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2014年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

2014-08-26 16:15周学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5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综合防治纹枯病

周学峰

摘 要:小麦纹枯病具有常发性、普遍性、隐蔽性等特点,随着小麦产量提高,有逐年加重趋势。通过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及防治必要性分析,为指导农户及时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纹枯病;发生原因;综合防治;来安县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95-02

来安县以稻麦轮作为主,常年种植2.53万hm2小麦。小麦纹枯病不仅造成明显枯白穗减产损失,而且具有隐性危害,抗逆性差。如2013年3月25日小麦发生纹枯病田块,遭遇晚霜冻后叠加危害造成损失惨重,个别田块甚至绝收。未发生纹枯病田块灾情轻微。小麦纹枯病还具有常发性、普遍性,隐蔽性特点。随着小麦产量提高,有逐年加重趋势,损失加大,必须重视预防。

1 2014年发生危害特点

1.1 症状与传播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或菌丝在土壤内、病残体中越冬、越夏。发病过程可分5个阶段:即冬前发病期、越冬期、横向扩展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小麦播种以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芽鞘变褐,最后腐烂枯死。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花秆症状,烂茎。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大分蘖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主茎抽穗后成为枯白穗;没枯死的因养分、水分运输受阻影响麦株正常发育,导致结实少、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严重田块造成早衰减产。

1.2 发病面积大,病情指数较高 5月13日全县普查,病田率68.5%,严重田块平均病株率41.4%,侵茎率33.1%,病情指数35.2,平均枯白穗率0.02%,最高10.5%。

2 发生原因分析

2.1 常年发病田块多,菌源充足 连续多年稻麦轮作,造成纹枯病病菌积累,尤其是上年发病重田块,病情重。菌核并随着流水灌溉传染增加发病几率。

2.2 气候因素适宜发生 2010—2013年,全县春季降水较少。2014年春季雨水偏多,麦田湿度普遍偏大,早春因气温较低,小麦纹枯病发病缓慢。偏湿的麦田环境和中后期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纹枯病发生蔓延。3月8日调查,小麦拔节初期,纹枯病发病田块平均病株率为7.4%,少数水田麦病株率最高71.3%,侵茎率0.7%,病情指数3.2。4月7日调查,小麦孕穗末期,纹枯病平均病株率9.2%,侵茎率1.1%,病情指数4.6。4月11~12日和15~16日全县普降中雨,17~20日连阴天,雾气重,湿度大,21日后晴天间阵雨天气,气温逐渐上升,每日一般气温15~24℃。5月3日调查,小麦灌浆初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升级,严重田块病株率32.4%,侵茎率29.5%,病情指数31.6,开始出现枯白穗。

2.3 主栽品种感病 全县种植小麦品种多为扬麦系列,兼有少量的宁麦、郑麦等品种,大多对纹枯病抗性差。

2.4 栽培措施有利于发病 密植、多施氮肥、杂草多、田间湿度大的麦田发病重。有的农户受2012年秋种干旱影响,害怕小麦出苗率低。还有的种粮大户播期推迟导致生育期缩短,为获得高产,加大播种量,用种量20kg/667m2。但2013年秋种墒情好,出苗率高,导致基本苗过多,麦苗旺长,小麦后期发生根系早衰。2014年春季小麦返青肥追施比例大。有的种粮大户为节省劳力,追施20kg/667m2尿素,造成植株过密,植株长势嫩绿,茎秆纤弱,田间郁闭不通风,造成麦苗素质差。“三沟”不标准,田间墒沟一般都有,但腰沟开得少,田边沟较浅,有的甚至不通,导致涝不能排,渍害严重。

2.5 防范意识不强 小麦纹枯病因每年都发生,主要在小麦下部,容易被忽视。加之近5a来安县春季后期受降水偏少,小麦纹枯病损失不大,给农户造成可防可不防印象,思想不够重视。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科学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有机无机相结合。(2)调整基、追比例,减少前期氮肥用量;氮肥基追比例以6∶4或5∶5为宜。应适当稳施磷肥、增施钾肥。产量水平400kg/667m2以上:45%配方肥推荐用量40~50kg/667m2;起身期到拔节期结合灌水追施尿素12~15kg/667m2、氯化钾5~8kg/667m2;结合“一喷三防”叶面施肥,在孕穗期至灌浆初期喷1%~2%的尿素和0.2%~0.3%磷酸二氢钾混合溶液肥料喷施30~40kg/667m2水溶液。

3.1.2 合理密植,降低播量 春性品种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播量11~13kg/667m2。掌握早播、肥力高、墒情好、机播的情况下适当降低播量;迟播、肥力低、墒情差、撒播的情况酌情增加播量。

3.1.3 加强田管,清沟理墒 “三沟”配套,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田块及时除渍,降低田间湿度。湿害是制约小麦产量提高的障碍因素,开沟降湿是一项增产措施。机开沟能做到沟深沟窄,一般墒沟、腰沟、田边围沟的深度分别达到0.2m、0.25m和0.35m左右,清理好田外沟,做到沟沟相通,排灌畅通,雨停田无积水;及时防除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小麦纹枯病发生田间环境条件。

3.2 化学防治

3.2.1 种子处理 (1)晒种。播种前7d左右,将麦种摊晒2~3d。试验表明,小麦晒种后,发芽势可提高10%~20%,发芽率可提高5%左右。(2)杀菌剂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方法:小麦每10kg种子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mL。可采用种子包衣机进行直接包衣,或采用人工方法进行包衣,即将用种衣剂和水稀释搅拌成糊状(一般稀释到1:(50~100))倒入麦种上,放在塑料袋内人工翻转、抖动混匀,快速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每粒种子上(根据颜色判断)。充分拌匀后堆闷2~3h,晾干后播种。

3.2.2 防治适期 大部分田块药剂主治时间在3月10~20日。

3.2.3 药剂处理 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的田块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4%噻呋酰胺20mL/667m2或30%苯甲·丙环唑15~20mL/667m2或20%烯肟·戊唑醇20g/667m2或12.5%井冈·蜡芽菌250g/667m2,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发病重的田块隔10d再防治1次。

4 加强监测预报

加强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病害发生实况;加大培训力度,做到家喻户晓;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宣传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及防治必要性,指导农户及时科学防治;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作用,切实提高防治效果。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综合防治纹枯病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玉米螟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硅对水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纹枯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