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口语技能所举案例的几点思考

2014-08-26 17:57吕艳波
教育界·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培养

吕艳波

【摘 要】教学口语应以实用性为原则,案例内容应以幼教专业的内容为主体,且分类不能过于细致,让人产生混淆。而应通俗易懂,易于模仿,便于掌握,让学生学有实效。

【关键词】教学口语 案例内容 分类标准 培养 实用技能

教学口语技能是《教师口语教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口语教程》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而教学口语是该课程的重要部分。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针对幼儿教育专业培养所用书目。在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教学实验。现在把我遇到的问题及我的教学改革实验题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案例应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我认为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值得商榷。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幼师专业的学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因此,所举案例,应深入浅出,易于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接受。而本书中所举案例内容有的专业性过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接受。例如,在讲“讲授语”类型之分析型时,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在物理课上,老师讲解速度与速率有什么区别。老师说:“速率没有方向只有大小,它是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S和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速度有大小也有方向,它是运动物体经过的位移△r和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通俗地打个比方,一个人绕着操场跑了一圈400m,用了100s,速率=400/100=4m/s,速度=0/100=0,因为一圈表示这个人从起点出发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所以位移是0,故速度是0;但路程是400m,所以速率是4m/s.”这样的讲解,能让绝大部分学生理解,这就起到了分析语的作用。

对于此案例,我做过调查,不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听懂了,而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听懂。原因是多数学生对所讲物理知识已经记不清晰了,所以难以理解这样的分析。本人认为应举更简单、更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我曾为学生举过这样的例子。

老师给学生讲一道数学题。小明一小时能做20个纸盒,小亮一小时比小明多做5个,而小军比小亮少做8个,三名学生一小时共做多少纸盒?

根据已知条件,小亮每小时做20+5=25;

小军每小时做了25-8=17

三人共做了20+25+17+=52.

以上分析学生都听得清楚明白,也懂得了什么是分析型讲授语。虽然举例内容十分浅显,但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析型讲授语,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一方法手段,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所讲授的知识内容。

二、案例应突出职业特点, 易于模仿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或小学教师,所举案例应更加贴近专业对象。例如本书第四章是《幼儿教师教学口语》,第五章是《幼儿教师职业口语》,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那么,在其他章节中同样应该体现这一专业特征。然而,在本书第三章《教学口语基本技能》中,共举案例43个,其中只有14个案例内容是关于小学及幼儿园的,这其中大半以上还都是小学高年级的内容。学生写的导入语如下:

小朋友们,你们独自一人为爷爷奶奶送过东西吗?你们在路上遇到过危险吗?有个叫小红帽的小女孩,在为外婆送东西的时候,却遇到了非常惊险的事。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小红帽的故事”。

这则导入语很简单,通俗易懂,贴近幼教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而我们的教学中却缺少这样的内容。所以,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我调整了思路,放弃了那些艰深难懂的案例,多举关于学前教育内容的案例,并要求学生也多做这方面的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习效果也有了很大提高。

三、类型划分应简练概括

本教材对教学口语的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应变语、总结语的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有的分类我认为过于详细,反而流于琐碎,让学生难以区分和把握。例如教材把提问语分为七种类型,分别是独立型、铺垫型、解释型、总分型、连锁型、并列型及推进型。这其中连锁型和推进型虽有区别,但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一组提问语,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不同的是推进型提问语之间有递进性,各个问题之间互为基础与延伸,顺序不能颠倒。例如教材中所举的案例,

在讲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论证层次时,设置问题:“文章从什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后面写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全文的论证层次是怎样的?”提出的问题的难度逐渐加深,需要提前设计好。

连锁语是一个问题提出后,可以牵引出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虽然递进的意思不明显,但问题的前后顺序也不能随意转换的。例如教材中所举的案例:

讲授“吾得兄事之”这个句子‘兄字的用法时,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如下: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吾”。

谓语动词是什么?——“事”。

“得”做什么成分?——“状语”。

“兄”做什么成分?——“状语”。

“兄”的用法就是——名词作状语。

这种追问,既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兄”这个名词在这里作了状语。

针对教材存在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我做了一些调整。而要想让学生比较好地掌握教学口语技能,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深入课堂,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让学生亲身体会课堂教学的过程,才能更直观、更清晰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潘玉明,张亮主编.教师口语教程[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