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

2014-08-28 06:23鲁家峰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鲁家峰

[摘 要]党员干部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进而促进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必须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认识与实践的互动转化中把握基本要求,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相互联结处开展具体研究,要在同一与斗争的相互配合下强化信念维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

[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25-04

党的十八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1]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重任务,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党员干部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进而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信念,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立信之本:在认识与实践的互动转化中把握基本要求

信什么、如何信、怎样让群众相信我们信、进而让大家一起信?一句话,信念的确立,是一个问题。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列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3]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确立是知和行的内在统一。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并要求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共同信念的形成,首先基于这些基本要求可欲性、可达性、可信性的现实展现,在此基础上使人们获得对这些基本要求的道义认同、科学认同、实践认同和关联认同,产生心悦诚服的共同认知体验和深沉厚重的集体心理共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

(一)积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道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些要求是明确的,也是坚定的。要大力倡导这些基本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行不能背离,遇事不容含糊,以此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义力量,获得广大人民的道义认同。

(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科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具有深刻的经验基础和学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把握基本要求的内在根据和相互联系,显示共同信念的科学力量。

(三)自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实践认同。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落实这些要求,一方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现代化的建构,对法律制度和宏观政策作出相应的革新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贯彻这些要求,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敢于担当,从善如流,改进作风。

(四)有效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促进共同信念的关联认同。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5]这就凸显了共同信念的关联性。我们应当搭建起个人奋斗和“中国梦”两者之间的逻辑桥梁,要让群众意识到自己的小奋斗和小故事最终会汇聚成一股推动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反过来为个人的奋斗提供舞台和机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也是为自己的梦想培育土壤。

二、深信之要:在共性与个性的相互联结处开展具体研究

实现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信不疑,依赖的不是未经世事的单纯,而是望尽天涯路的澄明。理论要说服大众,必须彻底。唯有具体,方能深刻。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6]“具体”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分析共性,有助于把一事物和他事物相联系,把握同类事物的本质;分析个性,有助于把一事物和他事物相区别,把握一事物的特点。习近平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7]真正有生命力的特色必然有其特殊的内在根据,并能灵敏适应环境的变迁。在开放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合脚的“鞋子”必然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有机衔接、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相互接纳、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传统,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心理契合。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这个“条件”,既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文化传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些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这四个“超级因素”。这些因素大致规范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规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体现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9]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方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展现程度,从根本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此基础上的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程度。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根据。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也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从而出现部分质变的阶段性特征,全球化背景下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会呈现一些际遇性特征,造成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因此,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适时更新发展方略,适时推进相关改革,更好地体现发展的新要求,更好地顺应人民的新期待,更充分地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动态演进,体现几部超越阶段又不落后实际的过程吻合。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始终着眼经验适配的具体切合。为了借鉴社会发展的国际经验,就要对经验产生过程有具体的了解,对经验适配条件有充分的把握,对经验负面效应有恰当的应对,做到主动拿来、积极借鉴、消化创新。为此,第一,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观察,并进行本质性的思考。一个反面的例子是相信“非市场奇迹”。前苏联的经济增长绩效曾经让萨缪尔森教授心醉神迷,他的那本久负盛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从1961年的第5版起就对苏联经济模式持肯定态度,1989年的13版还声称:“苏联经济证明了,与早些时候的悲观主义者的想法相反,社会主义的指令经济能够运转,甚至能够繁荣昌盛。”但从1992年的第14版以后,萨缪尔森承认计划经济是一种“失败的模式”。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短期成就作为信念的充足理由,必须分析事物的内在机理。从长远的观点看,从产业革命之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经济都是市场经济,都在基本相似的体制下运作。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第二,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考察,而不能抽象地进行是非判断。就拿民主来说吧。民主是一种趋势,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因为民主制度保证政府代表公民,能为了公民的利益保护市场、保护经济、保护社会。但民主的具体进程、具体形式却各有不同。西方的民主并没有统一的模式,而且也都有各自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发现,对于经济增长而言,保护私人产权比人权(如言论、集会和宗教自由)更重要;大量的跨国研究发现,民主与增长的正相关性显著地弱于两者的负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以自身的逻辑向前发展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了多样化的、有冲突的私人经济利益,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府建立了新的制度来界定并调解这些权利的行使;地方的有关委员会、非政府组织、日益强势的媒体以及得到批准的公共示威成为调解社会冲突的渠道;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增加那些与官员的职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的透明度与政府的问责程度。这些都在持续地推动人权的扩展和逐步的民主化。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基层民主的广泛实践和深度发展、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的加强和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健全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将得到全方位高水平的发展。第三,必须对问题本身有真实的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比如说,目前有一个流行说法,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这个提法不仅肤浅,而且误导改革方向。核心不是中等收入造成陷阱,而是制度造成陷阱。真正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因为中国现在是中等收入国家,所以面临挑战;而是因为中国的体制有问题。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认识误区,可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迫切性认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实现成功体验的自我超越,始终致力维新变革的自觉符合。造成中国改革前期的短暂“奇迹”的制度基础是分权式威权制,即把大量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引诱地方政府竞赛GDP增长速度,这是一个在威权制下曾经非常有效地解决各级地方官员激励机制的绝招。但是,地方竞争机制一方面推动了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中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内需低迷不振、收入不平等问题、环境问题、政府侵犯私营企业和公民权益的问题、城市住房问题、地方财政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是因为增长速度本身所致,而是因为分权式威权制下的激励机制造成的。这个激励机制只能激励各级地方政府竞赛GDP的增长,没有办法激励各级地方政府去做GDP之外的事情。要想解决新形势下的激励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分权式威权制。因此,符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解放思想是永无止境的,改革只有进行式,没有完成式。以前讲解放思想,主要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不要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现在讲解放思想,却是要指向我们自己曾经的得意之作、成功之举。因此,也更需要自我否定、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精神。

