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峰 朱小小
摘 要:“城镇化质量”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论题,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对我国近年来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旨在厘清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及相关指标的制定,针对城镇化质量评价提出几点建议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8-19(4)
1 城镇化质量概念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200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7.7%,截止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大战略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发展应“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来说,城镇化质量问题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镇化质量还不高,城乡二元体系依然存在,所以亟需明确界定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我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以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推进我国城镇化不断向前发展。
城镇化质量是与城镇化数量、速度相对应的概念,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质量概念研究大致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指城镇化质量的具体涵义包括城镇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2];第二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应包括四个最基本内涵:推进城镇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因子、认识城镇化系统差异的公平因子、度量城镇化系统水平的质量因子,以及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集约因子,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生态环境[3];第三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实质上是城镇现代化水平,它是指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之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城镇合拍并逐渐融入其中的程度。城镇化质量并不与城镇化水平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城镇化质量的相应提高[4];第四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特指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从本质内涵上讲,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5]。
十八大之后,相关部门和学者聚焦于以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指城镇数目增多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农村,从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提升城市文化、优化城镇化格局,使得城镇生活和谐宜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综上所述,城镇化质量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将其内涵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包括经济、社会、人口、建设与环境等,在城镇化发展初级阶段以此为主。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尤其是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应将人们的主观精神需求上升到主导层面,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2 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2.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也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要想更加准确的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首先应确定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根据归纳整理,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见解:
许宏、周应恒通过对云南的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提出应遵循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及数据资料可获得性原则[6]。马军指出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其次是简明性原则,此外还要注意整体完备性[7]。袁晓玲等认为,应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三大原则[8]。城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为了使其指标体系能够体现出城镇化的全貌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赵安顺指出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9]。这些学者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倾向于依据三个原则,较为简单、明了,方便指导后续指标选取工作,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指标体系建构原则若过于简单明了,则会降低指标选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所以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要注意所选指标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赵旭认为选择指标既要考虑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所以在设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10]。王琳提出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综合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11]。
马世骁指出指标选取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导向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12]。以赵旭、王琳和马世骁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依据较为复杂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这样有助于选取更加精确和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提高所选取指标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但是会增加指标选取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所以在实际的指标选取过程中,我们要从所研究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依据适当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综上,可以看出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四个最基本原则,除了这些普遍性原则之外,还可以增加公众参与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就是指将公众的意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注重群众的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并重,体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多样性原则就是指评价指标的选取要遵循当地、当时的客观实际,体现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和“千镇一面”的情况。endprint
2.2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在指标构建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城镇化质量内涵所做的界定,国内学者们选取了合适指标,构建了各自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二级指标体系。李永洁在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时,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从城镇集聚发展水平、城镇要素流动水平、城镇文明发展水平、城镇生活服务质量、城镇环境建设质量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这6个方面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13]。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测和评比,也是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依据李永洁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广东省建设厅开展了城镇化发展评估工作,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各方面特征及整体特征进行了评估。北京推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北京市城市现代化指标及国内相关指标,对北京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14]。湖南省规划局从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会安定等五个方面,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类是三级指标体系。依据朱洪祥提出的城镇化质量的基本内涵,周艳妮和尹海伟对东营市城镇化质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建构:动力因子、公平因子和质量因子。从而建立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体系[15]。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颇具代表性和被引用较多的观点是叶裕民提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他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城镇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衡量城镇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3大类12个指标,第一类:经济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等4个指标。第二类: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万人拥有医生数、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包括移动电话)等4个指标。第三类:人的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而城乡一体化则是指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具体可包括如下4个指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平均利润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16]。他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联系、生产效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出发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评。
