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学;
“兵法”
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产生巨变的特殊时期,也可以说是“心理断乳期”,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学生不会再像小学生那样把父母和教师看作至高无上的权威,更不会再像过去那样顺从和听话。这种“逆反心理”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带来了很多困难。有的家长一下就懵了,不知如何处理孩子的叛逆行为。班主任也会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以前什么都说,现在回到家就把门一关,话也变少了”。也有的家长情绪急躁,认为这么小的孩子现在就管不了,以后还了得,于是会采取简单粗暴和压制的方式。所以班主任还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家长或者教师会实施惩罚,如要求罚抄10遍。学生则认为自己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就可以了,从而倔强地拒绝罚抄,却因此而招致更多的责罚,如没收零花钱等,无奈之下,孩子被逼就范。可见,在没有使用暴力的情况下,权威人士(家长或教师)也能成功地将权威强加在学生心里,使得很多学生在这种权威下迷失了自我,乖乖“顺从”。也就是说,学生在这种控制和被控制的斗争中,很容易形成三种状态:一种是乖乖听话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为权威人士喜欢听话的孩子;一种是无法接受被控制,形成逆反的心理状态和逆反行为模式;还有一种更需关注的状态是表面顺从(行为模式),内心逆反(心理状态)。
第一种学生无疑是大家都很喜欢的,因为不用家长或教师操心太多,他们不会经常惹是生非。在家里,他们是父母的小棉袄;在学校,他们则是教师的好帮手。
第二种学生从内到外都很逆反,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愤怒、委屈的情况下,他们敢于宣泄,不会长期把不良情绪压抑在心中。对中学生来说,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过程一般是兴奋大于抑制,这种不良情绪的宣泄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教育实践发现,逆反心理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学生具有独立、勇敢、创新、进取等众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三种情况是最值得关注的情况,由于学生表面顺从,教育者很难发现其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给予再多关注,教师进行再多的苦口婆心的教育,在学生看来都只是流于形式的说教和灌输,不会真正内化,教育效果甚微。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诲,学生往往“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儿童不能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在一些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实际上,他是一个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独立的个体。我们期望通过教育来造就孩子,可是他们却在自己的世界里骄傲地怒放。
这不,我就在班级管理中采用了一些小策略,没想到,收获了意外的成果。
一、无中生有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时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互动,当说服不起作用的时候,“心理战术”就会像调味料一样,让你的教育有滋有味,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接受你、认可你。“无中生有”出自《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第七计,计曰:“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解曰:使无如有,瞒过敌人的眼目。但是,很难继续瞒下去,所以,必须迅速地由无转为有。这是利用假象隐瞒真实,让学生产生错觉,达成教育的目的。
一个教育契机的出现,源于我给学生们制定的一个规定:每天交一篇字帖练笔。有学生在周记里写到:“老师,班上有些同学拿以前写的字帖糊弄你!”
于是,在一堂班会课上我这样开场:“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最近我发现了一件特别好玩的事。”
学生们听了之后立马炸开了花。
调整好状态,我窃喜:“这个小秘密就在大家每天写的字帖里,由于没有时间一一批阅字帖,我就在大家的字贴上都点了一个黑点,但是最近我却收到了一些已经点了黑点的字帖,这些同学的名单都在我手上,名字我就不一一点出来了。你们仔细想想看自己是不是交了一份黑点字帖,如果是,请到我办公室来拿回自己的字帖。”
课后,守株待兔的我等来了第一批来说明情况的学生,这是一批班主任最容易掌控的学生,他们有这样的特点——胆小、老实,成绩中等;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却又容易被成绩差的同学影响。我只是很温和地向他们了解了一些其他学生的情况,对字帖的事只字不提。当然他们都很聪明,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二、反客为主
《孙子兵法》中说,“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守其归路。若我为客,敌为主,则攻其君主。计曰:乘隙插足,扼共主机,渐之进也。”解曰:看到学生的“缝隙”,插进来,抓住关键环节,循序渐进地教育。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熟悉的环境中,人往往会更具有心理优势,做事会更有把握,底气也会更足。这种信息和资源上的不对称,明显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动优势。在办公室里讨论事情,教师本身就会有“主人优势”,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使得学生在比耐心的时候,不管是“教师的办公室”,还是“办公室里的教师”,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迫使他们乖乖就范。所以班主任是选择在班级里解决问题,还是选择在办公室解决,其实质是选择了一个人对多个学生,还是对每个学生各个击破,这两种方式教育结果都会不同。
就这样,又一批学生名单进入我的视野,他们通常在教师面前比较乖,不会主动闹事,也不会主动承认错误;通常他们的成绩差一些,但他们并不全心投入学习,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张×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
“说说吧,到底什么情况?”(亦真亦假的“地雷战”)
“老师,您说的是什么事?”
“你说呢?”
“老师,我真不知道呀,是不是上次值日我提前走了?”
没想到还有这收获,肯定还有更大的,不能打草惊蛇。
“你不好好值日我早就知道,只是想给你机会主动承认错误。不是这个,比这还严重的!”
“老师,真的没有!”
“那就站在这儿再想想,什么时候想到了什么时候再告诉我。”
比耐心的时候,在教师的办公室里,学生会感受到莫大的压力,很难逃过这招。
“老师,那件事真不是我干的,我只是在他们看的时候凑过去看了一下,就一下而已。”
我也不由自主地严肃起来。
“说吧,到底怎么回事。”
“放学的时候,他们总是围着吴×在转,还边看边笑。我就很好奇,凑过去也看了一下。”说完他就低下了头……
三、瓦拉赫效应
这确实是一件让我很震惊的秘密,几个七年级的小男生聚在一起看三级片,影响太恶劣。我知道是吴×带的头,但是我不能大怒,更不能在班级里大肆批评。吴×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说难听点就是混日子的学生,他的身边总会跟着一群“小弟”,他们会在校外打架,但很少在班级闹事,除了不交作业、上课睡觉,对班主任来讲也不算什么十恶不赦的学生,大多时候我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这次我知道我该出手了。
根据张×的线索,我在吴×的裤兜里收到了他的PSP。人证物证俱在,他只能跟着我进办公室。
“我想看看这里面是什么。”
“老师,你不要看!”
“那你告诉我这里面是什么。”
他沉默……
“老师,我知道您什么都知道了。好好学习是不可能的,您说吧,想让我做什么?”
“疏”还是“堵”?我在思索着……
的确,我可以利用班主任的权威使他被动地服从于我,但是我相信,这也会使他对我抱有反感甚至怨恨情绪,我不希望这样一个在某些方面还挺有影响力的学生和我对抗,这无益于班级管理,更别谈发挥他的个人潜能,这不是我想要的双赢策略。
心理研究发现,如果你试图改变一个人,那么就尽可能使自己等同于他,或者使他等同于你,你们的相似程度越高,彼此就越会把对方看成“自己人”,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会减弱排斥心理。如同瓦拉赫一样,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所以我决定积极地给学生搭桥铺路,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最强点。
“PSP我先收着,这件事到此打住,我不会告诉你的家人,但是你要把这件事交代清楚,并写个保证书给我。另外,还要交给你一个任务:做我的帮手,帮助我管理班级。你的位置在班级最后,便于观察全班动向,并及时向我汇报班级情况。你说会不会有些事情我都知道了,你还不知道呢?”
“那当然不会!”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了。
都说教育是一种唤醒、一种发现,那么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慢慢与默默的等待?在班级管理中,适当运用一些小策略、小窍门,掌握一些“心理兵法”,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二中,合肥,2315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