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哈尔滨江畔公园饭店

2014-08-27 03:38朱晓明夏琴
中国名城 2014年8期
关键词:木构

朱晓明 夏琴

摘 要:哈尔滨是一座基于多元文化发展而来的近代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938年竣工,坐落于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公园饭店,它至今原址、基本原状、原功能地持续使用了近80年,是哈尔滨一处游人必至的著名地标。究挖掘了《满洲建筑杂志》的相关记载,运用文献考证与现场实地调研相对照的方法,对该建筑的建造背景、建造特色进行了综合性地论证。在中东铁路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梳理跨文化木构建筑遗产的特征,为长期地修复策略提供建议。

关键词:哈尔滨江畔公园饭店;木构;中东铁路;满洲建筑杂志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8-52(7)

1898 年沙俄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迎来转机,它是中国最先步入国际化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本文分析的是一幢坐落于原中东铁路松花江站场旧址,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斯大林公园内,历经76年风雨依然原址、原功能使用的木结构建筑——江畔公园饭店,现改名为公园餐厅(以下简称公园饭店,图1)。之所以关注这一小型建筑是有起因的:1992年中日联合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原哈建工侯幼彬教授和日本学者西泽泰彦先生均注意到俄式木构建筑在哈尔滨的典型意义,分别点名将公园饭店定义为“俄罗斯式”和“西伯利亚系”,对该幢建筑的学术关注当时就浮现了。但基于研究条件所限,表格索引中日本学者提供的原始档案记载有误。本文挖掘出1938年第18卷10号《满洲建筑杂志》中对公园饭店的原始档案记载,文献梳理与辨析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它诉说着与选址、建筑师、营造等相关的历史信息,此类研究大多滞后。其次公园饭店结构形式独特,它是1992年213幢哈尔滨近代建筑普查中仅存3幢全木构建筑之一,乃哈尔滨重要的文化遗产。公园饭店与江畔公园的建筑景观形成具有紧密的文脉关系,相关的既有研究也并非空缺:2004年《哈尔滨江畔餐厅文化探源》一文发表,它通过测绘详细记录了公园饭店的功能布局与细部处理,并对风格和装饰纹样来源进行了初步地探索。遗憾地是,虽为“文化探源”,但成果仅是建筑实录。本研究的视角是“跨文化木结构遗产”,所谓跨文化是指在流动性比较高的环境中,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交互作用,认同对方的某些习惯,建立新的归属感,具有动态、交流、传播的特性。跨文化木结构遗产首先聚焦于木结构,它在俄罗斯、日本、中国均极为悠久,体现出人们建造智慧的共性,又各具中西方木建筑文化特点。跨文化木结构跨越地域,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多元化,特别是全木结构与其他结构形式相比更易损毁,现存遗产不仅稀缺,而且具备了积极正面的木结构建造系统的技术价值。在中东铁路营建和日本对东北的长期占领过程中,哈尔滨的建筑遗产承载着城市发展中复杂的情感与集体记忆,公园饭店是一幢颇具场所感的木结构地标。对遗产保护而言,真实性、完整性地传承需要客观的评判基础,故而基于“跨文化木结构遗产”的视角识别公园饭店的特征,包括环境、形体、色彩、构造、装饰等十分必要,所积累的经验对中东铁路沿线散落的百余幢俄罗斯木结构房屋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1 江畔公园饭店的建造背景

1.1 江畔公园饭店建造时代背景

哈尔滨自建市以来外籍侨民数量就比较大,根据哈尔滨地方志网站记载,1922年外国侨民即占哈尔滨总人口的51.7%,前苏联十月革命之后,白俄侨民更是大量涌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1935年伪满洲国建立,其他各国移民逐渐减少,日本于1935年制定了《关于满洲移民基本方策》,计划从1936年起,五年内向我国东北移民10万户。据1936年户口调查,全市共467368人,其中中国人387751人,日本人28403人,苏籍7804人,白俄30589人,朝鲜人6282人…计24国侨民。他们约占城市总人口的20%,俄国人、日本人占侨民的大多数,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4%。侨民是这座城市的消费主体、是城市上流社会的生活风向标,最早开始殖民统治的沙俄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浓郁的俄罗斯文化,纷至沓来的日本侨民同样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和式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特征。

