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昌 官扬 曾文雪 杨容
(1.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316;2.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25;3.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 上海 201318)
腰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主要指一组以下背、腰骶、臀部疼痛和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腰痛的病因十分复杂,且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古代曾提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备矣”。《证治准绳》有:“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此为腰痛之病因。临床上腰痛者又多见于老年人和体虚者,涉及腰痛的相关病症有慢性腰痛、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1]。腰痛的发病特点为发病时间早、发病率高、容易复发,伴随年龄增长,腰痛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2]。
近年来,治疗腰痛的常用方法有口服制剂、局部用药。常用的口服药为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但循证医学尚不能证明该类药物绝对有效,且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有胃肠道副作用;局部用药也达不到治疗目的。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治疗腰痛疗效显著。
针灸是中医治疗腰痛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以杨氏针灸海派中医流派传承项目基地为平台,运用“针灸经络诊断法”[3]独有的特色,通过温针灸对106例寒湿型腰痛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发现“杨氏针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疗效确切。
1.1 一般资料 观察中医辨证属寒湿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06例,均来自“方厚贤、杨容老中医工作室”2010年11月~2012年11月的门诊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57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3d。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1)具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6)中医证候属于寒湿型: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胖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2.1 温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提插结合,捻转相联,指头变化,大同小异,虚实分清,补泻适宜,纯熟之后,精神合一。”
取穴:通过“针灸经络诊断法”,结合患者腰痛部位,寻找病症发生的具体经络所
在。比如腰痛主要部位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取膀胱经上的近取穴肾俞、大肠俞;如腰痛主要部位在督脉上,则取督脉上的近取穴腰阳关,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循行的路线,加上秩边、环跳,同时远端取穴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
治疗时,根据虚实补泻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病程在1周内为实证,超过1周为虚证),使用提插或捻转手法使患者针下出现酸、胀、麻等针刺得气的感觉。得气之后,再根据病证的虚实,给以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手法。其中提插补泻手法指:在患者得气之后,上提豆许,为提插补法;反之,在患者得气之后下推豆许,为泻法。捻转补泻手法指:根据经络的走向,顺着经络走向快速捻过,慢慢转回来,为补法;反之,为泻法。通过使用虚实补泻的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其中委中仅给予提插补泻手法,不用捻转补泻手法。其余选穴均按上面的补泻手法。
2.2 留针 针刺后给予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秩边、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穴位温针,温针5min后留针10min。注意取针方法:迅速把针取出至皮肤表层,然后停顿一下,再迅速拔出。拔针时要求进针方向和出针方向一致,即什么角度进的针,则什么角度出针。可用消毒后的干棉花球按压针眼。再拔罐,留罐10min。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4]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06例患者连续治疗1~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治愈48人,占45.3%;好转58人,占54.7%,详见表1。
表1 “杨氏针灸”治疗寒湿型腰痛疗效观察表 例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腰痛”“痹证”范畴。劳累过度或扭腰闪挫,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受损,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从而产生腰痛病症。结合症状,亦根据中医理论,通常将本病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三类而予以辨证施治。但临证往往虚实夹杂,症候复杂,但总以肾虚为本,邪实为标。本研究以寒湿型腰痛患者为研究样本,治疗期间非常注重患者的针刺得气情况,在针刺患者得气之后,再根据患者病情虚实情况,依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分别给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而且温针灸有温经通络、祛除寒湿、宣导阳气之效,针灸并用,功效大增,使寒湿去,经络通。疾病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卧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本病容易因过度劳累和天气变化而出现病情反复发作,因此患者特别注意预防保健,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适当提高生活质量,亦可预防腰痛的发生或复发。
[1]陈鹏,王麟鹏,刘存志,等.针灸治疗腰痛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28-29.
[2]苏江涛,王琼,周庆辉.腕踝针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9,15(4):105-107.
[3]杨容.杨依方主任中医师治疗脊椎肥大症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1996(2):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