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锐
摘 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控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贵州某高校600例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描述大学生吸烟现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因素。结果:大学生尝试吸烟率为45.70%,吸烟率为17.5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吸烟行为受好友劝烟(OR=5.251, 95%CI:2.943-9.369,P<0.05)、饮酒(OR=2.137, 95%CI:1.162 -3.929,P=0.0146)、对烟草危害认识度(OR=1.367,95%CI:1.0808-1.730,P=0.0092)、对烟草有害成分认知(OR=6.125, 95%CI:2.314- 16.216,P<0.05)、是否认为不接受别人递烟不礼貌(OR=3.147, 95%CI:1.635-6.056,P<0.05)五个因素的影响。结论:应该改变大学生关于交际的认识,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对大学生饮酒进行控制,以引导大学生戒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关键词:吸烟行为;影响因素;大学生
全球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达250万人之多,吸烟是人类第一杀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20倍。吸烟在当今大学生中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有两亿青少年染上了吸烟的陋习。对于青少年吸烟不仅有肯定的致癌作用,还会使青年学生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吸烟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为探讨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提供有效的控烟建议,本研究随机抽取582例大学生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贵州某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于2013年9月至10月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合格问卷582份,有效回收率97.0%,其中男生335人,女生247人,男女比例为1.36:1,平均年龄为20±0.25岁;大一120人,大二182人,大三132人,大四128人。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状况、尝试吸烟原因、戒烟行为、吸烟与健康相关知识以及有关吸烟与健康的态度等,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当场发放、填写后当场收回。
1.3 吸烟的判定标准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吸烟行为界定标准:只要吸过1口烟即为尝试吸烟;每周吸烟至少1次, 且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的判断为吸烟。
1.4 统计方法
采用 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包括单因素的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吸烟状况
大学生尝试吸烟率为45.7%,吸烟率为17.53%。其中男生尝试吸烟率和吸烟率分别67.16%,29.86%。女生尝试吸烟率和吸烟率分别为16.60%,0.86%,经χ2检验男生和女生尝试吸烟率之间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46.49 ,P<0.01)。
大学生开始尝试吸烟的年龄为15.41±4.36,尝试吸烟的最小年龄为3岁,其中男生开始吸烟的年龄为15.10岁,女生开始吸烟年龄为15.36岁,吸烟的人群一月内有14.50±8.732天吸烟,每天的吸烟量为6±5.84支。
2.2 单因素分析
由于男女性别间大学生吸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此次调查中仅有2名女生吸烟,因此本文中只讨论影响男大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将可能影响男生吸烟状况的因素,共计16个,进行单因素分析,有9项因素对大学生的吸烟行为有影响,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按α=0.05水平筛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共有5个因素是男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饮酒、好友劝烟、认为不接受别人的递烟不礼貌是吸烟的危险因素,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度和对烟草有害成份的认知度是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其logistic回归模型为Y=-3.914 +0.759X1+1.659X2+ 0.313X3+1.05X4 -0.728X5。大学生吸烟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情况及结果见表2、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群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周围人群的吸烟与否对大学生吸烟更有直接影响。好友的态度行为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好友坚持吸烟,会导致大学生个人对吸烟态度的改变,表现为从强烈反对到逐步接受[4]。在尝试吸烟的266个人中,有58.65%承认,第一口烟受同学朋友影响。其次,如果好友劝烟成功的话,就会形成小的吸烟群体,相互之间被动吸烟,健康状况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当今社会,吸烟似乎能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有助于建立社会关系。在本次调查中,当遇到他人递烟的情况时,迫于社会环境无形的压力,更多的男生选择接受对方递过来的烟,以期让递烟者感觉到他的尊重,因此28%的男性即便是不喜欢吸烟也选择接受别人的递烟。在自身不愿意的情况下,接不接受他人递给自己的烟,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交际的态度。若要改变个人在别人递烟时的行为,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其对待交际的态度,摒弃庸俗的交际,树立积极向上的交际态度。
在校大学生中,喝酒多的人群,吸烟也相对较多,两者呈正相关性,原因有如下三点:第一,在社交过程中,烟酒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喝酒多的同学,平时社交机会多,饭局酒局中接触烟的机会也相对增多;第二,从大学生的心态上看,很多同学喝酒的动机是消除烦闷等消极的情绪,而很多人选择吸烟的原因就是缓解心情,两者不谋而合;第三,从身体机能上分析,由于酒精的麻痹作用,对烟草的敏感度降低。
大学生对烟草成份的认知集中在有点儿了解和了解,对烟草成份非常了解的人只占少数,对吸烟导致疾病的了解也更多的集中在呼吸系统,而对吸烟导致的其他系统疾病并不是很了解,这种认知会加大大学生吸烟的风险。只有对烟草有害成份和吸烟导致疾病足够的宣传,才可以避免更多的人尝试吸烟,也可以挽回部分业已养成吸烟不良恶习的大学生。烟草有害成份和吸烟导致疾病的宣传与教育可以运用的形式很多,可以选择最易于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如:讲座、专题活动、宣传板等。
参考文献
[1] 陈中文.嘉兴市中小学生吸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3,18,(03):20-21.
[2] 蒋汝刚.咸宁市高中生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294-295.
[3] 杨素梅,冯向先,郝小刚.在校大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知识调查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6,22(4):261-262.
[4] 赵虎,刘少文,张强,等.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四年追踪观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9(1):28-30.
[5] 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4):333-334.
[6] 王毅,吴迪,许永乐.青岛市大学生吸烟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7,34(24):4707-4708.
[7] 王子昕,张秋香,马乐,等.北京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吸烟饮酒及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499-501.
[8] 李素君,张洁萍.某理科大学生吸烟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087-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