1.2 江畔公园饭店的区位

公园饭店位于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东侧、著名的中央大街北端,临近1901年竣工的松花江铁路大桥(滨州铁路桥),与太阳岛隔江相望,是观赏松花江风景的绝佳之地。从1938年俄文的哈尔滨市地图中能够清楚地分析出当时选择在滨江地段修建该饭店的原因,以及了解现如今斯大林公园(旧名江畔公园)区域的交通情况和景观环境(图2)。公园饭店的建设背景要追溯到1989年中东铁路东部线滨绥线的建设,铁路和城市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物资,松花江站、码头是哈埠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口岸,铁路专用站场和航运码头即是目前江畔餐厅与公园饭店所在的区域。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哈尔滨站正式运营,原依靠水路运输的物资绝大多数都改为铁路运输,松花江站运量锐减。1912年前后,凭借着松花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埠头区变成商业区,到松花江畔游览、避暑的中外游人越来越多,由于部分闲置在岸边的铁路阻碍游人,中东铁路局拆除部分铁轨,修缮堤面,绿化江岸。1912-1915年俄国商人在今九站街临江的位置建起水上餐厅(现铁路江上俱乐部),后改为游艇俱乐部。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国政府曾经回收中东铁路附属地的主权,但1932年2月哈尔滨沦陷,中东铁路局被日本人接管,原松花江站站舍被改建为冷饮厅。1936年3月21日伪满民政部12号部令批准实施《哈尔滨特别市都市建设计划》,从此日本开始在哈尔滨实行成规模的城市建设,主要有军事、工业、教育、医疗等公共建筑建设。1933、1934年哈尔滨连续发生大水灾,继而1935-1937年进行了防汛加固、美化环境的“江畔公园”建设,1938年公园饭店竣工。

中东铁路是我国第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铁路,目前公园饭店与江畔餐厅(原松花江站站舍)、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原中东铁路局游艇俱乐部)一起被列为哈尔滨市I类历史保护建筑。这三座建筑从东向西带状分布,共同折射了中东铁路所属水旱码头、松花江站站场向风光旖旎的江畔公园转变的哈尔滨近代发展历史(图3、4)。endprint

2 江畔公园饭店的建筑特色

2.1 “和洋混合”的屋顶

公园饭店建于1938年6月,同年8月竣工,由当时哈尔滨市公署工务处建筑科的日本建筑师大谷周造设计,纪子雍工务店施工。公园饭店一层,屋顶为十字形,沿江形体呈凸字形布置,建筑面积近180平方米,采用平面紧凑、体形系数较低的十字形。

在设计说明中有这样一句:“(公园饭店)样式是将俄罗斯自古以来的风格近代化”。它强调了设计中俄罗斯式风格的演变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移植,公园饭店展现了一种跨文化的木结构建造方式。粗略看去公园饭店的确是一座俄罗斯风情的小建筑,沿江主立面通过高耸的屋顶呈现“塔”的造型,是俄罗斯童话式(Russian Fairy Tale style、дом-сказка)对民族性、可识别性予以强化的典型手法(图5)。“童话式”根植于自然气候和审美习惯,著名的西伯利亚森林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林木,而且滋生了适合严寒多雪气候的高耸木结构特性。有趣的是,主次立面呈现了不同的风貌,公园饭店十字屋顶的独特性在于南北向短轴为高耸的两坡尖顶,与已经建造完成的中东铁路局游艇俱乐部和江畔餐厅屋顶协调一致,保证了江畔公园内三幢建筑小品的完整性。公园饭店东西向长轴的屋顶同样是坡顶,坡度却十分平缓,采用了日式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最为常用的歇山顶,与入口外廊共同营造出常见的灰空间(图6、7)。半个多世纪前的日文明信片将江畔公园饭店称为“观光亭”(图8),《满洲建筑杂志》记载“它是远眺松花江风景绝佳之地”。亭者,停也,就有了驻足逗留,看与被看相映成趣的关系。公园饭店三面空廊,内含“亭”的空间设计策略,并引入了江景和公园内成列的树木景观,整个建筑虚实对比,闹中取静,灰空间展现了日式茶亭的轻盈悬浮之感(图9)。

