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柱
侨乡宗族文教活动管窥(1911—1949)
——以开平县司徒氏为例
邓玉柱
(中山市博物馆,广东 中山 528400)
文章以民国时期赤坎发行的司徒氏族刊——《教伦月刊》为基本史料,侧重考察民国时期开平县赤坎镇司徒氏的主要文教活动。通过考察发现,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侨乡宗族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了新的发展,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设立促进教育的专门机构,开展文体活动,在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成绩突出,为侨乡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时期 侨乡宗族教育 开平县司徒氏
宗族是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由其主导的私塾、义塾等宗族文教活动是中国古代官办教育的重要补充。一般认为,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宗族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然而在侨乡地区,由于华侨先进思想和侨汇的影响,侨乡的宗族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出现了新的发展。本文拟以民国时期赤坎镇发行的司徒氏族刊——《教伦月刊》为基本史料,结合当地发行的其他侨刊乡讯及开平市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着重考察民国时期开平县司徒氏的主要文教活动,以窥华侨因素影响下宗族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开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是我国著名侨乡,潭江、苍江穿流而过,有“小武汉”之称,历来是重要商埠和货物散集地,1930年开平旅居海外的华侨人数为27524人[1],1937年约为150000人[2]。赤坎镇①位于开平县中南部,扼潭江中游,东与台山接壤,北与塘口镇、西与百合镇相邻,东北与长沙镇隔潭江相望。赤坎镇是开平司徒氏、关氏的主要聚居地,另外还有邓、吴、余、麦、陈、胡、梁、黄、谭等姓。在赤坎宗族势力格局上,司徒氏、关氏呈两足鼎立之势。
赤坎宗族十分重视文教,关氏宗族“在前清时代,文风之盛几扼肇府,即入民国以来,学界之毕业于中学大学者,亦不乏人”[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赤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高峰,当时的宗族文教活动十分兴盛,以宗族为单位兴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蔚然成风。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观念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取得长足发展。司徒氏设有专门管理文教事业的机构——十三甲族务委员会教育股,以图“统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使教育机关成有系统的组织”[4]。
民国时期开平县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两种,但总体教育水平较低,据载:“(小学教育)不甚发达,县立的共计不过三间,私立的全县统计约有二百所。其中只办初级的约占全数百分之二十五,办有高级的,约占全数百分之七十五。人数最多的学生不过二百余人,少的则仅有二三十。而全县人口统计约有五十万人。失学的儿童自然是不在少数 (中学教育)县立的只有开平县立中学一间。”[5]另有华侨投资兴建的私立学校——开侨中学。因此,总体上,民国时期开平的学校教育,公立学校十分缺乏,宗族开办的私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办学资源的不足。
(一)赤坎宗族办学概况
赤坎镇较为重要的学校有:关族开办的光裕学校、司徒族开办的教伦学校及赤坎海外华侨、关氏族人、开平县政府共同出资兴建的开平中学。当时赤坎宗族办学蔚然成风,以司徒氏族人分布较多的赤坎滘堤洲为例,1946年有学校十所,均为司徒氏族人所办[6]。
赤坎学校的办学形式和规模有大有小,大者如举全族之力合办的光裕学校、教伦学校。以司徒族学校分布较密的滘堤洲为例,凭一乡之力兴办的有中股乡的素庵、素一、素二、素三、素四等校,上股乡的素直、鸣鹤等校,下股乡的达仁、东镇等校;凭一族之力兴办的有司徒氏光裕学校、司徒氏第一小学、司徒氏第二小学、关氏教伦学校;凭地方宗族、海外华人及地方政府合力兴办的有开平中学。但总体而言,赤坎镇宗族办学力量分散,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办学,因此有关氏族人提出了从调查本族所办学校和私塾数目入手,统筹财力、师资和学生,以关族“光裕学校为母校,以各校为枝后”[7]的优化办学模式设想。
