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时间信息加工的机制

2014-08-28 04:31罗秀针郑伟意易伶志李英迪何先友
关键词:时间跨度记叙文经验

罗秀针, 郑伟意, 易伶志, 李英迪, 何先友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在文本理解过程中, 读者建构了“文本关于什么”而不是“文本自身是什么”的心理表征,即情境模型[1].情境模型包括不同维度的信息, 其中,时间信息是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迄今为止,对于时间信息的加工机制,主要有印象假设(the Iconicity Assumption)、强印象假设(the Strong Iconicity Assumption)和场景理论(the Scenario Account).

印象假设[2-3]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把文本中事件发生的顺序与其时间顺序相对应,但加工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事件的表述顺序与时间序列不匹配时,读者的理解难度增大,阅读时间延长[4-6].

强印象假设[7-8]认为在记叙文中,如果两个事件之间存在时间转换,读者对第二个事件的整合更困难,表现为阅读时间的增加,Zwaan[7]主要运用探测词的反应时以及时间词的阅读时间等实验方法来考察并验证了强印象假设.

场景理论[9]认为读者用“离散组块” (discrete chunks)即场景来建构情景,时间标记作为线索引导读者保持场景的激活或失活. 该理论不考虑事件的默认序列,而考虑事件默认的场景范围. 读者在理解文本事件时会运用场景在经验知识中的典型持续时间.但特定场景的典型持续时间对不同的读者来说,并不完全相同,它受到社会、地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10].因此,场景理论的解释力是有限的,它只能解释具有明显的时空边界并且为读者高度熟悉的事件,而不能合理解释时空边界模糊和读者不熟悉的事件.

强印象假设是印象假设的强化版本,因此,上述3种理论的分歧实际上就是强印象假设和场景理论的分歧.Zwaan[8]探讨了“一会儿后”(a moment later)、“一小时后”(an hour later)与“一天后”(a day later)三类不同长度的时间转换的加工过程,结果支持强印象假设.冷英等[11]探讨间歇性时间短语与场景跨度对时间转换加工的影响, 结果支持场景理论. Ditman等[12]的ERP实验采用重命名惩罚(repeated name penalty)区分了更新情境模型和通达先前信息两个过程,结果表明:时间词的加工和情境模型的更新符合强印象假设,但对先前信息的通达则符合场景理论.何先友等[13]的研究结果表明,记叙文中时间信息的加工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加工对信息只维持最低限度的激活,是时间信息的加工和情境模型更新阶段,符合强印象假设的预期;第二个阶段是对先前所有信息的整合和通达,是情境模型的完成阶段,符合场景理论的预期.

语言理解具身观(embodied view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14-15]认为,动作、感知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过程,认知和思维依赖于身体的物理属性. 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及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 mental simulation)过程,心理模拟是对所描述事件的替代体验(vicarious experiencing).人们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感知、肌肉运动等经验印痕被激活. Zwaan等[16]研究表明,读者在表征情境信息时,语句中的动词特征激活了与之对应的外部行为反应. 语言理解具身观试图融合知觉和认知,在中文阅读中获得实证研究的支持[17-18].语言理解具身观对中文理解可以做出部分解释,但还不能充分揭示加工过程.

文本中时间信息的加工需要经历3个阶段:(1)时间信息的感知阶段,该过程非常短暂[19]. (2)模拟比较阶段,文本中事件的时间信息与感知到的时间信息的比较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文本事件可被经验模拟的程度. 虚拟的、边界模糊的事件会导致比较机制的钝化. (3)整合阶段,整合的难度取决于比较阶段经验模拟的吻合程度,可以用句子加工的时间长短来反映.

读者对文本事件的时间估计来源于真实生活中对类似情境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验与语言的结合,就储存在语义记忆中[20-21]. 本文称此观点为经验模拟假设,并通过3个实验对强印象假设、场景理论和经验模拟假设进行深入的探讨,试图揭示记叙文中的时间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被试

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99名本科生,其母语为汉语、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每个实验各33名被试.

1.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18篇记叙文,描述主人公日常的活动.介绍句为读者引入一个活动片段,推动叙述活动的展开;目标句中呈现一个关键物体,此物体将在后面的回指句中被提到;时间转换句的目的是引入时间跨度信息;回指句中包含一个回指词,它与目标句中所包含的关键目标词的意义相同.事件的时间跨度分别是“一会儿之后”、“t小时之后”和“一天之后”,它们随机地呈现在时间转换句中,每种条件在每篇文章中出现2次.每个文本都有探测词再认任务,包含6个新探测词和6个旧探测词.实验材料样例如下:

介绍句 玛丽下午早早地来到营地.