公园饭店“和洋混合”的屋顶风格与哈尔滨当时日俄移民量大集中的背景有关,建筑考虑了使用者的审美观念,日本建筑师大谷周造的妻子本身就是白俄。基于长期殖民扩展的计划,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日本,对中东铁路沿线的建筑均极为用心,公园饭店设计中对环境的尊重至今值得当代建筑师研究。不可否认,时代造就的场所感起到决定性作用,建筑师在哈尔滨长期形成的“显性”的俄罗斯风格之下,为公园饭店注入了微弱的日本色彩,在当时扭曲的政治背景中,点染了折中与混合的哈尔滨重要地段之特色风貌。

2.2 特殊时期的木结构及构造通用性

抗战时期日本全面进行物资统购,各种重要物资实行统制的时间不一,木材统配时间为1936年,早于钢材和水泥,依靠 “满洲林业株式会社”一类机构进行统制,由于哈尔滨木材缺乏,多为从美国和加拿大输入。1938年4月1日《钢铁统制法》颁布,钢材是战时紧缺军需物资实行全面严苛管制,作为建筑材料基本不可能了。竣工于1938年8月的公园饭店全木结构、镀锌铁板屋面,主要选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颇为奢华,单方造价贵、一次性投入不低,这是建筑优质质量的保证因素之一,日本人为打造江畔公园所进行的投入可窥一斑。

公园饭店修建的第一步是要打地基,地基是石头,根据设计说明地面施以水泥。第二步就是形成木构体系,构造节点通过木楔完成。建筑的室外墙体全部采用红松条形板材,构造做法是墙内每隔窗门开洞的距离设木柱承托屋架,将板条夹住木柱两侧,中间空隙部分填充木屑,外抹灰、涂油漆或抹石膏。整个结构体系由木柱、墙体、屋架构成,在框架外包上木板材形成墙面,隐藏在内的木框架不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保温隔热空间,而且决定了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俄罗斯是个森林大国,具有长期的木构营造经验,这种构造做法在俄罗斯北部寒冷地区由于取材方便、保温效果好、施工容易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同时这种墙体的做法和日本的壁板外墙做法很类似(图10),即在木框架中间填充保温材料,说明构造上的某些做法具有跨地域的通用性,在寒冷的哈尔滨也同样简便适用。

2.3 俄罗斯装饰意向与跨文化认同感

公园饭店重视材料的本色与着色处理,木材的多色彩装饰性正是其区别于其他建材的特征之一。简短的设计说明,翻译如下:……外部、腰部、石堆、壁、柱、栏杆是淡黄色的红松木材,窗户以及出入口的装饰门框是白色的红松木材,屋顶是镀锌板涂上俄式风格的油漆,内部、天井是涂抹的石膏,一部分材料涂上了染色剂,墙壁涂的是油漆,中间腰部也是油染色剂,接缝处涂的是金粉,地板铺的是水泥。屋顶的俄式色彩无法具体确定,从哈尔滨的镀锌板历史建筑屋顶色彩来推测,偏深苹果绿色可能性较大。红松木板壁墙面淡黄色与白色装饰线条相间,色彩明快轻盈是可以肯定的。