第三类是省域和城市尺度指标体系。陈明在对前人相关研究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和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环境保护4个一级指标和能源利用、城乡收入差距、财力平衡、国土保护等13个二级指标,据此计算出了我国各省的城镇化质量,得出浙江、江苏和山东位于我国城镇化质量前三位,云南、贵州和甘肃则列在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最后三位;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分为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17],依据城市尺度的城镇化指标体系,陈明对宝鸡、扬州和日照这三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得出的分值都较高,因此可以得出三个城市都是城镇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
郝华勇纵观已有的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发现研究对象多为同一级别城市比较,对省域尺度城镇化质量研究较少。因此,他建构了一个包含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和统筹城乡的7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对东部10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比较,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省域城镇化质量得分多数高于全国水平,并提出不同类型省市在“十二五”城镇化进程中应有所侧重,兼顾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18]。
陈明和郝华勇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建立,针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研究尺度,提出不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出发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指标选取充分结合了不同级别城市、城镇特点与实际情况,梳理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应积极关注研究对象尺度问题,从不同尺度出发会得到不同评价结果。
从当前的国内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结合了当前我国发展实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选取指标涵盖面较为广泛,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涉及,且具有较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当前评价指标选取更加侧重于客观评价,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等,对于主观评价指标选取量大大低于客观评价指标,与新型城镇化要求不相符。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应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上升为主导需求,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增加主观评价指标比重,如增加居民生活满意度、人均住房实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
3 小结与展望
3.1 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科学化
当前学者们在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时普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以上仅仅是评价城镇化质量的几个基本原则,当然还有其他原则,如系统性、发展性等原则。这些原则的内容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固定僵化的。所以今后在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时,不能照搬已有研究成果,应遵循当地、当时的客观实际,体现时代发展需求,科学制定评价原则。
3.2 拓宽城镇化质量研究视角
总体看来,当前国内在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视角上过于片面单一,评价视角大多集中在评价对象本身,对城镇化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缺乏将两个尺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研究和多区域的比较分析,且研究常常偏向于某些特定的城镇,缺乏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视角出发进行相关思考,多样性和代表性欠缺。在城镇化质量内涵方面,许多学者均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阐释。此外,既有研究通常在对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缺乏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趋势分析,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endprint
在后续研究中,应引入多元化研究视角,从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视角出发,结合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对其进行研究,加强研究深度,注重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趋势分析。并且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交融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19]。
3.3 主客观结合进行评价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前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选取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所占比重极小,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指标选取方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人。且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对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
所以在今后城镇化指标选取上要注重作为主体“人”的主观感受,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主客观结合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引下,适应高收入市民社会的挑战,以此提高城镇化质量。
3.4 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关于城镇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合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不仅表现在城镇化质量内涵、城镇化质量研究视角等问题上,还表现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不健全的评价体系,会导致评价研究结论千差万别甚至相互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质量评价应用与推广价值,所以应不断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今后相关研究中,应更为注重主体“人”的主观感受,拓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选取范围和城镇化质量的研究视角,并运用多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更为科学、准确、全面的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推动我国城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5] 赵明月,张伟.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R].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6.
[2] 张春梅.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11):12-14.
[3] 朱洪祥.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37-44.
[4] 童华胜,陈俊玲.城镇化质量若干问题初探[J].台声·新视角,2005,(6):199-201.
[6] 许宏,周应恒.云南城市化质量动态评价[J].云南社会科学,2009,(5)115-118.
[7] 马军.城镇化水平的度量及评价[J].改革新思维,2010,(10):17-18.
[8] 袁晓玲,王霄.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5.
[9] 赵安顺.对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2001,(5):70.
[10] 赵旭.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889-892.
[11] 王琳.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济南为例[J].价值工程,2011,(2):154.
[12] 马世骁.城镇化水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7):273.
[13] 李永洁.城镇化发展评估方法及其实践——以广东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2):19-21.
[14] 欣欣.北京推出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5,(23):6.
[15] 周艳妮,尹海伟.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04-206.
[16] 叶裕民.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17] 陈明.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M].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10):7-9.
[18] 郝华勇.城镇化质量的差异评价与提升对策——以东部10省市为例[J].经济探讨,2012,(6):52-54.
[19] 杨眉.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原则及路径[J].城市问题,2012,(8):28-29.
责任编辑:王凌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