三、护信之策:在同一与斗争的相互配合下强化信念维护

信念是需要维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也不例外。信念维护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一)信念本体维护。信念本体是指构成信念内容和结构的东西。信念本体维护需要注重吸纳性,集思广益,吐故纳新。通过汲取环境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和优化自身结构,从而不断焕发信念自体的青春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首先在于对世界文明始终采取开放的学习态度,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当代各种思潮,力图将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尽收眼底,积极将一切最新的思想成果变成思想养料。其次在于它对社会实践始终抱有密切关照的理论趣味,它不会自闭于生动的社会实践之外,而是在问题与主义的相互关照中自我完善,在总结经验中形成新观点,并用创新理论和创新思维引领实践。再次在于它始终谦卑地聆听大众的心声,并用理智和良知来回应公众的关切,用自身发展影响别人,用内在的热度温暖世界,以持续的进步赢得信赖。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内容和本质上都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回答时代问题,它才会永葆与时俱进的青春活力。因此,吸纳性维护是一个永久的过程。

(二)信念广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开放的,是面向大众的。因此它需要沟通性维护,也就是在进行充分、平等的沟通、交流、辩论甚至论战中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非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地团结在自身周围,以此来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和谐。在当代中国,不仅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群体分化得到了承认,与之相关的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情况也得到了正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以积极的方式同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展对话和交流,使思想观念和价值原则方面的分歧得到明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原则在更广泛的层面上产生有效影响。要树立积极沟通意识,在沟通中求同存异、加强引导、凝聚共识;同时遵循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载体,用网络化、生活化的语言和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9]

(三)信念标杆维护。“打铁还须自身硬。”全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前提是党员干部要树立并体现出对这种信念的忠诚。只有标杆群体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焕发和催生出无比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展必要而有效的斗争,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必要手段。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出台八项规定,将其作为向全党全国人民的庄严政治承诺,扎扎实实转作风、严字当头正学风、求真务实改文风。——有人不习惯,将不习惯变成习惯就是一种斗争。在全国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大吃大喝之风,在全党狠抓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有力举措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人害怕,让肆无忌惮的人不再肆意妄为就是一种斗争。以整风的精神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把“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作为总要求,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作为聚焦点。——有些人感到有压力,让压力变成净化自己、强化自己、优化自己的动力,这就是一种斗争。只有通过一切必要的斗争,才能使党员干部身离群众更近、心贴群众更紧、绩为群众更实、利惠群众更多,也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标杆才不会倒,主心骨才不会断,群众才会相信共产党是立党为公的,相信社会主义是造福人民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14.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603.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4]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273.

[5]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3年03月17日 21时26分,来源:新华社。

[6]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

[7]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13-03-24(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