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张南雪
浅析传统经典文化在高职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以《弟子规》为例
王 慧 张南雪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广东 佛山 528137)
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还结合《弟子规》这一传统经典文化的基础读本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弟子规》有利于培养学生孝亲尊师、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应在高职院校进行广泛宣传和学习。
高职德育 传统经典文化 《弟子规》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电脑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人们日益被大量信息冲击着,在获取丰富资讯的同时也被充斥的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所困扰和浸染。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具备上网的条件和环境,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某些高职学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综合素养普遍不足,致使对于信息的筛选及辨别能力较弱,加之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教育的缺失,其很难形成坚定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被网络乱象牵着走,迷惑而不知所措。小到穿衣打扮、生活起居,大至立身之道、处世之道,皆处于无知及懵懂之态。高职生这样的学习生活状况显而易见是不尽如人意的,甚或于社会也是不好的。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比较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适合行业具体岗位的职业技能的培养,目的在于通过社会职业技能训练,让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但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否谋取职业为教育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首先重视学生的德行教育。有了基本的德行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合作精神、诚信意识、创新精神,以及针对某一职业特有的职业道德等都将自然树立,高职生在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如《大学》所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味强调就业、赚钱这些观念,对于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正确思想观念及人生观、价值观是有负面影响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要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渗透德行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育既然重要,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读本中寻找到适合现代高职生的,能给予其实实在在的、细致入微的正确引导的经典,并进行传播便是当务之急。
我们近年来在所在高职院校开展了多项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及研习活动,在活动中意识到《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基础读本,是可以在高职院校进行广泛宣传和学习的。
《弟子规》是清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的,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全文共有360句、1080个字。分别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方面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及求学读书时应遵循的基本礼仪与规范,细致而实用,是旧时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道德品性的传统文化基础读本,不但对于从小缺乏规矩教育的“90后”高职新生有非常重要的引导教育作用,对于我们这些未经过传统文化熏习的现代人来说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结合《弟子规》的具体内容及高职生自身特点,我们认为这篇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读本对于高职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弟子规》开篇入则孝,教导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行为规范,实则告诫我们,为人子女对父母要有最起码的爱敬孝顺,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父母对一个人来说,其恩是最深重的,一个人如果连自己最应该报恩的人都不爱,那爱师长、爱社会、爱国家便是奢谈。我们只有通过强化学生孝养父母的基本道德观念,才可能引导学生升起对父母的恭敬尊爱之心,才能加深学生对师长、社会、国家的恭敬礼爱之心,才不会出现一些伤害父母、师长及社会的极端恶劣行为。
《弟子规》谨篇教导我们日常生活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些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原本是我们在人生初年便应当了然于心、自然践行的,遗憾的是学生并不能完全做到位。显然,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仍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践行。
谨篇同时对穿衣饮食也做了明确的指引:着装贵在整洁淳朴而非华贵奢侈,要循乎自身的身份和家道;对于饮食不可偏拣挑剔,亦不可食而过量;年轻人切不可饮酒,饮酒至醉,形态最为丑陋。学生普遍来自农村,家境并不宽裕,然而学生中却存在吃穿攀比的不良风气,偶有聚众饮酒的行为。显然我们可以通过《弟子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谨篇还对行住坐卧、步履神态做了要求: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问候他人时,不论鞠躬或拱手都要真诚恭敬,不能敷衍了事。进门时脚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不要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更不可以抖动。这些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规范让我们明白感受到了古人行住坐卧间的君子之风,为当今我们这些自由散漫成风的现代人提供了绝佳的榜样。
《弟子规》信篇“凡出言,信为先。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规劝我们: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这些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宝贵指导意义的做人原则显然对于高职生的人际交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告诫我们:看见他人的优点或善行义举,要立刻想到学习看齐,纵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决心,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有这些缺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古圣先贤这种见贤思齐、躬身内省的品质显然对于现代学生形成对待善恶行为的正确观念有着极强的正面引导作用,可以有效抵制嫉妒、愤恨等对待善恶的不良情绪,有利于学生内省自励有效品格的养成。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即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激励,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这种朴素的重视内在德学修养的观点对于当前社会及校园中普遍存在的吃穿享用攀比之风盛行问题显然具有鲜明的拨乱反正之功效,可为迷惘不知所向的高职学生指明努力方向。
《弟子规》泛爱众篇指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即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这是一种宽广博大的对于整个人类的爱,这种大爱在学生心中的滋养对于同情心、同理心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显然有利于杜绝目前社会上偶发的学生间的恶性伤害事件。
《弟子规》指引我们在具体人际交往中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即别人的缺点不要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张扬。遵循这样的处事原则,不仅人际间的关系将更默契和谐,个人的修养德行亦将日渐深厚,对于高职生的日常人际交往及个人素质提升显然非常积极有效。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即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这样的解决恩怨的方法对于高职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心中的怨恨,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余力学文篇指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即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等本分,一味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反之,如果一味地做,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蒙蔽了真理。这里首先指明了学文与力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行观。
具体到学文的方法要领,提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即读书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这显然对于高职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告诫我们并非传述圣贤言行的著作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书刊,都应该摒弃不要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变得不健康。这条建议显然对于当前某些高职生中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文化快餐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意义。
总之,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基础读本,有利于培养学生孝亲尊师、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可以在高职院校进行广泛宣传和学习的。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8-1.
[2]姚颖麒,李姝睿.传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探析[J].时代教育,2014(1).
[3]刘经纬,白云姣.《弟子规》的德育方法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4]许文静,崔凤利.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养,有效渗透《弟子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6).
基金: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 《高职院校德育实施中的传统人文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DGZ11Z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