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摘 要:据统计,中国手机用户接近10亿。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代表,手机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问题。手机对儿童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关键词:手机;学前儿童;危害
1.手机的使用严重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
学龄前是儿童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其脑部重量将接近成人的75%。此阶段儿童的颅骨小且薄,防辐射能力较弱,其吸收的手机辐射是成人的两倍。[1]儿童的颈部生理弯曲的还不牢固,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造成锥孔、椎间孔变窄进而压迫神经,出现肢体麻木、无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家长将手机送过儿童当玩具,导致其沉迷于手机游戏,有效睡眠得不到保证,作息时间不规律。这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不良的影响。
2.手机的使用危害着儿童的运动系统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8块腕骨尚处于未完全融合的软骨阶段,使用手机打游戏易造成手腕的损伤乃至畸形。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迅速发展,智能机的“一指操作化”易造成小朋友手部小肌肉群的发展滞后与损伤。儿童每日需要2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以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帮助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素的合成吸收。使用手机会大量减少儿童户外活动时间,造成儿童骨骼肌肉的发育迟缓、免疫力低下,增加罹患佝偻病、手足抽搐症的概率。
3.手机对儿童的感觉器官危害巨大
手机屏幕亮度高、强度大,长时间注视屏幕易形成近视、弱视、散光和斜视等问题。同时,手机微波对眼部晶状体影响最大,夜间使用手机甚至会造成白内障。手机噪音损害儿童听觉,当声音超过60分贝时,学前儿童就会感到不舒服,当声音超过85分贝时,学前儿童就会耳鸣、耳痛、听力下降、骨膜穿孔,部分手机游戏噪声超过125分贝,甚至会造成儿童耳聋。[2]
4.手机危害儿童的心理和社会发展
影响儿童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能力。言语是思维的外衣,言语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儿童了解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儿童与他人交往时,逐渐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来进行沟通交流。儿童长时间使用手机,缺乏言语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其言语能力的培养。“能听、会说、善观察”的儿童往往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但长期使用手机将导致儿童听说能力的下降,也剥夺了儿童发展沟通能力的重要机会。
5.手机使用会推迟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时间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在儿童思维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后,其思维表现为逐渐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认识事物,认识到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并且开始理解别人的观点。这一过程被称为“去自我中心化”。[3]去自我中心化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为儿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有研究显示,拥有手机的学前儿童,其去我中心化的平均时间比其他小朋友更晚,社会适应能力更差这可能是手机操作的单向控制性导致的。
6.使用手机不利于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随着儿童社会性发展,其自我控制能力逐步提高,其中以延迟满足能力最为突出。学前儿童可以为获得更大的奖励而放弃即时的满足,具有良好延迟满足能力的儿童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4]近年来,手机不单单是通讯的工具,更兼有网络、游戏、娱乐等功能,对儿童来讲是极大的诱惑。使用手机会严重阻碍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
7.手机的使用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建立
同伴对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同伴关系中儿童学着理解、遵守社会规则,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锻炼社交技能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长期使用手机的儿童,缺少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戏的机会,表现为建立和维持关系的能力较为欠缺。
8.手机影响独立思考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好奇心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它驱使人们去试验、思考。随着手机功能的丰富,手机网络的便捷,儿童主动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机会减少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
除此之外,儿童使用手机还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发展、儿童价值观的建立。有研究显示儿童使用手机会导致攀比心理的出现。综上所述,手机不利于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发展。学校、老师、家长均应予以关注,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周一海.别让孩子变为“手机儿童”[J].家庭科学,2012(10).
[2]杨 弢.手机媒体与成年人全面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3]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雷伟贺.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