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熠 薛阳阳 林双双 姜丽萍
温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温州,325035
长期照护适应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是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心理受损生活不能自理,而在相对较长的时期(一般≥6个月)都需要他人帮助的各种照护服务[1]。生理机能的老化、失能使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下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也使其卫生服务需求快速增长。Andersen研究发现健康需求是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2],而我国的老年人研究多关注于个体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较少有健康需求因素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本文旨在了解影响居家、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相关健康需求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浙江省金华市8个社区及6家养老机构共813名长期照护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丧失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采用ADL量表筛选,>16分则认为生活自理能力受损);③照护时间≥6个月。排除标准:神志不清,无法配合完成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健康需求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健康需求包括:①自理状况,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不能自理时间、卧床状况。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量表ADL)[3],量表共14个项目,每项1分为功能正常,2分为有些困难,3分为需要帮助,4分为根本无法自己完成。总分为56分,大于16分为自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②交流与视觉状况,包括认知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视力、听力。认知状况采用简易操作智力状态问卷(SPMSQ)[4],此量表共10个项目,每项分值回答正确、错误分别赋值0分、1分,总分为10分,大于2分则认为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③疾病状况包括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数目。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包括两周就诊率、住院率。
应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13名长期照护老年人,居家养老419例(51.5%),机构养老394例(48.5%);男性372例(45.8%),女性441例(54.2%)。机构养老者的平均年龄为80.25±8.02岁,大于居家养老者的77.08±8.10岁(P<0.05)。
长期照护老年人ADL得分为32.01±11.59分,其中,机构养老者ADL得分为34.29±11.83分高于居家养老者的ADL得分29.87±10.94分(P<0.01);卧床率为23.5%,机构养老者高于居家养老者(P<0.01)。关于交流与视觉状况,认知能力平均得分为3.77±3.24分,居家养老为3.12±3.02分,低于机构养老的4.45±3.33分(P<0.01)。此外,机构养老老年人的语言、视力障碍(16.7%,23.2%)均高于居家养老(9.8%,20.8%)(P<0.05)。慢性病患病率为 89.5%,74.5%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病。居家、机构养老者慢性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
长期照护老年人2周就诊率为25.6%,居家养老者(28.6%)高于机构养老者(21.3%)(P<0.05);长期照护老年人其住院率为47.0%,居家养老者(52.5%)高于机构养老者(41.1%)(P<0.05)。
2.4.1 居家养老模式下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健康需求多因素分析。分别以2周患病是否就诊(未就诊=0,就诊=1)、1年内是否住院(不住院=0,住院=1)作为应变量,将性别、年龄(实际值)、生活自理能力(实际值)、不能自理时间(设置亚变量)、卧床状况、认知能力(实际值)、语言交流能力、视力、听力、慢性病状况、慢性病数目(设置亚变量)等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L得分高、不能自理时间短、认知得分低、慢性病数目多的居家长期照护老年人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可能性大。见表1。
2.4.2 机构养老模式下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健康需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自理能力障碍程度轻、语言交流能力正常、卧床的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患者就诊的可能性大;不能自理时间短、语言交流能力正常、疾病数目多、卧床的机构长期照护男性老年人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可能性大。见表2。
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生活自理能力存在严重障碍,语言交流能力、视力、听力的障碍率均高于全国老年人障碍水平,慢性病患病率亦高于全国老年人水平[5]。研究显示,除听力外,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各项健康需求均高于居家养老者,其两周就诊率、住院率均低于居家养老者。这可能与养老机构能为老人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护理服务有关。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大,因而,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服务显得十分重要。
表1 影响居家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健康需求因素
表2 影响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健康需求因素
表1显示,老年人自理能力(ADL)是影响居家养老者利用卫生服务主要因素,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因此,提供失能老年人相关的康复治疗,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可相对降低长期照料老年人的就诊率、入院率。随着老年人不能自理时间的延长,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也相应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长期照护老年人由于年龄大,身体机能变弱,需长时间面临治疗与康复,使得心理负担加重、经济压力增大,进而易对就医行为产生抗拒心理[6]。认知能力也是影响居家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认知能力受损易使其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健康需求,对就医产生依赖性,而长期的照顾易使亲友产生照顾倦怠、缺乏耐心,影响了老人的连续性需求。此外,慢性病患病数目多是居家长期照护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危险因素。因此,在长期照护中应注重对慢性病的防治。
研究显示,ADL得分低的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利用就诊卫生服务的可能性更大,与居家养老者的调查结果相反[7]。其原因可能是机构养老者自理能力受损更严重无法自行求医,社会支持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陪同其看病的需求。随着老年人不能自理时间延长,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住院率随之降低。另外,卧床也是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长期卧床老年人因其活动减少,肌肉松弛无力,体力和脑力减退,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减慢,胃肠蠕动减弱,易发生并发症[8],会产生更多医疗照护需求。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是影响机构长期照护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另一个主要原因,语言交流能力障碍者无法表达医疗服务需求,只有当疾病所造成的生理感受超出一定阈值才被认为是疾病状态,因而使其潜在的卫生服务需求被抑制。此外,男性长期照护老年人的住院率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健康意识淡漠、生活方式不良有关。
综上所述,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大,且为影响其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尚无统一、完善的体系评估长期照护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因而如何及时高效的发现其医疗护理需求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完善长期照护老年人综合健康评估体系,对老年人进行有效地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其健康水平、降低卫生服务利用率[9-10]。因此,探索构建评估长期照护老年人综合健康评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1]邬沧萍,谢楠.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理论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1(1):23-24.
[2]Birgit Babitsch, Daniela Gohl. Re-revisiting Andersen’s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s U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from 1998-2011[J]. Psychosoc Med, 2012(9):1-15.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Pfeiffer E. A short portable mental status 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organic brain deficit in elderly patients[J]. J Am Geriatr Soc, 1975, 23(10):443-441.
[5]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问询调查分析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
[6]张芹.心理干预在脑梗死老年患者康复期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05-106.
[7]武佳琳,王君俏,陆美玲,等. 居家高龄老年人照护需求及满足情况调查[J]. 护理学杂志,2013,28(12):89-91.
[8]Maniere, Domnique. Complications of immobility and bed rest: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J]. Rev Prat, 2012,62(7):1013-1023.
[9]裴晓梅,房莉杰.老年长期照护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王丰娥,王圣燕,燕淑红,等. 老年慢性病患者不同照护场所比较研究[J]. 护理学杂志,2010,25(1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