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中学生毕业后升学意向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4-08-26 13:18赵蕴楠
教育界·上旬 2014年8期

【摘 要】本研究以问卷形式对达州市聋人中学生毕业后的升学意向进行调查研究,希望以此来了解聋人中学生的中等教育现状,为我国聋人中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对策,并为我国聋人教育的完善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聋人中学生 中等教育 升学意向

一、 研究背景

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我国于近几年分别颁布出台了许多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文件。200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有条件的市和特殊教育学校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2009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

我国2014年1月20日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在该《计划》的主要措施中第二条中,明确规定“积极发展非义务阶段的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招收残疾学生。鼓励特殊学校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部。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另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聋童入学率和文化教育程度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聋哑人的违法犯罪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聋人的未成年犯罪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6-17岁成为暴力犯罪的高峰值。[1]16-17岁是青少年接受高中教育或其他类型中等教育的阶段,是作为即将进入成人生活的准备阶段与基础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研究该阶段的教育,即中等教育。

另外,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曾提交《逐步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提案,该提案仍在进一步论证之中。聋人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同样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本文以聋人的中等教育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为我国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提案提供一些依据并为积极发展非义务阶段的特殊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本文以达州市聋人中学生的毕业后的发展意向为切入点,通过研究聋生毕业后的升学就业意向,以及意向选择的原因,来从侧面反映目前聋人中等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二、 概念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 教育基本制度)第十七条,从纵向按教育程度可将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的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包括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主要住初中学校。高级中等教育包括中等专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等技工教育等和高中。中等专业教育分为中等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学制为二至三年、三至四年不等。中专、职中和技校都属于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范畴。只是管理部门不同,中专、职中统一属于教育部主管,而技校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

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即特殊学校毕业后聋生们的就业或升学的意向。

三、 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谈话法、文献法。问卷是自编问卷,以不记名的形式调查。主要考察聋生毕业后的打算;不读高中的理由;未来的理想职业;兴趣爱好等。访谈法主要围绕中等教育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另外,会使用文献法,通过查阅期刊、浏览网上资源来获得与聋人中等教育相关的材料。

本调查发出问卷25份,收回有效问卷24份。

四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为达州市聋哑学校七年级与八年级的学生,共24名,平均年龄17岁。其中七年级学生13名,年龄在14-20岁,平均年龄为16岁;八年级学生为11名,年龄15-20,平均年龄为18岁。

五、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归纳以下的结果。

1. 对于毕业之后的打算,29%的学生想进入高中继续学习,17%的学生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54%的学生想找工作。

2. 是否知晓有哪些高中可供聋人学生就读。79%的学生不知道,21%只是知道要去成都就读,不知道具体有何学校可供就读。

3.关于不读高中的原因中有诸多原因供选择,是以多选的形式出现。4%的学生会选择“对读书没兴趣”这个原因;22%的学生会选择“想早些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17%的学生会选择“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就读的学校”;39%的学生会选择“想早点自立”;52%的学生选择了“觉得自己年龄有些大”。

4.对于将来的理想职业,62.5%学生回答的是“不知道”;8.3%的学生想当画家;8.3%想当理发师;8.3%的学生想从事与舞蹈有关的职业;4%的学生想当司机;4%的学生想当手语老师;4%的想当网吧老板。

(二)结果分析及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达州市尚无可供聋生在义务阶段教育后,继续就读的学校,无论是高中还是职业学校。另外,聋人对高级中等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有一定的诉求,因为46%的学生毕业后仍想继续接受教育。

第二,根据教育部政法司司长的发言,我国高中普及率已接近90%。但是在被试聋人群体中,只有29%的学生想毕业后进入高中就读。但是遗憾的是,学生并不知道有何学校可供就读,即使知道在成都有可继续学习的学校,但是也不知道学校的具体情况。endprint