目标句 她放下背包,脱下旅行用的靴子.

时间转换句 一会儿之后/t小时之后/一天之后,玛丽欣赏起美丽的风景.

探测词 靴子/蛋糕

回指句 玛丽打开包,取出她的照相机.

………

1.3 实验设计

1.3.1 实验1 实验1通过探讨不同跨度的时间信息对文本后续事件即时整合以及先前信息通达的影响.强印象假设只关注是否出现时间转换,而“半小时之后”和“一天之后”没有实质性差异,其预期的数据模式是:“一会儿之后<半小时之后= 一天之后”;场景理论认为当文本中事件的持续时间为一小时或两小时左右时,“一会儿之后”和“半小时之后”属于场景时间跨度范围之内,其预期的数据模式是:“一会儿之后=半小时之后<一天之后”;经验模拟假设认为读者需要对文本描述的事件进行经验体验,而“一会儿之后”和“半小时之后”所模拟的时间在事件持续时间之内,其预期的数据模式与场景理论一致.

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测量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与探测词的反应时.

1.3.2 实验2 实验2设置与实验1不同的时间跨度.场景理论认为“一会儿之后”属于前述事件场景跨度范围之内,“五小时之后”和“一天之后”则跨越了前述事件的场景范围,对应的数据模式应该为:“一会儿之后<五小时之后= 一天之后”.经验模拟假设认为“一会儿之后”属于所模拟事件的持续时间之内; “五小时之后”尽管跨越了前述事件的持续时间范围,但是与经验模拟的持续时间仍然具有一定的吻合性,“一天之后”与前述事件的持续时间严重不符合,对应的数据模式应该为:“一会儿之后<五小时之后<一天之后”.

1.3.3 实验3 运用无干扰阅读方式,实验材料内容和时间跨度条件均与实验2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本实验不包含探测词.分别记录时间转换句和回指句的阅读时间,进一步检验经验模拟假设的合理性.

1.4 实验程序

3组实验均采用动窗技术以及探测方式.首先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一个红色的“*”符号,1 000 ms后呈现篇章语句,被试自定步调进行文本阅读,期间屏幕中央随机呈现红色的“?”符号,要求被试按“F”和“J”键来判断探测词是否在前面的语句中出现过,完成文章阅读后,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语句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实验3让被试完成每篇文章阅读后,回答3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实验过程中,为了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序,被试先进行练习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1:强印象假设的局限性

记录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探测词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判断文章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删除正确率在75.0%以下的3名被试,剩余被试回答文章阅读理解题的平均正确率为87.8%.对所有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理,一种以被试为随机变量进行的方差分析(F1,t1),一种以项目为随机变量进行的方差分析(F2,t2).

2.1.1 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 尽管本实验设置了2个自变量,但对于文本中时间转换句的加工,只有时间跨度信息对其产生影响,而探测词并不会对其产生任何作用,所以,对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进行单因素(时间跨度)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均值及标准差见表1.

表1不同时间跨度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均值

Table 1 The mean reading time of the time conversion sentences at different time spans

时间跨度均值/ms标准差一会儿之后1549.36321.13半小时之后1572.60308.38一天之后1644.49369.16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差异显著,F1(2,58)=6.990,p<0.05,F2(2,34)=19.236,p<0.001, 进一步的多重检验结果表明,“一会儿之后”条件与“半小时之后”条件之间差异不显著,t1(29)=-1.117,p=0.273,t2(17)=-0.377,p=0.711;“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之间差异显著,t1(29)=-3.356,p<0.05,t2(17)=-5.439,p<0.001;“半小时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之间差异也显著,t1(29)=-2.430,p<0.05,t2(17)=-4.347,p<0.001.

2.1.2 探测词的反应时间 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均值及标准差见表2.