在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多神教时期古罗斯人喜欢在房屋门窗、屋脊、檐口等部分的“薄弱部分”装饰保护性符号,避免家人遭受邪恶力量侵害,同时吸引正义力量保护他们(图11、12)。所以传统民居的门窗和屋脊、檐口等处会雕刻代表力量与希望的象征性符号,如太阳,马、天鹅等动物以及花纹图案。 在公园饭店的装饰细节上建筑师充分运用了俄罗斯传统装饰手法,精湛的雕刻技术、成熟的色彩搭配、象征性符号都源自俄罗斯文化,这也是多数文献定义该建筑为俄罗斯风格的原因之一吧。公园饭店除不宜雕刻的墙身外,整个建筑从底部的栏板,中间的立柱、门窗及门窗套,到顶部的檐口、屋脊、室内装饰都采用了俄罗斯的符号语言。建筑的山墙挡雨板和屋脊雕刻有象征日出、日落的太阳符号和马头雕饰(现状已不存);栏板采用俄罗斯民族常用的镂空雕纹样;门窗采用了稍简化的曲线图案;檐口刻有方形、菱形的锯齿花纹,且内部带有点状图案象征播种的田野。在跨文化研究中有“文化折扣”的概念,指在跨文化的传播中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难度,致使传播会打上折扣,在这一点上公园饭店设计了精妙的装饰。屋身三面设外廊,仅南面是实体,外廊柱与栏板、屋檐在色彩、雕刻上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三面外廊立柱是立面的重中之重,柱头饰四片弧形雕刻板是点睛之笔,它的图案取材于斯拉夫传统文化中喜闻乐见的火鸟,是地方性极强的鸟的图腾崇拜,在童话式风格的绘画、插图和建筑中均大量应用。俄罗斯处于亚洲向欧洲迁徙的过渡地带,火鸟的形象近于中国的凤凰、日本的孔雀,不同国度的使用者会存在迥异的联想,但“不死鸟”的吉祥符号拥有认同感和可识别性,具有普遍性的跨文化交流特征(图13)。endprint

3 江畔公园饭店的保护与修缮

公园饭店经历1957、1998年两次特大洪水,关于洪水后的修复文献记载一直无法查阅。仅1998年和2012年黑龙江晨报记载了公园饭店进行过外墙和立柱的更换,以及南面围墙的拆除。以下就现状和文献记载对比,识别出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并为以后的保护修缮提供参考。

3.1 公园饭店的新旧对比

根据公园饭店建造初的实景照片以及建筑图纸,与《哈尔滨江畔餐厅文化探源》中的现场测绘图纸对比,发现该建筑在80年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改动有如下:

①加建改动的部分

南侧的加建(图14)。南侧的服务用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加建三间房间。其中南侧的东西两侧对称式各加建了一间并对原来的厨房开门,东南角又另外加建一个小隔间并对外廊开门。东南角小隔间的外墙仅为100毫米厚的薄墙而另外加建的两间与主体墙厚均为200毫米。因此推测加建可能不是一次完成,是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几次完成。后期加建部分虽然在屋顶的材料、颜色以及檐口细部处理上与原来的主体建筑谐调一致,但是破坏了原始屋顶完整的十字形。

增加的现代设施。该建筑虽一直维持餐厅的原功能,但也增加了现代化的设施。这些新设施增加如果位置选择不合适、没有经合理设计都会对建筑的立面造型、结构等造成破坏。例如:空调外机、水电管道、网络通讯接线等直接外挂在历史建筑外表面或者直接在外墙打洞穿孔,这些行为极大地破坏历史建筑,在该建筑中也发现有类似现象。

②拆除改动的部分

原始图纸以及测绘图纸都记载餐厅的基座部分是毛石砌筑,再加120毫米的条形石。根据现场的调研,现在餐厅的毛石基座部分因为公园散步道、广场的建设被整平填埋,仅有120毫米条形石基座可以看见,减少了建筑立面材质对比的变化,也使整个建筑的构图削弱了原有的轻盈悬浮感。

屋顶和室内装饰构件的拆除。现在的公园饭店虽然还保留有诸多俄罗斯民族风格的独特符号,但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发现餐厅的屋顶部分和室内的壁炉还是有一些构件已经丢失(图15)。由于壁炉停用,公园饭店现在寒冬暂停营业。屋脊上的马头雕饰和沿屋顶外边缘的太阳装饰符号都已经全部丢失。这些装饰构件虽不影响建筑的整体结构,但是建筑的文化意义不完整了,屋脊的马头和太阳符号一起代表“太阳马”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因此,餐厅在以后的保护过程中对于破损的构件是寻找原始档案给予修复,而不是简单的拆除。

外墙的改造。现状的外墙虽然保持原始的白色,门窗洞口也没有变化,但对比原始图纸发现原横向的壁板外墙的纹理均不存在了(图16)。推测替换的外墙并非横向条状板材,木材油漆色彩也过于浓烈、材料也非原始的红松木材。

