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脂肪肝与血瘀证的关系*

2014-08-29 03:28张顺贞石安华卞瑶陈文慧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脂肪肝肝细胞血瘀

★ 张顺贞 石安华 卞瑶 陈文慧

(云南中医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00)

临床上根据是否饮酒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脂肪性肝病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病理过程。早期脂肪肝(单纯性脂肪肝)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病理改变可见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该阶段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大多数患者在体检及相关疾病检查时才被发现,造成了早期脂肪肝(单纯性脂肪肝)无症可辨、施治困难的局面。我们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对早期脂肪肝进行研究,对该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基于以上目的,本实验主要针对早期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16只,体重(100±10)g,清洁级。购自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许可证号:SCXK(川)2010-16。动物饲养环境:云南中医学院动物房,室内清洁,自然采光,通风良好。

1.2 实验药物 去脂软肝方,0.9%生理盐水,均购自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药房。

1.3 实验设备和试剂 LBY-NJ血小板聚集仪及普利生LBY-N6C全自动血流变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总胆固醇测定试剂盒,批号:0111011;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批号:0111011。以上试剂盒均购自四川迈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模型组(n=8),模型组喂高脂饲料8周,即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1],自由饮水;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8周。正常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1mL/200g,每日)。

2.2 指标检测 造模至第8周末当晚大鼠禁食不禁水12h,腹腔注射麻醉,打开腹腔,采用真空采血管腹主动脉取血,用普利生LBY-N6C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聚集率;血样4℃静置2h后,3 000rmp离心10min,分离血清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COD-CE-PAP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前先将样本和试剂于室温下解冻,测肝脂的组织待解冻后称取0.5g肝组织,放入玻璃匀浆管中,加入9倍体积的生理盐水,1 500rPmin电动匀浆5min,制备10%的组织匀浆;3 000rPmin×15min,小心去除上层白色油脂后取上清液,然后按试剂盒说明书测定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

2.3 肝组织病理切片 肝组织固定经石蜡包埋,切为4μm厚度切片,多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做HE染色。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实验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符合正态性分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用近似t检验;检验水准:显著水平α=0.05,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TC、TG及肝指数变化 8周末,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血清TC、TG,模型组肝脏TC、T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大鼠血清和肝组织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P<0.05。

3.2 肝组织病理切片 8周末正常组大鼠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组织结构清晰、完整,肝小叶形态结构正常,中央静脉大而壁薄,肝细胞索由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胞核呈圆形,多数肝细胞见一个细胞核,部分细胞可见双核;汇管区无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见图1;8周末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胞浆中有1/3以上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细胞核被挤向一边,见图2。

图1 正常组:HE染色,10×40,肝细胞大小均匀,胞圆形,呈条索状排列,见中央静脉。

图2 模型组:HE染色,10×40,1/3以上肝细胞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细胞核被挤向一边。

3.3 两组大鼠模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8周末,模型组全血粘度虽在1S-1、60S-1、200S-1切变率下均较正常组高,但在1S-1、60S-1切变率下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血沉均较正常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组大鼠ηb(切变率:S-1)变化比较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P<0.05。1P<0.05,△P>0.05。

表3 两组大鼠ηp、AI、FIB、HCT、PLT、ESR变化比较

注:与正常组相比较,P<0.05。

4 讨论

本实验参照钟岚、范建高成功经验[1]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根据文献报道改良配方高脂饲料(普通饲料基础上加10%猪油、2%胆固醇)喂养大鼠8周,成功建立了高脂血症性早期脂肪肝动物模型:模型组大鼠体重超重,并伴有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肝组织学示脂肪肝病理改变。除脂质代谢异常外,脂肪肝患者还表现为高黏滞血症,存在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本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8周末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升高,证实在早期脂肪肝就存在血液流变性障碍,即表现为高黏滞血症。

脂肪性肝病患者出现血脂代谢紊乱,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对血液的流动性、凝固性产生影响,出现血液的黏、稠、凝情况,即出现“血瘀”状态[2],“瘀血”也就成了脂肪肝的病理产物。也可以认为是脂肪肝患者血黏度增高使血流速度减慢,导致红细胞发生聚集,继而动脉血流停滞,从而发生血瘀证。这解释了脂肪肝患者出现血瘀证的原因,表明了脂肪肝和血瘀证的密切关系。

血瘀证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个共同症候表现,由于某些病理因素引起TX-A2和PGI2平衡失调所出现的血小板聚集、血管痉挛收缩、血栓形成或微循环障碍等,常被认为是临床血瘀证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3]。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最主要的表现是高黏滞状态,血液呈黏、稠、浓、聚、凝等病理变化,血黏度增高造成微循环的障碍,血瘀证也有黏、稠、凝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血液流变学和血瘀证间有共通之处,说明脂肪肝大鼠存在血瘀证,表明了血瘀证和血液流变学之间关系密切。

脂肪肝患者不仅表现为高脂血症,且表现为高黏滞血症[4]:高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主要指标,血脂水平升高可能引起血液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直接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或高黏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液黏度的异常,对血循环尤其是微循环产生显著影响,继而影响肝脏脂质的代谢,说明脂肪肝与血液流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本实验中,在成功复制脂肪肝大鼠模型后,大鼠不仅有高血脂表现,还有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流变指标明显升高,证实复制的早期脂肪肝大鼠模型确实存在微循环障碍,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今后的治疗中我们可以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程度作为早期脂肪肝患者“瘀血”程度的判断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一种观察早期脂肪肝临床疗效的定量指标。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早期脂肪肝、血瘀证、血液流变学三者的关系,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程度可以作为早期脂肪肝患者“瘀血”程度的判断指标。

[1]钟岚,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9,19(4):175-178.

[2]王若光,尤昭玲.试析血瘀形成及现代研究对血瘀认识的深化[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4):272-274.

[3]鄢毅,李国贤,袁景珊.血瘀证机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4):213-215.

[4]王凯,王东盛.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3,17(3):280.

猜你喜欢
脂肪肝肝细胞血瘀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血瘀体质知多少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