表2不同时间跨度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均值

Table 2 The mean reaction time of probe words at different time spans

新探测词旧探测词均值/ms标准差均值/ms标准差一会儿之后783.97146.01883.21136.48半小时之后768.71142.01877.06127.31一天之后787.38142.54932.35148.93

对探测词的反应时间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类型和探测词类型的交互作用被试检验显著,F1(2,58)=4.807,p<0.05,F2(2,34)=1.697,p=0.198.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新探测词的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差异,F1(2,58)=1.714,p=0.189,F2(2,34)=1.225,p=0.306, 而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旧探测词的反应时间被试检验差异显著,项目检验边缘显著,F1(2,58)=13.759,p<0.001,F2(2,34)=3.140,p=0.056.进一步多重检验发现,“一会儿之后”条件与“半小时之后”条件在探测词反应时的差异不显著,t1(29)=0.550,p=0.586,t2(17)=1.650,p=0.117, 而与“一天之后”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被试检验差异显著,t1(29)=-4.028,p<0.001,t2(17)=-1.107,p=0.284,“半小时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在探测词反应时间的差异显著,t1(29)=-4.904,p<0.001,t2(17)=-2.237,p<0.05.这一结果模式符合场景理论与经验模拟假设的预测.

实验1结果与场景理论以及经验模拟假设的预期一致.强印象假设由于仅仅考虑读者所默认的时间序列而不考虑事件的持续时间,所以它对记叙文中的时间信息加工不能做出完善的解释.本实验中,由于场景理论和经验模拟假设所预期的数据模式是一致的,仅依据实验1的结果并不能区分场景理论和经验模拟假设,因此,采用实验2进一步区分场景理论与经验模拟假设.

2.2 实验2:场景理论的局限性

记录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及正确率、回答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所有被试回答文章阅读理解题的平均正确率是86.0%.删除阅读理解题回答正确率在75.0%以下的3名被试,剩余被试回答文章阅读理解题的平均正确率是87.6%.数据处理方法同实验1.

2.2.1 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 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均值及标准差见表3.

表3不同时间跨度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均值

Table 3 The mean reading time of the time conversion sentences at different time spans

时间跨度均值/ms标准差一会儿之后1 638.75257.89五小时之后1 670.68251.38一天之后1 713.47264.21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差异显著,F1(2,58)=9.134,p<0.001,F2(2,34)=3.350,p<0.05, 多重检验结果表明,“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五小时之后”条件相比,被试检验和项目检验差异均显著,t1(29)=-2.071,p<0.05,t2(17)=-0.616,p=0.546; “五小时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相比,被试检验差异显著,项目检验差异不显著,t1(29)=-2.281,p<0.05,t2(17)=-1.656,p=0.116; “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相比,被试检验和项目检验差异都显著,t1(29)=-4.091,p<0.001,t2(17)=-2.434,p<0.05.

2.2.2 探测词的反应时 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值及标准差见表4.

表4不同时间跨度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均值

Table 4 The mean reaction time of probe words at different time spans

时间跨度新探测词旧探测词均值/ms标准差均值/ms标准差一会儿之后848.92146.60939.67138.72五小时之后831.37133.64964.30133.32一天之后844.08131.65995.72168.47

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跨度类型和探测词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58)=7.320,p<0.05,F2(2,34)=8.164,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时间跨度之间新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F1(2,58)=1.480,p=0.236,F2(2,34)=2.175,p=0.129; 而不同时间跨度之间旧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差异显著,F1(2,58)=8.751,p<0.001,F2(2,34)=8.569,p<0.05, 其中,“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五小时之后”条件相比,被试检验边缘显著,项目检验不显著,t1(29)=-1.866,p=0.072,t2(17)=-1.184,p=0.253,“五小时之后”与“一天之后”相比,被试检验与项目检验都显著,t1(29)=-2.286,p<0.05,t2(17)=-2.473,p<0.05;“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t1(29)=-4.201,p<0.001,t2(17)=-4.030,p<0.05.

实验2的结果和经验模拟假设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虽然场景理论对事件的时间范围划分了边界,但是,这种边界并不像物理边界那样清晰,此外,场景理论只是划分了场景内外,对于场景外的时间跨度并不能进行精细的解释.相比之下,经验模拟假设对记叙文中的时间信息加工的阐释显得更为完善.但本文及其前期研究[8-9]运用的是探测方式,该方式尽管能够较好地监测被试阅读加工过程,但对阅读过程造成了一定的干扰,额外地增加了被试的信息加工负担.然而该结论是否对自然阅读具有普适性呢?为此,本文设计了实验3.

2.3 实验3:经验模拟假设的合理性和普适性

所有被试回答文章阅读理解题的平均正确率是87.1%,删除正确率在75.0%以下的3名被试,剩余被试回答文章阅读理解题的平均正确率是88.7%.数据处理方法同实验1.

2.3.1 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 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均值及标准差见表5.