4 小结

江畔公园饭店的原始档案刊登在《满洲建筑杂志》上,该杂志原名《满洲建筑协会杂志》,1924-1944年由当时大连的满洲建筑协会发行,合计182期。它是一本详细记载满洲建筑活动及国内外最近建筑技术、工艺、法规、案例的专业月刊杂志,诸如新京(长春)、抚顺煤矿、大连、旅顺等各类大型工程项目成为介绍重点。每一期都会在前面介绍三、四座最新满洲地区落成的建筑,江畔公园饭店不足180平方米,这样微型小建筑属于个案,足见在当时对它的设计质量也是肯定的。大量当年刊登在杂志上的历史建筑随着城市改造已经泯灭或面目全非,经过近80年的原功能持续使用,公园饭店却成为一座冰城的历史地标,与江畔餐厅、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共同彰显了文化遗产1+1>2的群体价值,历久弥坚。它们同样是中东铁路遗产的组成部分,因斯大林公园的著名区位,已经成为造访民众日常与历史对话的纽带,具有高度的跨文化遗产代表性。

1999年10月在墨西哥第12次ICOMOS理事会上发表了《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the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structures)。《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包括“调查,记录与文献管理”、“监测与维护”、“干涉”、“整修与替换”、“历史森林保护区”、“当代材料与技术”、“教育与培训”7部分,合计15条,里面涉及了很多保护细节。2007年5月《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是对东亚地区文物保护理念与实践问题的回应。在回顾了文化多样性和保护过程的基础上,分9个层面多角度论述,其中“保养和维修”、“木结构油饰彩画的表面处理”2节针对木构建筑的修复制定,强化了木构建筑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的讨论,应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落实乃至深化。

原始档案信息的挖掘辨析与历次修缮的详细记录是多学科交叉、技术性很强的龙头,是原型、原色彩、原材料、原尺度等的基础。就公园饭店的修缮效果来看,由于缺乏基础信息资料,它的材料、装饰、色彩、布局等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第9条说明了木结构材料的替换原则,需遵守同种、同级、甚至更高级的木材,且采用的技术、工艺甚至机械加工设备最好都和以前一样。公园饭店已经替换过外墙、立柱等材料,对于替换的材料要强调材料应用的准确性、新旧的可区别性。它的原始的布局经过考证已经基本清晰,原功能地持续使用是最为关键的,添加部分加以记录,但并无拆除的必要。诸如“太阳马”等装饰构件的缺失意味着文化意义表达上的不完整,真实性也打上折扣,它们是不宜拆除,而应尽可能恢复的。色彩考古是一门专项科技,涉及木材腐朽替换、色彩剥离、历史断代等内容,公园饭店犹如一件彩色立体雕塑作品,未来色彩修复技术较为关键。当然,在传统技艺、木作工具、工匠培训等方面,中东铁路沿线的木构遗产可能还存在空白。我们总在强调工艺的难度,往往一上来就将气氛弄得很沉重很神秘,公园饭店所涵盖的示范内容不可小觑。它的特征是有趣,正如中东铁路的大型研究也是有趣的课题一样,很多与之相关的内容都会变得有趣,我们应该目标明确,心态放松,才会有所发现。

参考文献:

[1] 李鸽,黄岩.哈尔滨江畔餐厅文化探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候幼彬,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2002.

[4] 应智,沈杰.俄罗斯北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装饰符号的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1,(11).

[5] 陆地.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解读[J].建筑学报.2007,(12).

责任编辑:张吉明endprint

3 江畔公园饭店的保护与修缮

公园饭店经历1957、1998年两次特大洪水,关于洪水后的修复文献记载一直无法查阅。仅1998年和2012年黑龙江晨报记载了公园饭店进行过外墙和立柱的更换,以及南面围墙的拆除。以下就现状和文献记载对比,识别出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并为以后的保护修缮提供参考。

3.1 公园饭店的新旧对比

根据公园饭店建造初的实景照片以及建筑图纸,与《哈尔滨江畔餐厅文化探源》中的现场测绘图纸对比,发现该建筑在80年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改动有如下:

