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体验、感受、交流,获得语文基本素养,就像园丁种花一样,默默地“等待花开”。
一、 花开在“何时”
一般来说,“等待”策略的使用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教师做好等待的前置;第二是文本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当这两个前提满足了,就到了花开的时机。
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需要熟读《水浒传》,需要了解林冲被发配的原因,以明了林冲的性格;了解柴进的身世,以明了柴进对待林冲和洪教头的态度;对林、洪二人的招式有所揣测,以明了两人对待比武的态度,进而了解人性;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以便应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关于古典名著的疑问……诸如此类的问题,表面看来和课文关联不大,却能让教师沉稳地驾驭课堂,从容地面对学生,这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底气。
教师需要研读教材,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时机“等待”。《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关键处是林冲性格特点的把握。不少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更关注洪教头,作者也的确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洪教头的言行举止,甚至不少资料也都比较关注洪教头的“骄蛮无礼”。其实,这不过是描绘林冲性格的铺垫。当学生绘声绘色于洪教头的言语行动时,这就是“等待”的时机。教师不妨让学生尽情地表现,“等待”他们充分地将感兴趣的内容谈完之后,用两个问题来收拢课文难点:其一,林冲面对骄蛮无礼的洪教头为什么如此退让?其二,课文为什么要把洪教头的骄蛮无礼写得如此生动?
学生们刚刚经过对洪教头的认真分析,突然被老师的两个问题(都是关于表现林冲性格的)提示,自然会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林冲,写洪教头当然是衬托林冲的表现,再加上对《水浒传》中林冲前后事件的分析,就不难得出答案。这个答案得出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在唱主角,教师只是点拨和引导,因为问题自身的趣味性很高,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效果当然远远好于教师直接讲解。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等待”,给了学生充分的熟悉课文和理解课文的时间。
二、 花开为“何事”
“等待花开”,还要考虑为何事而开的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我们不需要、也没时间让花开处处。就像果实初结,有时候要去除一部分以保证另一部分果实能够长好一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需要精选问题,做到不枝不蔓。
从《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教学的“等待”中,我们也能够看出“何事”的问题。即,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教师“等待”,只有那些关键处、富于启发性、有层次的问题才需要“等待”。
再以《爱之链》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小说,其理解存在层次性。一般来说,初读课文后,学生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看法:乔伊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安慰乔伊,正好形成了一个循环,这就像一条爱的项链,结论是“好人有好报”。单纯从课文内容来看,这是事实。但这样的理解是不知作者深意的。这时,如果教师想加快课堂节奏,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本文立意是“爱不求回报,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无私地伸出援手,世界会变得更温暖”。但这样由教师点明的理解,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困难,很难从心里真正接受这种理念。
面对学生的浅层次理解,我们应该放慢课堂节奏,可以用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
问题1:读读课文,想想、说说乔伊为什么要帮助老妇人?寻找到细节之一:因为乔伊“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从来就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
问题2:展开想象,以后老妇人还会怎样去做?乔伊的妻子、乔伊自己还会怎样去做?寻找到细节之二:“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问题3:本文的作者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做好事会得到好报吗?”
通过这样的三个问题,学生们细读了课文,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字,寻找细节,参与讨论,相互启发,最终才能得出答案。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等待”才能解决问题。
三、 花开待“何人”
“等待”要区分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等待”。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不同情境下的思维方法和质量也会不同。“等待”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需要充分地观察和了解学生,需要用高质量的思维去引导低质量的思维,需要调动一部分学生去启发和帮助另一部分学生。
以《题临安邸》的诗歌教学为例。诗歌不同于现代文,它是以有限的文字营造了丰盈的诗境,对诗境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同学们学习《题临安邸》后的感受,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
感受一:诗人写的景色很美,有层层山峰,座座楼台,春光和煦,歌舞升平,游人都被美景所陶醉。
教师让学生读诗,说说诗歌的意思,绝大多数学生都获得这样的感受。部分学困生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教师让他们找找诗中写到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学困生都能大致表达了这样的意思。“等待”,不仅给了学困生细致体会的时间,也给了所有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训练的机会。
感受二:“几时休”好像是作者在期待歌舞结束,其实这首诗是一首正言反说的讽喻诗,是表达作者的不满之情。
不少学生提前预习诗歌,在资料上看到了类似的答案,讨论时只能复述资料,不能清楚地表述诗歌中的“讽喻”之意。部分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样的意思,他们与全班学生一起研读诗歌,通过讨论,在“几时休”这个词语中找到了答案,找到了依据。组织学生讨论也是一种“等待”,它给了学生们从查阅资料了解诗歌,到互助合作自主步入诗歌情境的机会。
四、 花开存“何法”
“等待”,就是慢下来、停下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总结归纳的机会和时间。在课堂教学短短的四十分钟里,用好“等待”的策略需要教师的智慧。
1. 充分了解课文重点和难点,做好“等待”的准备,只有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才值得我们花时间“等待”。学生们的兴奋点是非常容易转移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对于课文内容的讨论往往抓不住关键点,容易“跑题”。所以在“等待”时,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
2. “等待”的一般方法是:在关键处、分歧处停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要善于“发现”话题,能够调动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然后要善于“点拨”,在学生们的讨论中挖掘闪光点,为讨论提供方向引导;最后要善于“总结”,要能够在不断组织学生的汇报过程中,巧妙地让学生自己抓住观点。
3. “等待”需要教师秉持一种态度:尊重学生。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去替代,也不是用课文规定的观点去统一学生,这是“等待”的基础。如果不能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出发,让学生脱离自身实际去思考问题,必然造成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
“等待花开”,首先是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所以“等待花开”的第一步是观察,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基础条件,了解他们学习的状况,以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计划。
“等待花开”,其次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期待。在提供必要的帮助后,相信学生能够独立思维,参与交流,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待,以激发他们努力解决问题,实现这种期待的学习劲头,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等待花开”,还是一种认识观的传达。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并且认识到独立思考的力量,通过一定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和巩固自主学习、自主认识,形成习惯。这种认识观的价值超越语文学习本身。
(作者单位:南京市板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