凭一族之力开办的学校往往资金充足,办学规模较大,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维持时间也较长,光裕学校、教伦学校即属于此类。凭一房或一派开办的学校则往往资金少,规模小。司徒族仁翁房所办之黼国学校即为此类[8]。光裕学校、教伦学校是关司两族凭全族之力开办的学校,是关、司两族的族校,师资力量雄厚,财力殷实。司徒氏教伦学校大约开办时间于1920年,校舍为司徒氏滘堤洲大宗祠和清溪祖祠[9],经费来源于司徒氏十三甲族务委员会的拨款[10]和司徒氏海外华侨的捐款。
(二)司徒氏与开平中学
司徒氏不但积极兴办教育满足本族族人的需要,而且迈出姓氏局限,积极支持公立学校开平中学的开办。1919年,开平县长李介丞、绅士吴鼎新等人,倡议设立中学,很快得到香港开平籍人士的积极响应,他们慷慨解囊,并协同发起募捐,创办县内第一所中学——开平中学(即开平一中)。对于创办开平中学的号召,司徒氏积极响应,先后由教伦堂捐地90余亩,捐款5万元 (白银),并派族人赴南洋筹款[11]。1936年2月开平中学第一期工程完成后,由开平一中建校委员会摊派该校校长和教师(司徒氏族人司徒度)赴南洋各属募捐,筹集第二期工程经费。后来,司徒度等在澳洲等地筹得52000元(白银),作为第二、三期建校经费[12]。
此外,司徒氏为开平中学教学大楼筹款,不惜售卖族产物业,“本族为筹款捐与县立中学建校,月前通告开投十三甲物业……(土)地等”[13],尊文重教之决心由此可见一斑。时至今日,“司徒氏教伦堂纪念堂”依然矗立在开平一中的校园里,述说着司徒氏尊文重教的光辉历史。
(一)兴建图书馆
图书馆的产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的出现对提高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这个道理在二十世纪的开平县赤坎镇,已被人们明白及落实。司徒氏旅菲华侨曾有这样的言语:“图书馆之设,为开通民智,亦为社会教育机关,故文明各国,莫不有图书馆设立,是以有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成立焉! ”[14]
司徒氏图书馆最初由美国、加拿大司徒族侨于1920年倡办,家乡司徒氏绅耆群起响应,最开始时租赁赤坎福音堂房屋为馆址设立。1925年1月1日图书馆新大楼于赤坎东埠潭江之滨落成,正式开放,开开平县宗族办图书馆之先河。大楼地下室作为阅览室,二楼为藏书室、借书处及《教伦月报(刊)》编辑部,三楼为会议室及归国华侨俱乐部活动场所。除图书馆大楼外,1926年由加拿大司徒氏华侨捐资加盖了楼顶大钟楼,1934年由美国司徒氏华侨捐资兴建了大楼前庭院。
司徒氏图书馆藏书逾万册,包括《四库全书》、《万有文库》等巨著,并藏有少量珍贵文物,如司徒照②当年殿试之试卷等[15]。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海上交通受阻,侨汇中断,图书馆经费陷入困境。1945年司徒氏图书馆停办,直到1982年1月12日正式复馆开放。
司徒氏图书馆利用效果良好,为普及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1934年司徒氏图书馆每月经费一百余元,藏书量二千七百册,读者数平均每日五十人”[16]。
司徒氏图书馆从筹备到建成司徒氏海外华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所以能成立者,亦由我海内外族人,始而提议,努力捐助以至于实现”[17]。管理上,司徒氏图书馆成立有司徒氏图书馆董事会,1941年设有董事11名,候补董事2名,监察5名,候补监察2名,名誉董事119人。其中名誉董事由县内族人和海外华侨共同组成,但以华侨为主,开平县内20名,华侨99名,遍布美洲和东南亚。[18]经费来源上,图书馆大部分经费来自海外族侨及其他别邑别姓华侨的捐款。司徒氏海外各属族人为司徒氏图书馆积极筹款,专门设立了“司徒氏图书馆维持会”。以菲律宾司徒氏图书馆维持会为例,该会附设于小吕宋司徒教伦堂,设干事主任1人,干事员3人,理财主任1人,并号召凡司徒氏族人均宜一体加入,凡入会会员每人须交基本金一元,会员可以“自由捐助图书馆经费若干,多多益善”[19]。此外,司徒氏图书馆还设有“基金奖进会”发行奖券(类似于今天的彩票),面向海内外族众销售,以筹集资金支持图书馆的开办[20]。
(二)编辑发行侨刊乡讯:《教伦月报(刊)》
司徒氏和关氏均办有自己的族刊,司徒氏为《教伦月报(刊)》,关氏为《光裕月刊》,两刊均设有“评论”、“族闻”、“县闻”、“省闻”、“华侨消息”等栏目,经常报道国内外时事新闻,为侨乡民智的开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设立教育团体:司徒氏留省同学会和司徒氏教育促进会