①加建改动的部分

南侧的加建(图14)。南侧的服务用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加建三间房间。其中南侧的东西两侧对称式各加建了一间并对原来的厨房开门,东南角又另外加建一个小隔间并对外廊开门。东南角小隔间的外墙仅为100毫米厚的薄墙而另外加建的两间与主体墙厚均为200毫米。因此推测加建可能不是一次完成,是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几次完成。后期加建部分虽然在屋顶的材料、颜色以及檐口细部处理上与原来的主体建筑谐调一致,但是破坏了原始屋顶完整的十字形。

增加的现代设施。该建筑虽一直维持餐厅的原功能,但也增加了现代化的设施。这些新设施增加如果位置选择不合适、没有经合理设计都会对建筑的立面造型、结构等造成破坏。例如:空调外机、水电管道、网络通讯接线等直接外挂在历史建筑外表面或者直接在外墙打洞穿孔,这些行为极大地破坏历史建筑,在该建筑中也发现有类似现象。

②拆除改动的部分

原始图纸以及测绘图纸都记载餐厅的基座部分是毛石砌筑,再加120毫米的条形石。根据现场的调研,现在餐厅的毛石基座部分因为公园散步道、广场的建设被整平填埋,仅有120毫米条形石基座可以看见,减少了建筑立面材质对比的变化,也使整个建筑的构图削弱了原有的轻盈悬浮感。

屋顶和室内装饰构件的拆除。现在的公园饭店虽然还保留有诸多俄罗斯民族风格的独特符号,但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发现餐厅的屋顶部分和室内的壁炉还是有一些构件已经丢失(图15)。由于壁炉停用,公园饭店现在寒冬暂停营业。屋脊上的马头雕饰和沿屋顶外边缘的太阳装饰符号都已经全部丢失。这些装饰构件虽不影响建筑的整体结构,但是建筑的文化意义不完整了,屋脊的马头和太阳符号一起代表“太阳马”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因此,餐厅在以后的保护过程中对于破损的构件是寻找原始档案给予修复,而不是简单的拆除。

外墙的改造。现状的外墙虽然保持原始的白色,门窗洞口也没有变化,但对比原始图纸发现原横向的壁板外墙的纹理均不存在了(图16)。推测替换的外墙并非横向条状板材,木材油漆色彩也过于浓烈、材料也非原始的红松木材。

4 小结

江畔公园饭店的原始档案刊登在《满洲建筑杂志》上,该杂志原名《满洲建筑协会杂志》,1924-1944年由当时大连的满洲建筑协会发行,合计182期。它是一本详细记载满洲建筑活动及国内外最近建筑技术、工艺、法规、案例的专业月刊杂志,诸如新京(长春)、抚顺煤矿、大连、旅顺等各类大型工程项目成为介绍重点。每一期都会在前面介绍三、四座最新满洲地区落成的建筑,江畔公园饭店不足180平方米,这样微型小建筑属于个案,足见在当时对它的设计质量也是肯定的。大量当年刊登在杂志上的历史建筑随着城市改造已经泯灭或面目全非,经过近80年的原功能持续使用,公园饭店却成为一座冰城的历史地标,与江畔餐厅、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共同彰显了文化遗产1+1>2的群体价值,历久弥坚。它们同样是中东铁路遗产的组成部分,因斯大林公园的著名区位,已经成为造访民众日常与历史对话的纽带,具有高度的跨文化遗产代表性。

1999年10月在墨西哥第12次ICOMOS理事会上发表了《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the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structures)。《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包括“调查,记录与文献管理”、“监测与维护”、“干涉”、“整修与替换”、“历史森林保护区”、“当代材料与技术”、“教育与培训”7部分,合计15条,里面涉及了很多保护细节。2007年5月《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是对东亚地区文物保护理念与实践问题的回应。在回顾了文化多样性和保护过程的基础上,分9个层面多角度论述,其中“保养和维修”、“木结构油饰彩画的表面处理”2节针对木构建筑的修复制定,强化了木构建筑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的讨论,应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落实乃至深化。

