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决定幸福的品质

2014-08-28 10:37瞿晟
晚晴 2014年7期
关键词:手串白岩松宁静

瞿晟

白岩松写过一篇文章《不平静,就不会幸福》,让人感触颇深。他眼中的幸福,与金钱、地位无关,而在于内心的宁静。生活中,正是以下3个原因会打破这份宁静。

1.行色匆匆。现代人干啥都着急,匆忙吃饭、睡觉,过马路闯红绿灯,没时间看书、休闲……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可中国人怎么就那么急着往终点跑呢?”白岩松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很有感触。梁老认为,人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想想我们的成长轨迹,也在遵循这个法则。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有了学历、工作、房子、车子,解决了人与物之间的问题;而后为人丈夫、妻子、父母、朋友……又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但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它被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所充斥。

2.爱发牢骚。白岩松说,三十多年的改革给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幸福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如约而至。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抱怨,位卑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有调查发现,不幸福的人平均每天1/3的时间都用来发各种有声无声的牢骚,这种心理上的消极暗示让人们被各种情绪折磨得焦虑不堪。在抱怨和不安之中,幸福早就溜得没了踪影。

3.缺少信仰。白岩松曾说过:“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没有信仰一定不幸福。”他走在人群中,会习惯性地看周围人的手腕。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戴一个手串。其中,有人仅仅为了装饰,更多的是追求一份祈福与安心,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但信仰不是简单地带上手串或是去寺庙拜佛,而是发自内心的力量源泉。你要把它当成人生理应遵循的规则,督促自己前进、自省。

普希金曾说过:“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说,心静是一种豁达自信的品质,是一种恬然的悟性。让内心平静,不是不屑一切,而是让我们少了焦躁和匆忙,多了从容和淡定;少了抱怨和功利,多了感恩和信仰;少了痛苦和彷徨,多了豁达和自信。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串白岩松宁静
白岩松眼中的青春
什么样的文玩佛珠手串值得收藏
喜欢宁静
文玩手串有怕
白岩松的“身教”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白岩松的第一排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白岩松:逛街减压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