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如辉
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本人在教学中尝试着将“分层合作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了解差异,科学分层,建立合作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主要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内容,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分组,要做到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明白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教师掌握各类学生层次后,应将学生按A类(优等生)、B类(中等生)、C类学生(学困生)各两人,构建成6人合作学习小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并在排座位时,将B类学生坐中间,A类、C类学生做两边,这样可以给教师分层教学带来便利,便于组织优良生辅导学困生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及优良学生的表现。通过合作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中,共同奋发进取。
二、分层备课,教学目标层次化
在给学生分层、分组后,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在反复钻研教材结构、知识层次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合理地制订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使其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学困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学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学困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允许中等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允许优等生超进度学习。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分层目标如下:
对学困生,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对中等生,在后进生目标的基础上,能使教材中的“静态”知识变为“动态”知识,让“死”公式“活”起来,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对优等生,在前两级的目标基础上,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本节知识来分析解决数列求和问题。
实施这一环节应注意目标的制订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增强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使他们变“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求”,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
三、练习层次化,巩固知识
为了满足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达到“学困生转化,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拔尖”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对后进生,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既能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乐;也可使其通过训练,更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并鼓励其尝试做中档题甚至做高档题。对中等生,要在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并鼓励其尝试做高档题;对优等生要广泛调动其积极性,让其能钻、能拼,布置作业和练习当然要拔高标准,使其尽可能“吃得饱”。
四、问题设置层次化,发挥合作作用,培优扶差,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
课堂上问题讨论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应注重课堂问题设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所以在进行分层合作教学的课堂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最主要的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明确问题的对象和目的指向,设法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及该生所在的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评价,起到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将每一节内容按深度和广度分解成若干个由低到高,且梯度较小的三种层次的问题。对于基础问题,机会给学困生回答;稍有加深的问题,给中等生的回答;对于深化的问题和研究性的问题多让优等生思考回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学习,避免太多的集体提问。
教师应努力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让优等生之间相互交流,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对中等生、学困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进行检查,其办法是由中等生检查、辅导学困生,不会的要详细讲解,突出知识点理解和运用,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和促进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合作学习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在合作小组内的研讨,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所以很容易产生智慧的火花,进行优势互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 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