表5不同时间跨度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均值

Table 5 The mean reading time of the time conversion sentences at different time spans

时间跨度均值/ms标准差一会儿之后1 763.87252.74五小时之后1 789.43253.63一天之后1 832.46266.06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差异显著,F1(2,58)=8.468,p<0.05,F2(2,34)=9.044,p<0.05, 多重检验结果表明,“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之间差异显著,t1(29)=-4.346,p<0.001,t2(17)=-3.690,p<0.05; “五小时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之间差异显著,t1(29)=-2.060,p<0.05,t2(17)=-2.679,p<0.05; 而“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五小时之后”条件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t1(29)=-1.957,p=0.060,t2(17)=-1.821,p=0.086.

2.3.2 回指句的阅读时间 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回指句的阅读时间均值及标准差见表6.

表6不同时间跨度下回指句的阅读时间均值

Table 6 The mean reading time of the anaphora sentences at different time spans

均值/ms标准差一会儿之后1 481.45331.09五小时之后1 521.92327.10一天之后1 560.92333.38

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时间跨度条件下回指句的阅读时间差异显著,F1(2,58)=8.067,p<0.05,F2(2,34)=7.977,p<0.05, 进一步多重检验,“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之间差异显著,t1(29)=-4.363,p<0.001,t2(17)=-3.360,p<0.05; “一会儿之后”条件与“五小时之后”条件之间差异也显著,t1(29)=-2.059,p<0.05,t2(17)=-2.439,p<0.05; “五小时之后”条件与“一天之后”条件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水平,t1(29)=-1.826,p=0.078,t2(17)=-1.961,p=0.066.

实验3结果和经验模拟假设的预期一致.表明在自然阅读条件下,经验模拟假设更完善地阐释了记叙文中时间信息的加工,本实验拓展了经验模拟假设的适用性,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设想,即在记叙文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参照先前事件的时间经验信息,通过经验模拟来对时间信息进行加工,尽管“五小时之后”和“一天之后”同属于场景之外,但是按照经验模拟的观点,它们对后续事件的即时整合以及先前信息的记忆通达的影响有质的差别,在本实验中,这种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3 讨论

本文为了解决场景理论和强印象假设理论的冲突,提出了经验模拟假设,然后设计3个实验对该假设进行系统验证.

实验1结果表明不管是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还是旧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半小时之后”和“一天之后”两种条件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强印象假设不能对记叙文中的时间信息加工做出完善的解释.而“一会儿之后”和“半小时之后”两种条件下差异不显著,在实验1的三种时间跨度条件下,场景理论和经验模拟假设所预期的数据模式是相似的,实验结果符合相应的预期模式,因此,仅仅依据实验1的结果并不能区分场景理论和经验模拟假设.实验2采用与实验1相同的实验方式,设置不同的时间跨度信息,结果发现,“一会儿之后”条件下与“五小时之后”条件差异显著,而“五小时之后”条件下与“一天之后”条件下也差异显著.说明场景理论不能对记叙文中的时间信息做出完善的解释,读者对场景外的时间信息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觉察能力.实验3采用自然阅读方式,设置与实验2相同的时间跨度条件,结果发现与实验2相同的数据模式,这说明本文提出的经验模拟假设更有解释力.

强印象假设和场景理论都考虑到读者在加工时间信息时受到默认的世界经验的影响,但是前者侧重于默认的事件发生序列的影响,而后者侧重于事件本身持续时间范围的影响.分歧的实质是对于时间信息本身属性的研究的片面性所导致,强调经验序列性的研究者注重的是时间信息的序列性方面,而场景理论注重时间信息的持续性,然而,时间信息同时具有序列性和持续性两种属性,所以,经典的理论对于记叙文中时间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就难以给予全面的解释.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借助于语言理解研究的体验观以及事件结构知觉研究的新发现,提出时间信息加工的经验模拟假设.

语言理解体验观为语篇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多数研究知觉、动觉等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身体的感官来体验,然而人类的智慧远远超出对具体物体的认识,写作、阅读、沉思等活动超出了动作和感知的范围.Lakeoff 和Johnson在其著作《身体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哲学的挑战》一书中指出,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源于身体的,抽象思维在性质上主要是隐喻的.隐喻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通过类比把一个概念域的内容系统地反映到另一个概念域.如“时间就是金钱”.人类的抽象思维大多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隐喻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但隐喻源自于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22].尽管抽象的语言概念是通过隐喻机制,借助于喻体的具体形象性来获得体验性的,一般的时间概念信息可以从世界经验中提取出来,由于篇章抽象时间信息具有持续性和序列性的独特属性,读者除了对时间本体的加工外,还涉及到先前事件的信息整合,所以仅仅通过隐喻机制并不能对其进行完善的解释.本文提出的经验模拟假设,其实质是一种基于体验观的心理模拟假设,但又与用于解释具体信息的心理模拟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经验模拟假设针对记叙文中时间信息的特殊性.本文结果也证明了该假设的合理性.