除了客观情况以外,还有什么成为聋人不选择就读高中的考虑因素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不读高中的原因中,有52%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年龄过大。根据调查,被试聋生在毕业时的年龄将近18岁,而普通学生18岁时已高中毕业。所以,聋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时的年龄可能偏大。与普通学生相比,聋生在毕业时年龄普遍偏大。这个因素成为是许多聋人在未来继续学习或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第二,在不读高中的原因中,有近39%的学生会希望能早点自立,有22%的学生想早些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那么不读高中,而早点选择自立和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是否是明智之举呢?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就业人口2500万,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仅1200万,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就业自然更加严峻。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道,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普通大学生尚且有如此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更何况对于只有初中程度的聋生。

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将反映出的问题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平均的毕业年龄为18岁,可以看出在聋人接受教育时个别化的干预程度不够。普通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年龄为15-17周岁。造成聋生毕业年龄为18岁的直接原因有两点,入学年龄偏大或是接受义务教务的过程中存在留级的现象。若是入学年龄就偏大,则反映出早期干预时个别化干预的程度不够,未能使其达到与同龄儿童相近的功能水平;若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留级的现象,则说明在其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缺少个别化的辅助。

(二)反映出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缺少相应的毕业指导。在即将毕业的阶段中,学生的平均年龄大约18岁,但是对于未来的理想职业仍然有62.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学生缺少相关的与社会接触的经历。然而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有许多聋生在踏入社会时有被骗经历,甚至有失踪的个案。这都说明缺少相关的聋人实习就业的保护保障机制。对于想升入高级中等教育(高中或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没有一人能有具体明确的学校作为目标。这反映出学校缺少相关的升学指导。

六、 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聋人的个别化干预体系,逐步建立从早期干预到义务教育阶段的个别辅助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的职业生活的个别化指导。近年来我国学者一直在倡导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可是融合全纳的基础是聋生有能力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交流,这样的融合交流是需要大量的个别化干预个别化训练为基础的,所以完善从早期到职业生活的个别化干预是促进聋人更好融合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打破教育封闭体系,增加校际间的合作,增加与残疾人就业机构、用工单位合作,加强聋人职业指导教育。

在特殊学校的7-9年级阶段,可增加与其他学校或是企业的合作,尤其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高中、职业学校)合作,为聋生的毕业打一定的基础。增加学校对于聋生下阶段选择的指导,包括就业指导、升学指导等。残疾人就业机构要与各类用工单位紧密合作,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增强聋人与社会、聋人与市场的沟通,为聋人职业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让聋人能顺利地走向就业提供服务。可以引导他们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观念;开展职业见习试点工作,为想毕业后进行就业的学生提供一点的工作机会。

(三)聋人要想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更优秀的综合素质,这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聋生课程设置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内容和项目,使培养出来的聋生能够人尽其才。开展教育改革,把“育残成才”作为办学首要目标[3]。

(四)与地方院校合作,促进聋健两个世界相互沟通。

地方院校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其中手语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也将充当聋健两世界沟通的使者。为了更好地让聋人学生融合健听人的社会生活,可让聋校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不但促进聋人的融入社会的能力,也提高了聋人的自信心,并且使更多人走进聋人群体,提高聋人的社会接纳程度。

社会文化的多元使聋健两个世界同样缤纷多彩,聋健两个世界不应该是相互隔膜的。对于聋人群体而言,最能让他们感受幸福的并不是得到社会的帮助,而是这个社会对于他们自身状态的接纳,对于他们存在价值的认可。“除了听,聋人能做任何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能扬长避短,聋人一定能做出成绩来。实际上,从“缺陷补偿”和“用进废退”的道理来看,聋人在某些职业领域甚至可以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因此,聋教育也要高度重视聋人群体与健听人群体在心理特征、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之间的异同,且在不同的社会交际场合遵守不同的交际规则,帮助聋健相互沟通,共同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永灿.未成年聋人犯罪情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8(4): 18.

[2]李洪.发展聋人职业技术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0):130.