原始档案信息的挖掘辨析与历次修缮的详细记录是多学科交叉、技术性很强的龙头,是原型、原色彩、原材料、原尺度等的基础。就公园饭店的修缮效果来看,由于缺乏基础信息资料,它的材料、装饰、色彩、布局等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第9条说明了木结构材料的替换原则,需遵守同种、同级、甚至更高级的木材,且采用的技术、工艺甚至机械加工设备最好都和以前一样。公园饭店已经替换过外墙、立柱等材料,对于替换的材料要强调材料应用的准确性、新旧的可区别性。它的原始的布局经过考证已经基本清晰,原功能地持续使用是最为关键的,添加部分加以记录,但并无拆除的必要。诸如“太阳马”等装饰构件的缺失意味着文化意义表达上的不完整,真实性也打上折扣,它们是不宜拆除,而应尽可能恢复的。色彩考古是一门专项科技,涉及木材腐朽替换、色彩剥离、历史断代等内容,公园饭店犹如一件彩色立体雕塑作品,未来色彩修复技术较为关键。当然,在传统技艺、木作工具、工匠培训等方面,中东铁路沿线的木构遗产可能还存在空白。我们总在强调工艺的难度,往往一上来就将气氛弄得很沉重很神秘,公园饭店所涵盖的示范内容不可小觑。它的特征是有趣,正如中东铁路的大型研究也是有趣的课题一样,很多与之相关的内容都会变得有趣,我们应该目标明确,心态放松,才会有所发现。

参考文献:

[1] 李鸽,黄岩.哈尔滨江畔餐厅文化探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候幼彬,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2002.

[4] 应智,沈杰.俄罗斯北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装饰符号的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1,(11).

[5] 陆地.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解读[J].建筑学报.2007,(12).

责任编辑:张吉明endprint

3 江畔公园饭店的保护与修缮

公园饭店经历1957、1998年两次特大洪水,关于洪水后的修复文献记载一直无法查阅。仅1998年和2012年黑龙江晨报记载了公园饭店进行过外墙和立柱的更换,以及南面围墙的拆除。以下就现状和文献记载对比,识别出历史建筑的真实信息,并为以后的保护修缮提供参考。

3.1 公园饭店的新旧对比

根据公园饭店建造初的实景照片以及建筑图纸,与《哈尔滨江畔餐厅文化探源》中的现场测绘图纸对比,发现该建筑在80年的使用过程中主要改动有如下:

①加建改动的部分

南侧的加建(图14)。南侧的服务用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加建三间房间。其中南侧的东西两侧对称式各加建了一间并对原来的厨房开门,东南角又另外加建一个小隔间并对外廊开门。东南角小隔间的外墙仅为100毫米厚的薄墙而另外加建的两间与主体墙厚均为200毫米。因此推测加建可能不是一次完成,是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几次完成。后期加建部分虽然在屋顶的材料、颜色以及檐口细部处理上与原来的主体建筑谐调一致,但是破坏了原始屋顶完整的十字形。

增加的现代设施。该建筑虽一直维持餐厅的原功能,但也增加了现代化的设施。这些新设施增加如果位置选择不合适、没有经合理设计都会对建筑的立面造型、结构等造成破坏。例如:空调外机、水电管道、网络通讯接线等直接外挂在历史建筑外表面或者直接在外墙打洞穿孔,这些行为极大地破坏历史建筑,在该建筑中也发现有类似现象。

②拆除改动的部分

原始图纸以及测绘图纸都记载餐厅的基座部分是毛石砌筑,再加120毫米的条形石。根据现场的调研,现在餐厅的毛石基座部分因为公园散步道、广场的建设被整平填埋,仅有120毫米条形石基座可以看见,减少了建筑立面材质对比的变化,也使整个建筑的构图削弱了原有的轻盈悬浮感。

屋顶和室内装饰构件的拆除。现在的公园饭店虽然还保留有诸多俄罗斯民族风格的独特符号,但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发现餐厅的屋顶部分和室内的壁炉还是有一些构件已经丢失(图15)。由于壁炉停用,公园饭店现在寒冬暂停营业。屋脊上的马头雕饰和沿屋顶外边缘的太阳装饰符号都已经全部丢失。这些装饰构件虽不影响建筑的整体结构,但是建筑的文化意义不完整了,屋脊的马头和太阳符号一起代表“太阳马”有其特有的象征意义。因此,餐厅在以后的保护过程中对于破损的构件是寻找原始档案给予修复,而不是简单的拆除。

