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礼高,朱 清,于东红,承泽农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近些年来病理和临床逐渐认识的少见的乳腺浸润性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基于乳腺IMPC在生物学行为上具有高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差等特性,2003年,WHO乳腺癌新分类将其列为独立的乳腺上皮性肿瘤类型。随着病例的积累,人们对乳腺IMPC的独特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MMP-9、uPAR和VEGF-C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IMPC组织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乳腺IMPC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探讨它们在乳腺IMPC浸润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1.1资料 复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病理科2002年1月-2012年12月间乳腺癌存档资料,选择IMPC肿瘤成分占整个肿瘤5%~100%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共57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30例作为对照。病理资料完整。所有患者术前未经治疗,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岁(32~72岁)。所有病例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4 μm厚连续切片。
1.2方法 试剂:即用型抗体MMP-9、uPAR和VEGF-C,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1.2.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操作。切片常规脱蜡至水,高温高压抗原修复,一抗4℃孵育过夜,DAB显色,苏木素复染,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已知阳性表达组织作为阳性对照。
1.2.2染色结果判断 以双盲法进行判断,MMP-9和VEGF-C定位于胞质内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uPAR定位于胞膜和胞质内出现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于染色相对密集区选取5个视野,半定量分析阳性表达。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无着色记0分,浅黄色记1分,黄色和棕黄色记2分;阳性细胞数<10%记0分,阳性细胞数达10%-50%记1分,阳性细胞数>50%记2分;两项记分相乘结果<2为阴性表达,≥2为阳性表达。
1.3统计学方法 根据资料性质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检验。
2.1乳腺IMPC组织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 肿瘤组织中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4.2%(48/57),正常组织中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3/30);肿瘤组织中uPAR和VEGF-C蛋白阳性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7.2%(44/57)和80.7%(46/57),在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不表达或少量弱表达。MMP-9、uPAR和VEGF-C蛋白在乳腺IMP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
2.2乳腺IMPC组织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与年龄、IMPC占肿瘤成分比例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级存在相关性(P<0.05)。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数多的组高于淋巴结转移数少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3乳腺IMPC组织中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相关性 MMP-9、uPAR和VEGF-C蛋白三者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表3。
表1 MMP-9、uPAR和VEGF-C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表2 VEGF-C和MMP-9、uPAR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表3 MMP-9和uPAR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高淋巴管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引起病理和临床医师的关注,其病理学诊断已为病理学医师所掌握,但形成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高侵袭性的不良后果的分子机制是目前探索的方向。国内付丽等[1-2]较早关注其分子机制,认为IMPC组织中癌巢周围的空隙样结构使癌巢容易从原发灶脱离,付丽团队研究发现IMPC癌巢E-钙黏附素、α和β-连环素的表达模式使得肿瘤更容易脱落原发灶,从而认为IMPC比其它类型癌具有更强的运动能力和侵袭能力。此后陆续有文献[3-5]报道Hsp27、L1-CAM、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等在乳腺IMPC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丰富了乳腺IMPC分子机制的探索和研究。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MMP-9能够使Ⅳ 型胶原蛋白降解,从而有利于肿瘤脱落基底膜浸润和转移。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与其受体结合,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导致细胞外基质水解,另外活化的纤溶酶能够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细胞外蛋白水解。VEGF-C是刺激肿瘤淋巴管生成的重要因子,韩艳春等[6]研究发现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uPAR的配体uPA表达存在正相关,推测VEGF-C和uPA相互上调,形成正反馈调节。总之,MMP-9、uPAR和VEGF-C协同作用,利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MMP-9、uPAR和VEGF-C在肺癌、肝癌、肠癌、子宫内膜癌、常见乳腺癌等肿瘤中表达的研究比较多,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在乳腺IMPC中表达情况及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发现,MMP-9、uPAR和VEGF-C在乳腺IMPC中的表达率比较高,而且其高表达与患者年龄、IMPC占肿瘤成分的比例不相关,与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文献报道相近[7]。提示MMP-9、uPAR和VEGF-C在乳腺IMPC的高淋巴管侵袭性、高淋巴结转移能力和不良预后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虽然MMP-9、uPAR和VEGF-C的表达相互之间统计学提示不存在相关性,与部分文献结果有所差别,但三者的表达是否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其作用机制以及是否能成为判断乳腺IMPC预后的有益指标和未来分子治疗的靶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付 丽.重视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诊断[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05-307.
[2] 付 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现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2):79-82.
[3] 高 霞,钱晓龙,李崖青,等.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3,40(9): 525-528.
[4] 张 超,范 宇,李伟东,等.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2013,40(4):198-201.
[5] 郝金燕,杨壹羚,李 帅,等.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的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6):382-386.
[6] 韩艳春,刘鲁英,王 霞,等. 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uPA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0,26(3):296-299.
[7] 祝淑钗,王亚飞,苏景伟,等.食管癌中MMP-9、uPA和uPAR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2008,17(4):26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