有社会属性,必须通过社会化来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必须要进行社会交往。在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部分的今天,个体的社会化也是要经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换句话说,就是如果要进行较为完备的社会化,一个人在现实中的交往是有限的,需要通过超时空的网络来达成社会交往。其次,社会结构是存在着结构性限制的,许多的规范性的社会交往是由同质性原则支配的,也就是说进行社会交往的双方更可能是占据在同一层级的社会结构上,并拥有相似的社会地位、历史经验等。那么在现实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中,可能会由于交往双方的异质性太强,而使得交往受限。互联网网络的“局部人格”的特点正好为个体提供了机会,个体可以认识到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可以通过建立关系来扩展自身的人际交往圈。当然,个体与网友之间的交往的前景是无法预知的,但是就像前面论述的理性人的社会交换而言,个体是希望这种弱关系能够维持下去,能够为自我提供便利,能够为自己的就职和事业积累人脉资源,积累人际社会资本。

3.2 信息社会资本的获取

在格兰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一书中,他根据劳动市场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点,提出了主要是弱关系纽带成为信息有效传递的桥梁而不是强关系纽带。虽然格兰诺维特理论未涉及互联网,但仍有借鉴的空间。互联网上的网络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弱关系,即不是建立在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交往的双方所携带的信息的异质性较强,个体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网络既具有人际互动、休闲娱乐的功能,也具有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的功能,或者这两种功能合二为一。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上的人际互动,讨论并表达出自己在现实生活出不透露出来的想法、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信息共享。所以,人们与网友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和信息,能够使得个人积累大量的信息社会资本。

3.3 心理社会资本的获取

对于网络的工具使用者而言,网络应当充当了多种角色,可以在网络上搜集信息、娱乐休息、人际交往等。在现代社会较为激烈的环境下,局部利益开始分化并趋于多元,但是社会利益的均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面对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人们尤其是生活在较为现代化的都市的人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和压力。对青岛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网络虚拟社区,只有一小部分人感到不适应,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感到适应,这一比例是远远高于他们在现实社会交往的适应度。这也间接反映了通过网络交往,能够向网友倾述现实中难以倾述的心理问题,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不用顾忌被熟人知晓的尴尬,而维护了自己的“面子”。此外,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还可以为个体带来现实中没有的体验,如谈一场网恋,可以为个体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自我炫耀的谈资。在一份大学生网友性别报告中,结交异性网友的大学生达到了65%。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说明了网络交往能够给个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获得了心理社会资本。

总之,网络虚拟空间不再只是一个媒介,而是创造了一个公共领域,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平台。网络人际关系在低成本供应信息和提供机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个体在网络上进行人际交往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社会交换,获取嵌入在网络弱关系中的资源,如信息,进而获取人际社会资本、信息社会资本以及心理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德芳,余林.大学生虚拟交往的研究及相应教育建议[J].社会学网,2009(6).

[3]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林南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俞弘强,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5] 郭毅,朱扬帆,朱熹.人际关系互动与社会结构网络化——社会资本理论的建构基础[J]. 社会科学,2003(8).

[6]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黄少华,陈文江.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73.

[8] 王栾生,李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2.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