外墙的改造。现状的外墙虽然保持原始的白色,门窗洞口也没有变化,但对比原始图纸发现原横向的壁板外墙的纹理均不存在了(图16)。推测替换的外墙并非横向条状板材,木材油漆色彩也过于浓烈、材料也非原始的红松木材。

4 小结

江畔公园饭店的原始档案刊登在《满洲建筑杂志》上,该杂志原名《满洲建筑协会杂志》,1924-1944年由当时大连的满洲建筑协会发行,合计182期。它是一本详细记载满洲建筑活动及国内外最近建筑技术、工艺、法规、案例的专业月刊杂志,诸如新京(长春)、抚顺煤矿、大连、旅顺等各类大型工程项目成为介绍重点。每一期都会在前面介绍三、四座最新满洲地区落成的建筑,江畔公园饭店不足180平方米,这样微型小建筑属于个案,足见在当时对它的设计质量也是肯定的。大量当年刊登在杂志上的历史建筑随着城市改造已经泯灭或面目全非,经过近80年的原功能持续使用,公园饭店却成为一座冰城的历史地标,与江畔餐厅、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共同彰显了文化遗产1+1>2的群体价值,历久弥坚。它们同样是中东铁路遗产的组成部分,因斯大林公园的著名区位,已经成为造访民众日常与历史对话的纽带,具有高度的跨文化遗产代表性。

1999年10月在墨西哥第12次ICOMOS理事会上发表了《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the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structures)。《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包括“调查,记录与文献管理”、“监测与维护”、“干涉”、“整修与替换”、“历史森林保护区”、“当代材料与技术”、“教育与培训”7部分,合计15条,里面涉及了很多保护细节。2007年5月《北京文件——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是对东亚地区文物保护理念与实践问题的回应。在回顾了文化多样性和保护过程的基础上,分9个层面多角度论述,其中“保养和维修”、“木结构油饰彩画的表面处理”2节针对木构建筑的修复制定,强化了木构建筑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的讨论,应在具体实践中加以落实乃至深化。

原始档案信息的挖掘辨析与历次修缮的详细记录是多学科交叉、技术性很强的龙头,是原型、原色彩、原材料、原尺度等的基础。就公园饭店的修缮效果来看,由于缺乏基础信息资料,它的材料、装饰、色彩、布局等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第9条说明了木结构材料的替换原则,需遵守同种、同级、甚至更高级的木材,且采用的技术、工艺甚至机械加工设备最好都和以前一样。公园饭店已经替换过外墙、立柱等材料,对于替换的材料要强调材料应用的准确性、新旧的可区别性。它的原始的布局经过考证已经基本清晰,原功能地持续使用是最为关键的,添加部分加以记录,但并无拆除的必要。诸如“太阳马”等装饰构件的缺失意味着文化意义表达上的不完整,真实性也打上折扣,它们是不宜拆除,而应尽可能恢复的。色彩考古是一门专项科技,涉及木材腐朽替换、色彩剥离、历史断代等内容,公园饭店犹如一件彩色立体雕塑作品,未来色彩修复技术较为关键。当然,在传统技艺、木作工具、工匠培训等方面,中东铁路沿线的木构遗产可能还存在空白。我们总在强调工艺的难度,往往一上来就将气氛弄得很沉重很神秘,公园饭店所涵盖的示范内容不可小觑。它的特征是有趣,正如中东铁路的大型研究也是有趣的课题一样,很多与之相关的内容都会变得有趣,我们应该目标明确,心态放松,才会有所发现。

参考文献:

[1] 李鸽,黄岩.哈尔滨江畔餐厅文化探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候幼彬,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 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M].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2002.

[4] 应智,沈杰.俄罗斯北部传统木构民居建筑装饰符号的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1,(11).

[5] 陆地.历史性木结构保存原则解读[J].建筑学报.2007,(12).

责任编辑:张吉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木构
中国木构古建筑结构特性分析
武侯祠桂荷楼穿斗木构架抗震性能研究
曲阜孔庙建筑群“礼制”话语表达的空间格局和地理环境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尺度——东岸“望江驿”木构建筑设计实践
宋式木构屋盖自重及材份制相似关系
基于光环境下的木构文化传承——云南主题酒店公共区设计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