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的教育最重要

2014-08-26 23:08付胜芳
江西教育B 2014年3期
关键词:方仲永仲永常人

付胜芳

师:请同学们依据对课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填空:方仲永是个____________的人。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填空的依据。

生:方仲永是个令人称奇的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方仲永是个先知先觉的人:“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生:方仲永是个天赋极高的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综合大家的分析,五岁的仲永从来没有上过学,却能够写出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个神童。此时我们再次朗读这部分内容应用什么语调读?

生:用惊奇的语调读。(生读)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简要说说方仲永未来的命运。课文是否对此原因作了暗示,请用圈点画线的方式找出来,并结合注释说说原因。

生:成年后的方仲永成了智力和才学都一般的常人。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写诗有利可图,于是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写诗挣钱,不让他学习。

师:请同学们再看看“不使学”的方仲永是如何逐渐变为常人的。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不能称前时之闻”和“泯然众人矣”分别是什么意思。变为常人的方仲永多大了?从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此时仲永写的诗已不能与原先传说的那样相称,他的才气完全如同常人了。

生:从“十二三矣”和“又七年”两个数据,可以推算出,变成常人的方仲永是二十岁左右。具体表现“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生:一个五岁的“神童”,因为“不使学”,只过了十四五年,就“泯然众人矣”。可见,一个人不管你天赋多高,如果你后天不努力学习的话,也会一事无成。这说明后天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师:我们知道,作者王安石小时候也是个天赋很高的人,加上家庭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最终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此时,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面对方仲永的可悲命运,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请朗读第二段。

生:作者的感慨是“伤”,即作者为方仲永由于后天没有得到学习机会,变为常人的悲剧命运而悲伤、惋惜。(生用惋惜的情感读此段)。

师:作者在第三段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哪句呢?

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师:课文最后一句话改成陈述句好吗?为什么?

生:不好。改后语气平淡,就不能充分表达作者要求众人接受后天教育的强烈期盼之情。(生读)

师:本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生:一个人无论你有多高的天赋,都要接受后天的教育。

师:后天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请同学们从反面举出一些事例,即中外名人中有没有天赋不高的人,由于后天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个有才学、有成就的人呢?

生:有。爱因斯坦小时候被人们讥笑为笨蛋,后来由于自己刻苦学习,创立了相对论,成了继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生:华罗庚连初中都考不上,后来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

师:正反事例充分说明了,世上并没有什么天才,如果有的话,那也是经过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这让我们想起了爱迪生讲的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大家想象一下,假如方父尽可能地为方仲永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生:方仲永有极高的天赋,又有扎实的基本功,好好培养的话,极有可能成为著名的诗人或文学家。

师:对仲永“不使学”的是其父。那么大家来点评一下,方仲永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方父之人?

生:方仲永的父亲是个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人。

生:方父只看到眼前的钱财,没有替仲永的前途考虑,是个鼠目寸光的人。

生: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方父之人,如有些家长为了眼前的利益,不让子女学习,而叫子女务农、打工等,从而断送了子女的前程。

师:这样看来,作者不只是对方仲永可悲的命运而“伤”,也是对造成方仲永命运的方父的行为而“伤”。这其实也含蓄地批评了那些只为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女前途的家长们。从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从内心向世人发出的呐喊:“救救孩子吧!”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执教者确定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加强课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的教育。对这一维度的教育不能“填鸭式”硬塞给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自然地吸纳。为了便于学生对《伤仲永》主题思想的理解,执教者设置了两道探究题:一是与爱因斯坦和华罗庚成才原因的纵向比较,二是与今人某些家长不重视孩子后天培养所造成恶果的横向思考,让学生在比较探究中,自然明白了后天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道理,并自觉接受了只有通过刻苦学习,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国家命运的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观的教育。这样,经典文本中蕴含的古人先进的思想营养和人文精神就会较充分地得到挖掘与吸收。(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方仲永仲永常人
想清楚再动笔
不幸的方仲永
THE BEAST IS RED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理解与语文教学
方仲永的落差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