【作者简介】

赵蕴楠(1983-),女,汉族,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与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endprint

除了客观情况以外,还有什么成为聋人不选择就读高中的考虑因素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不读高中的原因中,有52%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年龄过大。根据调查,被试聋生在毕业时的年龄将近18岁,而普通学生18岁时已高中毕业。所以,聋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时的年龄可能偏大。与普通学生相比,聋生在毕业时年龄普遍偏大。这个因素成为是许多聋人在未来继续学习或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第二,在不读高中的原因中,有近39%的学生会希望能早点自立,有22%的学生想早些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那么不读高中,而早点选择自立和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是否是明智之举呢?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就业人口2500万,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仅1200万,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就业自然更加严峻。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道,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普通大学生尚且有如此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更何况对于只有初中程度的聋生。

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将反映出的问题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平均的毕业年龄为18岁,可以看出在聋人接受教育时个别化的干预程度不够。普通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年龄为15-17周岁。造成聋生毕业年龄为18岁的直接原因有两点,入学年龄偏大或是接受义务教务的过程中存在留级的现象。若是入学年龄就偏大,则反映出早期干预时个别化干预的程度不够,未能使其达到与同龄儿童相近的功能水平;若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留级的现象,则说明在其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缺少个别化的辅助。

(二)反映出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缺少相应的毕业指导。在即将毕业的阶段中,学生的平均年龄大约18岁,但是对于未来的理想职业仍然有62.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学生缺少相关的与社会接触的经历。然而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有许多聋生在踏入社会时有被骗经历,甚至有失踪的个案。这都说明缺少相关的聋人实习就业的保护保障机制。对于想升入高级中等教育(高中或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没有一人能有具体明确的学校作为目标。这反映出学校缺少相关的升学指导。

六、 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聋人的个别化干预体系,逐步建立从早期干预到义务教育阶段的个别辅助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的职业生活的个别化指导。近年来我国学者一直在倡导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可是融合全纳的基础是聋生有能力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交流,这样的融合交流是需要大量的个别化干预个别化训练为基础的,所以完善从早期到职业生活的个别化干预是促进聋人更好融合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打破教育封闭体系,增加校际间的合作,增加与残疾人就业机构、用工单位合作,加强聋人职业指导教育。

在特殊学校的7-9年级阶段,可增加与其他学校或是企业的合作,尤其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高中、职业学校)合作,为聋生的毕业打一定的基础。增加学校对于聋生下阶段选择的指导,包括就业指导、升学指导等。残疾人就业机构要与各类用工单位紧密合作,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增强聋人与社会、聋人与市场的沟通,为聋人职业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让聋人能顺利地走向就业提供服务。可以引导他们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观念;开展职业见习试点工作,为想毕业后进行就业的学生提供一点的工作机会。

(三)聋人要想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更优秀的综合素质,这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聋生课程设置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内容和项目,使培养出来的聋生能够人尽其才。开展教育改革,把“育残成才”作为办学首要目标[3]。

(四)与地方院校合作,促进聋健两个世界相互沟通。

地方院校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其中手语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也将充当聋健两世界沟通的使者。为了更好地让聋人学生融合健听人的社会生活,可让聋校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不但促进聋人的融入社会的能力,也提高了聋人的自信心,并且使更多人走进聋人群体,提高聋人的社会接纳程度。

社会文化的多元使聋健两个世界同样缤纷多彩,聋健两个世界不应该是相互隔膜的。对于聋人群体而言,最能让他们感受幸福的并不是得到社会的帮助,而是这个社会对于他们自身状态的接纳,对于他们存在价值的认可。“除了听,聋人能做任何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能扬长避短,聋人一定能做出成绩来。实际上,从“缺陷补偿”和“用进废退”的道理来看,聋人在某些职业领域甚至可以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因此,聋教育也要高度重视聋人群体与健听人群体在心理特征、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之间的异同,且在不同的社会交际场合遵守不同的交际规则,帮助聋健相互沟通,共同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永灿.未成年聋人犯罪情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8(4): 18.

[2]李洪.发展聋人职业技术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0):130.

