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依据20余年从事乡(镇)经管工作的实践经验,论述了新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重要力量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1-1
梅河口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县,通过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共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4万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2万多个。仅合作社带动农户4100万余户。梅河口市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有700多家。其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00多个,辐射农户10余万户,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
国家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调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1.1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蓬勃发展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植根乡土,牵手农户,合作发展,开拓市场,迎合了广大农民的需求,帮助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农户所青睐。
1.2培育了致富“领头羊”
在农村,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创立者都是善经营、敢开拓、有威信的经营能人,由这些人组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就是一所培养选拔农村技术人才的学校。以梅河口市农技协为例,会长王文学通过举办2000多期科技讲座,请专家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使会员科技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乡土人才。在这些人才中,有很多人成为带动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的“领头羊”。
2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是以扶持带动成员增产增收为目标,实行农户自愿加入,协同发展,共担风险的合作经济组织。
2.1经营机制灵活多样
笔者调查了解到,农村中的协会、合作社的“统帅”都是有文化、技能高、头脑活的各类能人领办与创办,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例如,梅河口市绿丰特产协会会长张靖环原是下乡知青,返城当工人后,由于工厂不景气,使他想起“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人教导,于是横下一条心,回到自己当年知青下乡的进化镇马家村。他首先选择在自家400平方米的庭院搞立体种植和养殖,发展庭院经济。现有会员200多人,分布在东北三省。会员有农民、工人、机关干部等。
2.2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
一是能人带动型。如梅河口市黑山头镇福海绿优米生产合作社,他们原有500亩水稻生产基地,由于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经营,水稻生产基地一下子猛增到2400亩,他们生产的水稻绿优米成为吉粮集团曙光谷物有限公司的订单产品。二是村干部领办、创办型。如梅河口市农技协会在市委组织部的协调下,成立了216个“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村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为分会长,村长为分会副会长,村会计为分会秘书长。这种模式使村党支部、村委会兼具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
3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1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从事同一种植、养殖产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人员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精诚团结,携手合作,齐心协力,把原来一家一户的经济收入纳入了群体互惠互利的创新、创业轨道上,形成了联产承包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他们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模式。梅河口市曙光镇西太平村富硒水稻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了国家投入的价值358万元的水稻全程机械化设备,发展无公害水稻1100亩,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增收1500元。
3.2带动和服务功能日渐凸显
农村中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从单纯发展种植、养殖,发展到现在兴办各类技术服务实体,经营项目与日俱增,辐射面越来越宽广,促进了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增强了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以梅河口市为例,该市农技协注册成立了“吉林省农技协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无偿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然后向农民推荐。农民到企业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协会就协调企业和村级分会无偿送货到农民家门口。使农民平均每亩地降低成本20元左右,同时提供无偿技术服务。
3.3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调整与升级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从事同样种植、养殖产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抱团”发展优质高效产业,获得了丰厚的效益,对当地及周边村镇的农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梅河口市近百个农机生产专业合作社,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悄然改变着农业生产格局和农业产业结构。
4对进一步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4.1建基地,搞示范,推动经济发展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建立新品种、新技术及良种、良肥、良法示范基地,可以有市级基地,有乡村示范基地。这些基地起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4.2扶上马,送一程,助力可持续发展
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与灵活的风险调节机制,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内部活力,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肖玉芹,梅河口市福民街道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