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国为何会输

2014-08-28 10:27舒可文
晚晴 2014年7期
关键词:佩里天皇东亚

舒可文

甲午战争的结果

甲午战争后,日本大藏大臣甚至主张向中国要求10亿两赔款,又担忧失之过苛,会引起西方列强的插手和干涉。为确保日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中国赔偿军费条款,要求中国赔偿军费库平银3亿两。

戚其章先生的《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做了细致的计算:库平为清政府所规定的国库收支银两的计算标准,日本以库平银成色不一为由,提出要库平实足,并要求中国在伦敦的银行用英镑支付赔款。因为连年以来,金价上涨,银价跌落,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故英镑兑换比率虽偶有波动,但镑价上扬的势头是难以遏止的,这就形成了镑亏。“镑亏”一项日本又多得1494万两,“库平实足”一项多得1325万两。加上赔款之外掠夺的舰船、武器、弹药、机器等及金银货币,约为库平银8000万两。总计,日本从甲午海战中所得合库平银3.4亿两,折合5.1亿日元,等于当时日本工业资本总额的5倍多。这笔巨款被用于发展工业、军事以及国民教育。日本农商务省公布过的统计中,1891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0%,到1903年便降至64%。显示出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迅速变化,整体国力大幅度提高。战前,中日两国都还使用银本位的金融制度,欧美国家则实行的是金本位。当时的纺织业等工业设备和原料,军需品和军工生产设备都需从金本位国购入,银本位制度对日本发展工业的限制可想而知。1871年明治政府的《新货币条例》已经规定采用金本位制,但一直因资金匮乏不能启动。经由英国支付的中国赔款,为日本的币制改革提供了资金,1897年10月完成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便迅速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它得以在世界市场上与列强角逐竞争。

佩里公园与传统

日本旅游指南中,对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推介地点是佩里公园。公园里树立的佩里纪念碑建于1901年,碑文“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出自日本第一位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在这个公园每年都有名为“黑船祭”的开国纪念活动。从佩里登陆到甲午海战,时隔40年,日本地位已全然改变。佩里纪念碑真可以作为理解日本现代化起点的一个有意味的结构。

1867年2月,15岁的睦仁天皇继位,1868年初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倒幕派皇族、大名、武士出席,宣布“五政复古”,成立新的中央政府,改号为明治,恢复天皇亲政,废除幕府,责令幕府将军德川交出领地和财产。明治天皇的日本新政府命令各藩将土地和军队归还给天皇,并废藩置县,把日本分为3府72县,终止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1881年,明治天皇发诏书,承诺推行宪法。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对比两国现代的起点,此时的日本刚刚完成天皇的中央集权,虽然也存在反对维新的势力,并且不乏革命的煽动,但都被来自天皇的权威压制和铲除。而中国皇帝的集权早在2000年前就已完成,改朝换代到19世纪,这种集权不仅不能控制地方势力,地方势力却足以阻挠进而剿灭自上而下的改良。中国被逼到了革命的角落,可自下而上的中国辛亥革命也失败了,日本思想史家竹内好对此的评价是,“败就败在它是一场革命”。也许,对竹内好而言,革命与传统相比,传统更有整合与重组的力量。但与中国不同,在日本,传统文化以另一种面貌显示着力量。

甲午海战后,清朝开始向日本派送留学生,渴望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到了嘉纳先生所设立的东京的弘文学院留学,在这里学习基础的生物医学,他记述了在某一天里发生的令他奇怪的事:“学监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来,说:因为你们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庙里去行礼吧!我大吃了一惊。现在还记得那时心里想,正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来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时觉得很奇怪。”鲁迅所奇怪的,也许正是竹内好所指出的维新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即“没有个性便是日本的个性”,“日本对欧洲没有表示出文化上的抵抗,就在于日本文化结构上的这一性质,日本文化总是面向外界的,等待着新的东西到来”,如同早年对大唐文化的学习模仿。日本的国学派虽然拒绝了中国,在明治维新时,汉学一度被剥夺了教学权,不久又得到恢复。但竹内好也发现,日本把外来的东西作为一种痛苦,总是在抵抗中接受,更新自身。这种经验对日本不是第一次,但19世纪的痛苦与更新因为与一个更大范围的历史格局联系在一起,并且使日本变成了世界性的强国,这种经验显得更为深刻。

紧箍咒与脱亚

中日两国都因为被迫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853年,佩里到日本,1856年,中国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日本开放口岸,1857年,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1863年,日本萨摩藩和英军开战失败。中国依然以华夷逻辑对待时,日本却在当时就把这一系列事件放置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应对。

19世纪之前,在文化意识上,日本长期地包括在中华文明圈的世界之中。到了18世纪德川末期,国学派再度关注这些课题。这时的国学派显示出了明显的摆脱中国文化圈的政治含义,国学派创始者贺茂真渊把这个含义完全清晰化:“中国在过去多年间一直受各个不同王朝的统治,而日本则忠实于万世一系的天皇。中国的历代王朝均构筑在反叛和弑君之上。”1885年福泽谕吉写《脱亚论》时,中日差别已不在话下,他把日本作为新兴的文明国,明确地把日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关系,描述为文明与非文明的关系,仿佛以黑格尔对亚洲的描述为模本,区别是日本不在那个亚洲之内了。

甲午海战后的1896年,日本文明史名著《二千五百年史》出现,它对这个课题进一步推进,其中说道:“象形文字虽如巨石压卵一样威压日本文明,但日本全然没有被压倒,发明了独特的声音文字,其背后有着腓尼基文明之潮流。”它从文明的根本区别上论证了日本文化是与欧洲同样的海洋文明,日本文字也是表音文字,现代日本的成功依然是海洋文明的胜利,日本也就成为亚洲的例外,不属于亚洲文化,因此日本被描述为这个地域的文明代表,以此身份参与文明世界对非文明东亚的征服。 日本通过参加第一次大战主动进入世界秩序,通过大量生产军火卖给欧洲,不仅推动工业体系的成熟,也积累了强大的势力。1930年后,日本重提东亚概念,它的“东亚协同体”、“东亚共荣圈”无不是脱亚论的后续延展,他们认为,“日本在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中心点上成立其国,不断融会东西方文化,终于成了东洋的中心势力”,因此有资格“团结东亚、南亚,驱逐英美的东亚侵略”,重组亚洲新秩序。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东亚新秩序瓦解。

现代日本对自己的叙述与现代中国对自己的叙述如此不同,这并不是回顾现代史的落脚点,与叙述相对应而展开历史实践更意味深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佩里天皇东亚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玛格丽特·佩里
学霸“三小只”
东亚港口联盟在青岛成立
天皇版“渔夫”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