【作者简介】

赵蕴楠(1983-),女,汉族,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与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endprint

除了客观情况以外,还有什么成为聋人不选择就读高中的考虑因素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不读高中的原因中,有52%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年龄过大。根据调查,被试聋生在毕业时的年龄将近18岁,而普通学生18岁时已高中毕业。所以,聋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时的年龄可能偏大。与普通学生相比,聋生在毕业时年龄普遍偏大。这个因素成为是许多聋人在未来继续学习或工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第二,在不读高中的原因中,有近39%的学生会希望能早点自立,有22%的学生想早些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那么不读高中,而早点选择自立和赚钱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是否是明智之举呢?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就业人口2500万,可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仅1200万,就业形势严峻,残疾人就业自然更加严峻。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道,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普通大学生尚且有如此多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更何况对于只有初中程度的聋生。

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将反映出的问题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平均的毕业年龄为18岁,可以看出在聋人接受教育时个别化的干预程度不够。普通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年龄为15-17周岁。造成聋生毕业年龄为18岁的直接原因有两点,入学年龄偏大或是接受义务教务的过程中存在留级的现象。若是入学年龄就偏大,则反映出早期干预时个别化干预的程度不够,未能使其达到与同龄儿童相近的功能水平;若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留级的现象,则说明在其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缺少个别化的辅助。

(二)反映出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缺少相应的毕业指导。在即将毕业的阶段中,学生的平均年龄大约18岁,但是对于未来的理想职业仍然有62.5%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学生缺少相关的与社会接触的经历。然而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有许多聋生在踏入社会时有被骗经历,甚至有失踪的个案。这都说明缺少相关的聋人实习就业的保护保障机制。对于想升入高级中等教育(高中或各类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没有一人能有具体明确的学校作为目标。这反映出学校缺少相关的升学指导。

六、 建议与对策

(一)完善聋人的个别化干预体系,逐步建立从早期干预到义务教育阶段的个别辅助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的职业生活的个别化指导。近年来我国学者一直在倡导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可是融合全纳的基础是聋生有能力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交流,这样的融合交流是需要大量的个别化干预个别化训练为基础的,所以完善从早期到职业生活的个别化干预是促进聋人更好融合社会的重要环节。

(二)打破教育封闭体系,增加校际间的合作,增加与残疾人就业机构、用工单位合作,加强聋人职业指导教育。

在特殊学校的7-9年级阶段,可增加与其他学校或是企业的合作,尤其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高中、职业学校)合作,为聋生的毕业打一定的基础。增加学校对于聋生下阶段选择的指导,包括就业指导、升学指导等。残疾人就业机构要与各类用工单位紧密合作,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增强聋人与社会、聋人与市场的沟通,为聋人职业的选择提供有效的咨询指导,让聋人能顺利地走向就业提供服务。可以引导他们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观念;开展职业见习试点工作,为想毕业后进行就业的学生提供一点的工作机会。

(三)聋人要想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就必须具有更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更优秀的综合素质,这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聋生课程设置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设置,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内容和项目,使培养出来的聋生能够人尽其才。开展教育改革,把“育残成才”作为办学首要目标[3]。

(四)与地方院校合作,促进聋健两个世界相互沟通。

地方院校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其中手语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也将充当聋健两世界沟通的使者。为了更好地让聋人学生融合健听人的社会生活,可让聋校与地方高校加强合作,不但促进聋人的融入社会的能力,也提高了聋人的自信心,并且使更多人走进聋人群体,提高聋人的社会接纳程度。

社会文化的多元使聋健两个世界同样缤纷多彩,聋健两个世界不应该是相互隔膜的。对于聋人群体而言,最能让他们感受幸福的并不是得到社会的帮助,而是这个社会对于他们自身状态的接纳,对于他们存在价值的认可。“除了听,聋人能做任何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能扬长避短,聋人一定能做出成绩来。实际上,从“缺陷补偿”和“用进废退”的道理来看,聋人在某些职业领域甚至可以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因此,聋教育也要高度重视聋人群体与健听人群体在心理特征、交往方式、行为方式之间的异同,且在不同的社会交际场合遵守不同的交际规则,帮助聋健相互沟通,共同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谢永灿.未成年聋人犯罪情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8(4): 18.

[2]李洪.发展聋人职业技术教育[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0):130.

【作者简介】

赵蕴楠(1983-),女,汉族,辽宁辽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与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