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校田径运动会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盛会

2014-08-28 04:06周蔷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娱乐性

周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2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缺陷出发,结合教育部、国家体育局、全国学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中关于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精神,探讨如何改革高校田径运动会赛制,使其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盛会。

关键词 高校运动会 群众性体育活动 娱乐性

高校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教学成果、校园体育文化、群体活动的综合体现。由于沿袭奥运会、全运会的模式,当前高校田径运动会重竞技、缺少健身、娱乐性,学生参与比例少,运动会只是为少数人开的弊端日益突出。与目前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局、全国学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中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精神相违背。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缺陷出发,结合《通知》所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的目标。对高校田径运动会进行赛制改革,将其举办成集健身、娱乐、竞技和生活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盛会。

一、当前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缺陷

(一)以竞技性项目为主,学生参与人数少

目前,许多高校田径运动会项目设置简单雷同,不能适应“健康第一”、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理念。如田赛项目有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标枪等,如不能掌握与其相关的技术,则很容易出现受伤等意外事故。径赛项目有100米、110米栏、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和4×100米接力、4×400米接力等,这些项目具有对运动员身体要求高、体能好的特点。如跳高、跨栏、铁饼、标枪等项目基本上已从田径课程中删除,许多大学生平时几乎没有跨过正规的栏架,不知道栏架的高度。竞赛项目专业化设置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严重脱节和与课外活动练习内容不符的局面导致了学生对运动会的淡漠和恐惧。

据调研,当前的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实际参与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10%—20%左右,运动会的赛场成了少数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学生的舞台。而适合大众的,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趣味性运动项目很少,长期以往会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事不关己,任期由之的懈怠、冷谈心理,违背了运动会的初衷,也一定程度地阻碍了田径运动的良性发展。

(二)多数项目属孤军奋战,集体合作性质不强

传统的体育项目多数是以个人参加单项比赛的形式出现,虽然每一个选手的表现关系到他所在集体的荣誉,但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还是很难调动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能动性,让大家在同心协力的合作中达到最后的成功。在现有的比赛项目中,除了4×100米接力赛和4×400米接力赛外,其余几乎都是个人单项比赛,拼搏和光荣只属于少数人的。团体项目的计分方法还是沿用9、7、6、5、4、3、2、1的标准,不能突出群体的含量。即没能让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院系,必须具备群体工作开展比较好,各项竞赛项目均衡发展且成绩也比较好两个必要条件。使那些有优秀体育特长生的单位优势不再明显,把客观因素引起的差异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程度,为各院、系之间提供公平、公正竞争的平台。

(三)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不足

高校田径运动会是展现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和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培养人才质量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积极的效果。目前,高校田径运动会从组织策划、项目设定、参与对象及参与目的基本都是模式化的举办方式,多数学生未能从田径运动会中体会到高校校园特有文化底蕴。

运动会组织策划完全由体育部统筹安排,体现不出“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新思路,也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裁判能力的目的;项目设置注重竞技性无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现风采的舞台,体现不出 “我是运动会主人” 和全民健身所提倡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文化氛围;高校田径运动会周期短、日程安排紧,与此配套的宣传活动少,不能起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让高校田径运动会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盛会的策略

(一)全面贯彻《通知》精神,推动校园群体活动蓬勃开展

《通知》的主要精神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激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具体口号是“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目前该《通知》精神贯彻和宣传力度不够,还停留在向体育教师宣读传达文件阶段,系部及学生对该文件并不知情。应大力开展“我的身体我做主”、“我的运动风采”及与课外群体相关的摄影展等宣传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健康的生活风尚,以学生宿舍、班级为单位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推动校园群体活动蓬勃开展。

(二)改革高校田径运动会赛制

高校田径运动会应从赛事组织、项目设置、记分方法等方面改革。赛事组织改革可开辟一条“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新思路[1]。让大学生体育协会、体育骨干、体育俱乐部等筹办运动会,并担任裁判工作,老师起辅助作用,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裁判能力,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项目设置上适当减少单人项目,耗时项目、技术含量高而平时难于得到专业指导和训练的项目。增设具有跑、跳、投性质,运动负荷和技术难度相对适中的集体项目和男女混合项目。如:增设足球垫球、乒乓球垫球、学生与教师混合接力赛等趣味性和娱乐性项目,为没有任何体育特长的弱势学生群体创造参赛条件。团体记分方法改革,降低田径所占比例,更加突出群体的含量。可以将计分方法变更为第1名51分、第2名49、第3名48分……依次递减至最后1名都能得到相应的分数,赋予了每一位参赛选手为集体争先的使命[2]。

(三)通过田径运动会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本身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在高校中,田径运动会则是体育文化的主体核心,更能带动体育文化的传播[3]。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广播台、官方网站和学生网络论坛以及平面媒体的作用,广而告之,多渠道宣传规程,提高影响力。通过增设“奥运知识”竞赛、棋牌类、体育知识问答竞赛,体育摄影展、黑板报等大型活动,大力宣扬“健康第一”、“更高更快更强”“终身体育”等健身口号,以增加体育文化氛围。通过增设娱乐性和趣味性团体比赛项目,变更计分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率,以营造团结、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设立教师项目及师生共同项目,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过做游戏和共同参加比赛的方式进行交流,共建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通过开、闭幕式的平台向全校师生展示团体操、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可以将民族舞蹈创编成的各类健身操,使舞蹈以操化的形式将民俗与体育教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阳光体育有机结合,发扬高校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

三、结语

高校田径运动会是传播校园文化、构建校园文明的重要途径。应通过赛制改革和宣传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亲身体验体育所包含的娱乐、趣味和文化,推动校园群体活动蓬勃开展,让广大师生真正受益。

参考文献:

[1] 黄松峰,朱林.高校田径运动会改为体育节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5(9):44.

[2] 郑婕,吕广宇.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的改革[J].体育学刊.2010(2):88.

[3] 张朋.高校田径运动会对校园文化积极推动作用的探讨[J].科教文化.2012(23):185.

猜你喜欢
娱乐性
新时期国产类型电影的创新之路
工会群众文化建设初探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颜氏家学对颜真卿文学思想的影响研究
编排语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娱乐性研究
论新型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的特征
当今寻物启事的娱乐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