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性思维的翻译教学

2014-08-27 14:35康晓芸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目标语言原语模糊性

康晓芸

模糊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载体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的特点。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这样定义模糊性,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仍不能确定这些状态是应归属于还是排除出某个命题,这种命题就是模糊性命题。正因为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人类对事物类属划分或者对其范畴的了解是模糊的,因而模糊性就成为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作为语言的本质性特征,模糊性在各种类型的文本中频繁出现,那么,对于翻译和翻译教学来说,理解模糊性语言,了解其成因及特征,掌握其翻译规律是准确传递模糊性语义的关键。

一语言的模糊性

事物的模糊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带来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学家谢尔巴(Lev Vladimirovich Sherba)称“在语言中,明确的只是极端的情况。过渡的现象在其本质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本是游移不定的。”自然界中的事物,例如昼夜交替、季节更迭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模糊性特质。正因为模糊性,自然界中才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的思维也是模糊的,文字作品恰恰是思维模糊性的最佳见证。

札德(L.A.Zadeh)将模糊理论系统化,并创造了模糊集合的概念,他首先提出用fuzziness表达科学的模糊集合理论,同时,借以区分vagueness(主要指“不明确”、“含混”、“模棱两可”等意义。)这一缺乏科学性的生活用语。“模糊集合是其成员隶属度构成一个连续集的所有成员的一个类。”传统的集合理论认为,成员与集合之间是严格与确定的关系,一个成员要么属于该集合,要么不属于该集合。札德对这一理念进行了革新,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往往不是清晰的隶属关系,而是模糊存在的。札德指出,“现实世界中的大部分事物是模糊的———有些只是稍微模糊,有些则是显著地模糊……”。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的清晰性是相对的,而模糊性是绝对的,只是模糊程度存在差异而已。因此,他提出模糊集合的理论来解读模糊概念。模糊集合理论的诞生对语言研究,尤其是翻译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模糊性是语言符号的属性。在语言交流中,精确性和模糊性是同时存在的。在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现象和事物不可能也不必要精确的反映,语言模糊性的本质就是指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反映。

二模糊性思维及其翻译策略

一直以来,在翻译和翻译教学中,经常倡导透彻理解原语,然后,将自身的通透理解用目标语言精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精确而清晰地表达被认为是翻译的重要准则,也是无数译者的毕生追求。在翻译中,精确表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由于语言差异、思维差异和审美需求,译者往往采用模糊手段处理文本。

1模糊翻译的必要性

在交流中,由于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很多事物都不是非此即彼的清晰概念,对于这类事物,语言交流无法做到精确。如果原语存在模糊性的特征,目标翻译语言也就谈不上精确了。关海鸥称,“模糊语言是人类表达复杂思想的重要手段,具有精确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丰富内涵,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能消除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如果硬要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内涵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失。”片面追求精确反而会影响和损害译文的精确性,甚至引起错误的翻译。恰当的运用模糊性翻译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译文的流畅性、可读性,而且能大大减少语义损失和理解障碍。模糊性翻译是翻译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本实现其功能的关键翻译手段。

2模糊翻译的策略

模糊性语言是由于语义的多义性、不确定性或者特殊的交际目的而产生的。模糊性语言有别于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而是没有明确的界限,表示不精确的相对概念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消极现象,而是利用语义的模糊性准确的反映生活中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并不会构成交际障碍,反而与精确语言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1)模糊直译对等法

由于人类思维的共通性,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模糊性,甚至存在大量的对称性,也就是原语与目标语言在该模糊概念上的对等性。对于这种情况,译者无需翻译转换,可以采取模糊语言的直接对等翻译,也就是以模糊翻译模糊。以模糊译模糊的处理手法,充分的保留了原语的模糊性,同时,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与回味的空间。这种处理手段比较简单,只要对两种语言文化具有一定的理解,都可以进行转换。例如:

译例1

原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蒲歌》

译文:Long, long is my whitening hair; long, long is it laden with care. (许渊冲译)

原诗用三千丈的白发来形容自己深深的惆怅,译文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数词,但同样使用了对等的模糊表达“long, long”,从而实现了模糊对等,使得英文读者更好的体味中文诗歌的模糊之美。总之,如果原语和目标语言存在模糊共同性,可以采取直译对等法。这样既可以保持与原文的对等性,又可以使读者更好的体味原语的意境。

(2)模糊与精确之间的转换翻译

语言是依托文化而存在的,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不仅拘泥于文字本身,往往与其所依托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背景有关。不了解语言中的文化,就不能算掌握语言,更无从进行翻译活动。英汉两种语言,从表达习惯到文化背景,都存在巨大差异,表达上的不对等更是广泛存在。比如,原语中的模糊表达在目标语言中变得无法理解;或者,文化空缺使得原语中的精确表达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针对此类文本,译者就没有必要强求形式对等,可以选用模糊语言去翻译精确概念,或者精确语言翻译模糊概念的意译转换法进行翻译。

译例2

原文:It is two and two makes four that the corporal punishment administered by the defendant was minimal, and not excessive.endprint

译文:很明显,被告所施加的体罚属最低限度而未过分。

原语中的“two and two makes four”是英语中的惯常表达,属于确切表达的范畴,但汉语中很少直接这样说。译者用模糊语言“很明显”来表达,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准确的传达原文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原语的信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等信息,就需要用非对等词表达其意义。在模糊语言的翻译中,不必拘泥于字面意义以及外在形式,在需要时,译者可以改变其形式,在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之间灵活转换,以达到准确传达原语意义的目的。

三模糊性翻译思维的教学培养

在翻译教学中,各类翻译教程及教师均倡导“忠实”、“信”、“尊重原文”、“精准”等翻译原则。但在真实的翻译操作中,很难真正应用这些翻译原则并实现这样的翻译理想。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之下,学生往往将翻译的视野局限于词句的转换,将翻译的重心放在原语与目标语言的完全对应之上,最终导致原语与译入语的背离。

模糊性语言普遍存在于各类文本,是译者不可回避的元素。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模糊性语言,讲授其成因和翻译策略。翻译的过程分为解码和编码两个部分。解码的过程就是分析理解原语的过程,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尤其在处理模糊语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相应语境的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文化内涵、修辞、习惯用法,了解原语作者的思维活动情况及表达意图等。译者了解原语的过程是从最初的模糊到逐渐精确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模糊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概括性特点对复杂的语言手段及其产品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从而达到精确认知和解读原语的目的。

总之,由于自然世界的模糊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特殊的表达目的,模糊性特征普遍的存在于各类文本中。对译者而言,与其他类型的语言材料相比,模糊性语言的翻译更加具有挑战性。译者应依托原语的语境和逻辑,利用自身对原语的文化知识的了解,良好的解读原语中的模糊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如以模糊译模糊或者以模糊译精确等,对模糊性语言进行翻译。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模糊集合理论的导入。在模糊集合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原语文本与目标语言文本的准确对应,以提高模糊语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关海鸥.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语义模糊性理解与翻译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5).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蒋跃.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与语言的模糊性[J].外语教学,2007(3).

[5]王宏.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2003(2).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邵璐.再论翻译中的模糊特性[J].上海翻译,2008(3).

[8]曾宇钧.翻译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2).

[9]朱桂成.模糊语言学架构下的译者接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endprint

猜你喜欢
目标语言原语模糊性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教材插图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实例探讨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概念任务下中英双语者非目标语言的词汇通达
多媒体英语学习法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