司徒氏留省同学会是赤坎司徒氏宗族为了便利本族子弟求学,在省会广州将司徒氏宗祠专门批为本族学子求学、活动的场所。1926年经司徒氏族民讨论后将司徒氏省祠批为司徒氏留省同学会的会所。这一举措可谓用心良苦,目的皆为便利司徒氏子弟求学:一是联络留省学生,切磋学问;二是为初来省城的学生提供寄宿,以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三是为初来者提供各种学校信息,办理各种手续。此外,1923年司徒氏还设立了教育促进会[21]。
(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除开办学校、图书馆外,各姓宗族还经常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1934年1月1日至3日,司徒氏在赤坎举行了司徒氏全族第一次排篮球银杯联赛,参赛者以司徒氏失声为主,比赛分为两组:一组为司徒氏各校学生校友(别姓校友须有凭据证明)、教员或已退休之教员;另一组为各校已经肄业之学生。[22]
本文以民国时期赤坎发行的司徒氏族刊——《教伦月刊》为基本史料,着重考察了民国时期侨乡开平县赤坎镇司徒氏的文教活动。通过考察发现,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侨乡的宗族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了新的发展,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开办学校,设立图书馆,设立促进教育的专门机构,开展文体活动,在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成绩突出,为侨乡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赤坎在民国时期有 “赤坎市”、“赤坎镇”、“赤坎区”等不同的称谓,相当于现在的乡一级行政单位,其镇公所所在地为赤坎圩。赤坎圩由上埠和下埠组成,是赤坎镇(或赤坎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本文为方便起见,用“赤坎”表达赤坎镇(或赤坎区)这一行政和地理概念,用“赤坎圩”表示上埠和下埠共同组成的集市。
②司徒照(1803——1859),字子临,另字芝邻,开平赤坎镇滘堤人(今赤坎镇塘联乡东溪村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东按察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等职,主要著作有《羊城小草》、《秋□(言字加一个献字)提要》、《监法便览》。
[1]全省侨居国外人数.广州国民日报,1930-11-23.
[2]姚曾荫.广东省的华侨汇款.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十八种.商务印书馆1943,4月印行.载李文海主编.夏明方,黄兴涛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华侨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12,第1版:835.
[3]本族教育统一之我见.光裕月刊,1920-1-1(12).
[4]司徒氏族民大会宣言.司徒氏族民大会特刊,1936年,期数不详.
[5]开平教育现况.教育研究,1936(2).
[6]滘堤洲的学校.教伦月报(刊),1946-4-1.南楼七烈士纪念专号.
[7]本族教育统一之我见.光裕月刊,1920-1-1(12).
[8]黼国校长改选得人.教伦月报(刊),1926,12月,期数不详.
[9]教伦学校开办妇女识字班.教伦月报(刊),1939-12-31(194).教伦筹备改建校舍.教伦月报(刊),1930(105).
[10]司徒氏族民大会宣言.司徒氏族民大会特刊,1936年,期数不详.
[11]叶洁云开平县政府施政纪要.转引自《司徒氏教伦堂为开平一中无偿献地百亩捐资白银五万》.教伦人文资料.教伦月报社.据书前序可知出版日期为,1997:77.
[12]司徒氏教伦堂为开平一中无偿献地百亩捐资白银五万.教伦人文资料.教伦月报社,1997:78.
[13]十三甲物业展期出投.教伦月报(刊),1936-6-30(128).
[14]旅菲司徒氏家乡教育图书馆维持会筹备处传单缘起.教伦月报(刊),1926,复刊第四十一期.
[15]司徒濂.司徒氏通俗图书馆简史.开平县政协文史组.开平文史第1——5期合订本,1983,7(5):175-179.
[16]司徒氏图书馆概况表(民国三十四年三月一日填表).教伦月报(刊),1935年,期数不详.
[17]旅菲司徒氏家乡教育图书馆维持会筹备处传单缘起,教伦月报(刊)1926年复刊第四十一期.
[18]本馆(司徒氏图书馆——引者注)董事、监事名单一览表,1941年7月1日第20卷第5、6期合刊.
[19]旅菲司徒氏家乡教育图书馆维持会简章.教伦月报(刊),1926年复刊第四十一期.
[20]第一次董事、监察联席会议录.教伦月报(刊),1933,1(111).本馆消息.教伦月报(刊),1933,9(119).
[21]教育促进会召集大会.教伦月报(刊),1933,7(117).
[22]司徒氏第一次排篮球银杯联赛.教伦月报(刊),1933,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