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观察与模仿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2014-08-27 02:05福建林城进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写作方法事物课文

福建 林城进

注重观察与模仿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福建 林城进

“生活乃创作之源泉”,学生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这丰富的生活实践,都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因此,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摄取大量的可用于作文的生活信息,同时引导学生把“观察”所得通过模仿课文相关写作方法,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从而最终学会完全独立地表现生活的作文能力。

观察 分解分步 模仿 旧瓶装新酒集腋成裘 作文能力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义务教育《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生活乃创作之源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生活之“源”,即可供创作时提取素材的信息源,是绝不缺乏的,是人人都拥有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客观世界,离开社会而生存,都有“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那为什么对于程度相当,同坐在一个教室里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写作的学生,作文时有的人运笔如风,文采飞扬,而有的人却拾人牙慧,味同嚼蜡,一遇作文就说“没东西写”呢?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对“源”是否真正利用了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他已有意无意地注意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在他的头脑中已摄取和储存了大量的可用于作文的信息。因此,他可以下笔成章,一挥而就;而有的学生不擅于此,在他的脑海中对生活的积累是一片空白,至多是几道印象很模糊的痕迹,这难免就要“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而这类学生又是大批存在的,这恐怕是造成我们目前小学作文难以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之所以会造成这一现象,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这不仅仅导致了他们作文常常陷入“没东西写”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还造成他们的作文常出现这样的不足:没有具体内容,条理不清,结构凌乱;详略不当,看到的东西记流水账般都写;少真情实感,词不达意,写不出事物的特点。

因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一环。小学作文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点:由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导入中年级看图作文;中年级才逐渐由看图作文过渡到观察事物后作文,及其他类型(当然仍离不开观察)的作文,但仍以引导学生观察后作文为主;高年级其他类型的作文虽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要求学生要“观察”的作文仍有出现。这说明引导学生观察,训练他们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在作文教学中是其奠基石,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不仅合乎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也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逻辑。看的事物多了,难免就会生出这样或那样的感受,有了这样那样的真情实感,写文章也就变得容易和乐意了。而当观察的事物和写的文章到了一定的程度,随文增长的分析事物的能力,驾驭文字的技能就会自然而然地促使他们乐于动笔,自会倾诉与文字。

所以,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是先引导学生把“观察”与“作文”二者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先要帮助他们排除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使他们能够很好地把观察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进行抽象概括、筛选贮存,从而具体地体现到“作文”这个理性认识上来。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观察”与“作文”有机而科学地统一起来,使他们于“观察”后能自觉地对所得“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由此而触类旁通,“一帆举而百舸竞”,带动整体的作文能力的稳步提高呢?

学生的认识能力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地向前发展。针对这一规律我进行了分阶段分步骤的引导教学:

第一阶段,分解分步引导观察法。

任何一个事物总是由若干部分构成的。因此,要写(包括观察)出它的特点,不仅要从整体写,更重要的还得抓住最能体现其特征的部分写。“分解分步引导观察”就是把学生在观察上有困难的复杂的事物,分解成若干简单,易于观察的部分,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最后要求抓住其中最能体现事物特点的部分入手写。于多次的实践练习中,逐渐在学生的思想上建立起观察事物必须“抓特点有步骤”的观念,并使之能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经常性地进行自我训练。从而不断健全和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刻刻注意写作素材的积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一,有一道习作题:写一写家乡的景物,把观察最细,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具体。

在进行作文教学之前,我找好了观察点:河边小洲上的一颗颇奇特的大樟树和紧挨着的一座小土地庙。

理清作文要求之后,我把学生集合到校门口远远地隔河观察。要求大家用简单的,几句话叙述景物的特点、位置、形状,接着我们来到离树约二百米远的地方,这时我又要求他们在观察之后说出景物的特点。学生发言之后,我作了总结。特点有三:樟树主干弯;树枝生长集中于一侧;土地庙古朴典雅,最后我让大家到树下和土地庙里进行细节观察。

回到教室,我要求以观察点的变化为依据,拟写作提纲,要能体现写作顺序,主次内容。下面是拟得较好的一则:

这次作文一改过去的落后状况,避免了以前的不足,较好地达到了作文的要求。同学们也基本上掌握了观察事物要按顺序,看整体,抓部分的方法。

第二阶段:旧瓶装新酒临摹作文法。

学生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这丰富的生活实践,就是无数好文章不可或缺的,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当学生已学会了“观察”,并知道了对生活中的信息进行摄取和储存时,我们又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把这些变成多姿多彩的文章呢?无疑,这时要让他们掌握多种多样的写作、表现手法,并能把这些有机科学地组合运用。否则,观察再多,观察力再好,也只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仍就做不出好文章。

怎样尽量快尽量多地去获得能多角度多方式地表现丰富的生活实践的写作方法呢?当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他们苦恼的将不再是提起笔来无“竹”可“画”,而是心中有“竹”笔下“画”不好了。这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挂出一幅或几幅名家名作,引导他们欣赏,体会,揣摩,临摹,使其能在潜移默化中,取百家之长,自成“画”技。再比如学书法的又有谁不是从先临名家名帖开始的呢?

