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回顾性成就报道的创作思路

2019-10-12 13:17冯璇雷蕾
艺术大观 2019年33期
关键词:广播新闻

冯璇 雷蕾

摘要:作为党的宣传喉舌,广播、电视、报纸等“党姓”媒体少不了成就性报道,它是记者的一项重要且经常性的任务。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年等等大型的、长期性的成就性报道频频推出,即给记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审视近年来的成就性报道,能让受众拍案叫好的、感同身受的,并不多见。而一些空洞的、套路的、八股文的作品却比比皆是。本文针对如何做好回顾性成就报道报道,探讨其中的诀窍与规律。

关键词:广播新闻;时间跨度;成就性报道

一、主题选择需“亲民”

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的辉煌业绩为成就性报道提供了很多“原材料”。面多众多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肯定是不行的,必须要找准着力点,选择那些新闻性强、辐射意义广、反映时代亮点,激起受众兴奋度和关注度的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立意要新颖、亲民。新闻立意,是新闻的核心所在,是对新闻事实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之重要,可见一斑。意在笔先,有了立意,才能谈创作,才能谈得舆论引导。

2018年,正值青岛奥帆赛举办10周年,具备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时宜性。而奥帆赛这10年来给青岛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大到旅游资源的重组、帆船经济的崛起,小到城市志愿者的规范、学校帆船运动普及,可以说在每个青岛人心中都有一个“奥帆情怀”,这又让报道主题与受众有了高度契合的点。所以,《奥帆赛十周年:帆船之都,逐梦海洋》这篇作品在创作之初就具有了广泛的受众,让整个传播过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然而,立意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这篇报道巧妙地选择了奥帆赛这个视角,来谈青岛整个城市的发展,从帆船运动的传承、推广,到奥帆场馆的建设、后续利用;从帆船人才的个人培养,到帆船运动的全市普及;从奥帆志愿者的培训,到“志愿青岛”的开花结果;从帆船经济的异军突起,到“青岛制造”征服欧美;从帆船文化的重拾,到“帆船之都”全球品牌的文化推广,一步一步地铺成开,将青岛这10年来的巨变娓娓道来。

二、切入角度需“抓人”

成就性报道是媒体唱响主旋律的重头戏,以往的不少成就性报道开篇就是政绩宣传、成绩展示,通篇都是“政府工作报告”式的总结和枯燥的数字堆砌,让受众“难以下咽”。在信息全球化、新媒体大爆炸的今天,广大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不断增强,这样的报道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如何让成就性报道“活起来”,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呢?首先就要能找准切入点,也就是从哪里入手提炼素材做文章,从哪个角度入手更能彰显新闻价值。

我们都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现在很多成就性报道已经非常注意以讲好新闻故事开头,从人物入手,说变化、谈成就,即接地气,又会让受众感同身受,这是十分好的,也已经成为成就性报道的主流模式。

然而,在创作《奥帆赛十周年:帆船之都,逐梦海洋》这个过程中,记者选择的是“剑走偏锋”。诚然奥帆赛这10年来,可讲的人物很多、值得说的故事也不少,但如何能更加的推陈出新?更加的吸引眼球?记者选择的切入人物是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他的音响,让报道一下子抓住了受众的“耳朵”。纵观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的重要演讲、署名文章和寄语,他多次根据受众需求引用谚语,引发共鸣,展现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般,抓住了世界民众的心,彰显出卓越的外交智慧。他的音响无疑是一记重锤,直击人心,使人振聋发聩。

紧接着,报道再用奥帆赛开幕式上激情澎湃现场音,让受众瞬间穿越回到10年前,这种前后对比,使得整个成就性报道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三、报道内容需“有度”

成就报道是目前各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发力点,主要是展示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或领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引导受众回望过去、感受变化,获得幸福感、满足感,激发社会大众爱国热情,以及干事创业的激情。但是因为题材的局限,成就性报道如果做得成功,确实能弘扬主旋律,凝聚力量、鼓舞人心。如果做得不成功,空话、大话多,好大喜功,夸夸其谈,远离百姓生活与感受,必将使人厌恶,起到反作用,只有把握好成就报道的“度”,才能使受众觉得可信、可亲。

反思过去的一些成就报道,往往喜欢用主观设定的模式去生搬硬套,任意拔高,其实这样反而会失去受众的信任,甚至引起反感。首先必须做到报道的新闻事实要真实准确,这就要求记者在大量的新闻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必须有所提炼,把最典型、能引起受众共鸣的新闻事实作为“新闻眼”,使成就报道真正让受众觉得可看、可亲,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在创作《奥帆赛十周年:帆船之都,逐梦海洋》这篇成就报道时,记者十分注意多角度深入采访,精心提炼,正确把握好“度”,选择了三个点——“帆船文化”“帆船经济”以及“奥帆场馆”。通过这三个点所表现出地让受众看得见、摸得着、令人信服的变化,折射和反映全局变化,体现骄人业绩。

以“奥帆场馆”这个点为例。经过10年时间,奥帆赛的举办场地——奥帆中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运动场馆,更是成了青岛举办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和赛事的“标配”,它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更为突出。而且这里也是青岛市民和广大游客经常来打卡的“网红地”,是当之无愧的后奥运时代青岛的亮丽名片。这个点的选择,既考虑有广泛的群众性,又有其典型代表性。而使这篇报道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选择音响需“典型”

声音是广播的魅力之源。如何紧紧抓住音响、细节、故事这三件法宝,时刻抓住听众的耳朵,是广播人永远都在实践的课题。在广播中,来自不同场景的音响会营造出不同的情境,主要起到增加现场感、加强真实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电视新闻是靠画面吸引观众,而广播新闻则是以“音响”取胜,用声音营造出画面感,对于受众来说是另外一种美的享受。

对于成就性报道,特别是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成就性报道,“资料留存”显得尤为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奥帆赛十周年:帆船之都,逐梦海洋》这个作品中,记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型现场音,比如:2008青岛奥帆赛开幕式背景音,中国首枚奥运会帆板项目金牌获得者殷剑获奖时的现场音,时任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以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在青岛奥帆赛时的讲话等。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都是记者在10年前录取、收集并珍藏的。这些丰富的典型现场音响,将整篇报道的历史和现实串联了起来,更具真实性、鲜活感,让人以身临其境。

另外,如何巧妙地运用广播音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广播新闻的“声音”媒质由人类语言、具象音响(现场音响、音乐)等多种声音要素组合而成。可以说,广播新闻运用丰富声音优势、展现多种声音形态。如何排列组合这些音响,让它最大程度地发挥声音魅力,是需要记者在创作中反复研磨的。许多广播获奖作品主要靠精致、典型的音响取胜的,而这些“精致、典型”的音响采制,就是要求记者有强烈的“音响敏感”的同时,还要有“音响思维”。由于现场音的丰富、采访对象语言的连贯精炼、稿件内容记者口播的干练生动,长达10分钟的广播专题《奥帆赛十周年:帆船之都,逐梦海洋》通篇听下来,一点儿都不累,反而觉得意犹未尽,这就是一名成熟广播记者的“功力”。

参考文献:

[1]单继梅.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几种能力[J].现代交际,2016(21):114.

[2]欒瑞伟.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7):148.

猜你喜欢
广播新闻
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当下广播新闻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浅述全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创新与发展
广播新闻现场连线报道探析
广播新闻节目的新媒体推广手段探究
新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提升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