尽管经验模拟假设能够对记叙文中时间信息的加工提供更合理的解释,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局限,需要提供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比如:时间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模拟机制目前还难以给出清晰的解释;该假设强调日常经验体验的重要性,但对于不熟悉的虚拟事件或者无法体验的事件如何进行模拟?这个问题尚不清楚.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记叙文中时间信息的加工是一个经验模拟的过程.读者在加工某个时间信息时,需要参照以往经历过的事件的时间经验信息,当时间信息的感知经验与以往经历过的事件的时间经验相吻合时,后续事件就更容易获得即时整合,否则,即时整合就出现困难.

参考文献:

[1] Zwaan R A, Radvansky G A. 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8, 123(2): 162-185.

[2] Hopper P J. Aspect and foregrounding in discourse[M]. NewYork:Academic Press, 1979, 12: 213-241.

[3] Fleischmam S. Tense and narrative[M]. Austin, TX: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0.

[4] Clark E V. O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meaning of before and after[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1, 10(3): 266-275.

[5] Mandler J M. On the comprehension of temporal order[J].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1986, 1(4): 309-320.

[6] Ohtsuka K, Brewer W 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temporal order in narrative texts[J]. Discourse Processes, 1992, 15(3): 317-336.

[7] Dowty D R. The effects of aspectual class o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scourse: Semantics or pragmatics?[J].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1986, 9(1): 37-61.

[8] Zwaan R A. Processing narrative time shift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1996, 22(5): 1196-1207.

[9] Anderson A, Garrod S C, Sanford A J. The accessibility of pronominal antecedents as a function of episode shifts in narrative text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83, 35(3): 427-440.

[10] Friedman W J. About time: Inventing the fourth dimension[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0.

[11] 冷英, 莫雷, 韩迎春, 等. 记叙文时间转换机制[J]. 心理学报, 2004, 36(1): 9-14.

Leng Y, Mo L, Han Y C, et al. Mechanism on time shifts in narratives[J]. Acta Psychologia Sinica, 2004, 36(1): 9-14.

[12] Ditman T, Holcomb P J, Kuperberg G R. Time travel through language: Temporal shifts rapidly decrease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during reading[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8, 15(4): 750-756.

[13] 何先友, 李惠娟, 魏玉冰.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J]. 心理学报, 2011, 43(13): 1355-1369.

He X Y, Li H J, Wei Y B. The two-phrase model of processing time shifts in text reading[J]. Acta Psychologia Sinica, 2011, 43(13): 1355-1369.

[14] 官群. 具身认知观对语言理解的新诠释—心理模拟: 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心理科学[J]. 心理科学, 2007, 30(5): 1252-1256.

Guan Q. New annotation to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y embodied cognition view[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30(5): 1252-1256.

[15] 鲁忠义, 高志华, 段晓丽, 等. 语言理解的体验观[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2): 275-281.

Lu Z Y, Gao Z H, Dua X L, et al. Views of embodied language comprehension[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15(2): 275-281.

[16] Zwaan R, Taylor L. Seeing, acting, understanding: Motor resonanc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6, 135(1): 1-11.

[17] 李英迪, 何先友. 记叙文中时间信息的事件边界效应[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9, 7(2): 109-113.

Li Y D, He X Y. Event boundary effect of temporal information in narratives[J].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bior, 2009, 7(2): 109-113.

[18] 刘金平, 郑洪水, 刘亚丽. 作为事件边界的时间变化对文本阅读的影响[J]. 心理科学, 2009, 32(1): 190-192.

Liu J P, Zheng H S, Liu Y L. The impacts of temporal changes as event boundaries on text read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 32(1): 190-192.

[19] Fraisse P. Perception and estimation of tim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4, 35: 1-36.

[20] Ferretti T R, Mcrae K, Hatherell A. Integrating verbs, situation schemas, and thematic role[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1, 44(4): 516-547.

[21] Mcrae K, Desa V R, Seidenberg M S. On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fea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word mean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2): 99-130.

[22]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Illinois,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猜你喜欢
时间跨度记叙文经验
如虎
——黄胄画猫贺岁展
记叙文阅读专练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电视剧《父母爱情》受欢迎的原因探析
如何写好记叙文
浅谈回顾性成就报道的创作思路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经验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