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在明确了绩效评价目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访谈法、频度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确定了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HP方法对指标设置权重,然后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合成评价法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以5家研究院为案例,进行了模拟实证分析。
关键词:产业技术研究院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实践表明,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效果明显。如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对推动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来的比较有影响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大概有十多家。总体看,我国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产业技术研究院运行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科学合理地评价恰恰是引导研究院发展方向、提高创新绩效、保障投资主体权益、制定相关管理政策的重要前提。
一、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现状
王英俊提出了“官产学研”组织研发模式,并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产业牵引型”和“学研拉动型”三种类型。陈鹏,李建强对台湾工研院的功能定位、管理结构及运作机制做了研究,这对建设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具有启示意义。丁云龙从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对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组织架构进行了总结。冷民,Ulrike Tagscherer,刘海波,韩小丁研究了国外及台湾工研院等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分析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管理的三条重要经验。李强等在评价公益类科研机构绩效时引入结构化的过程—结果方法,构建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测度体系。张凤等从创新产出、创新投入、创新绩效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价新模型。周建中借鉴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同行评议方法,提出了对高技术研究所绩效评估的建议和对策。李东艳,蒋玉华根据综合评价原则,选定了课题、成果、效益及效率、人才四项对研究院科研活动绩效起重要作用的因子,作为考核评价的基本指标。
德国的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学会运行绩效采用专家评判法,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既定战略规划的完成情况、重点课题的实施进度、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客户满意度、技术成果转让的数量和收益、经费支出的范围、研究所获得的年度总经费中外争经费比例、申请和取得专利的数量等内容。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绩效评估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作为商务部的一个部门,接受联邦政府的GPRA(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与PART(Performance Assessment Rating Rool)评估,NIST的正式绩效评估报告包含在DOC的年度绩效报告中;二是NIST主任委托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对其下属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同行评议;三是对其内部项目评估活动。NIST项目评估主要是利用效益成本比率、社会回报率等指标。
二、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绩效评价方向
相对于传统的创新平台,以提高产业技术链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价值链整体竞争能力为目标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一种创新科技体制的新模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定位与属性决定了它投资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发展任务和功能的多维化特点,决定了它运行绩效评价的多层次、复杂化和系统化。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在对产业技术研究院构成主体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绩效方向,根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与目标任务,分角度、分层次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
基于政府角度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社会效益的评价,评价指标的设计紧密围绕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科技资源要素,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养高水平产业技术人才,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的社会需求,评价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院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成果、成果的扩散及其对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影响。基于投资主体角度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经济效益的评价,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设的实体研究机构作为主要评价对象,评价指标的设计紧密围绕研究项目的数量、经费数量、研究成果商业价值、成果转让收入等方面,评价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
(二)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
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遴选在文献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指标来初选研究院绩效评价指标,包括科技投入、科技产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创新效益等17个方面的指标。在初选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研究院运行实际特点,结合专家访谈意见,对指标进行了筛选和调整。舍弃了“总的科技成果数量”指标;将“技术转让数量”调整为“技术、专利转让收入”;“突破共性技术数”调整为“纵向科技项目数”;“企业单项工艺技术利润增长率”调整为“技术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下设“产品销售增长率”和“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两个指标。同时,邀请上述专家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利用T.L.Saaty1-9标度法对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分,构造准则层和指标层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最后得出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对河北省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绩效评价测试。首先对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评价指标采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线性加权合成,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进行评价,得到其相应的绩效综合评价指数,见表2、表3。
根据表3数据可以看出,研究院2的绩效综合评价指数最小,研究院1综合评价指数最大。从总体上来看,几个研究院的综合评价指数处于较低的绩效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1在人才培养方面优于其他四个方面,其创新效益明显低于其他四个指标,分析原因主要是该产业技术研究院刚成立,还处于初始建设阶段,创新效益还不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坚.企业技术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和发展趋势分析[J].科研管理,2006(1)
[2]曹静,范德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3]张满银,温世辉,韩大海.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
[4]王进富,刘魁.陕西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
[5]史彦虎,赵世彦.中部六省产学研合作效率相对有效性的DEA分析[J].中国高新科技企业,2010(1)
[6]李强.公益类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测度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
[7]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
[8]邓曼,颜佳华.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J].求索,2008(7)
〔本文系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4576103D)阶段性成果〕
(于树江,1973年生,河北沧州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