“旧瓶装新酒临摹作文法”旨在引导学生于模仿课文作文的同时,不仅能认识到课文的作者是多么的注意观察和擅长观察,也逐渐意识到课文包含有众多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淘金”,从而能够初步地去表现生活。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有一作文题是:仔细观察周围的一个事物,抓住主要部分,先具体地说一说,再写下来。

我事先让学生各自确定一个由多部分组成的观察对象。比如,学校、村庄、城镇、公园或某个风景区,要求观察时按事情本身的结构特点,把它分成若干部分,确定观察的顺序,把最能体现事物特点的主要部分作为重点,进行仔细观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大家先各自具体地说一说。听后的整体感觉是:缺少有感情的描述,所描述的景物不能统一为中心服务,甚至中心不明,在过渡上脱节,文章七零八落。

这时我让学生回顾五年级下学期学的一篇看图学文《小站》,提出问题,讨论后完成板书如下:

观察对象:

主要特点:(1)小;(2)经过精心设计;(3)一片春意。

主要景物:小屋,小黑板,月台,喷水池(含假山、喷泉、小宝塔)、杏树。

观察点:火车上,月台。

全文观察:写作的顺序:整体→部分→整体

全文目的:体现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然后要求学生照左边纲要拟出自己要写的作文提纲,并考虑如下问题:(1)看《小站》附图,想想作者是不是有没写到的景物?为什么?(2)作者是怎样把写到的景物组合在一起的?怎么过渡的?(3)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经过一番引导,学生在作文上完全避免了叙述时的毛病,因而多姿多彩。单就写校园的同学来看,就有赞美学校景色优美的,有歌颂它的贡献的,有通过描写校园,写他们长在红旗下幸福的生活的……“旧版”盛出了无数醇香无比的琼浆玉液。

这也进一步揭示了课文与作文的密切关系——课文不亚于学生的哑巴老师,博大而深沉!教材里所选编的课文,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体裁上或其他方面,都是非常丰富的:写人,记事,状物的记叙文,阐述科学知识道理的说明文,想象瑰丽的童话……五花八门而又精美绝伦,学生不管进行哪一方面的创作,都可以从这里汲取经验、营养。因此,“旧瓶装新酒临摹作文法”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完全可利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中。

第三阶段:集腋成裘,艺海拾贝法。

荀子《劝学》中讲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苏东坡《稼说》中也说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都说明了学习必须多方面的积累,只有“博观”、“厚积”,才能在此基础上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运用。

所以,我于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有计划地针对各种文章进行“找写法、学写法”的教学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积攒各种各样的写作方法,培养他们在学习,阅读一篇文章时,不单单只理解它写什么,还要弄清是怎么写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语第八册的看图学文《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如下的写作特点:总→分→总的叙述顺序;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比喻手法的多次重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桂林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特点。之后我做了对学生模仿写片断训练,帮助巩固记忆。

第二阶段“旧瓶装新酒临摹作文法”的运用,必然会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与作文这种鱼水般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每次作文前,他们都将习惯性地主动地去寻找对该作文有所帮助的,写作上能求得对应的课文。在写作上,这当然是一个飞跃。但是,教材编入的课文,毕竟很少有变动,七、八年了,也许还是那几篇,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局限性。而生活是活的,时代是活的,作文当然也就必须是活的,只有追随时代的步伐才能描绘出日新月异的生活。

“集腋成裘,艺海拾贝”就是指导学生于辛勤采集,广泛积累,他山之石为我用的同时,还必须看得广些,走的地方尽量多些。教材里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名作,具有很大的典型性,生命力是不朽的,当然先得引导学生读懂钻透,融会贯通。而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都更贴近生活,时代的步伐,也不要放弃。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也能自觉地采集各种各样的好的写作方法。例如,电影中常用的“蒙太奇”,近距离的特写镜头,我们就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去体会在作文中有同样效果的插叙、倒叙,细节描写等写作方法。从而使他们能够愉快和迅速地掌握它们。

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只有先设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练就一双会时刻观察生活的锐利的眼睛,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储存下诸如:托物言志,动静相配,由总到分等大量的写作方法,学生才可能最终完全独立而不用模仿,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事物,具体生活,自我筛选出切实的写作方法,对事物进行描写,对生活进行讴歌,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达到“自我观察,自我作文,直抒胸臆”的“不用教”的最高境界。

福建省武夷山市吴屯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写作方法事物课文
把握课文特点,习得写作方法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好的事物
背课文的小偷
研究性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
过程性写作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另一种事物(组诗)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背课文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