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春华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种关于诗词文章的创作理论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同样适合。民歌是不同地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艺术精华,苏教版初中教材在曲目的编选时无疑兼顾到了这方面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加以适当引申,让课堂教学因为民歌而更精彩。
一、民歌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世界上各个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这些民歌把本民族的生活形态与历史文化背景展露无遗,像汉族的船夫号子、赫哲族的渔歌等都极具民族音乐特色。
首先,通过歌词与曲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地域特点与生活方式。故而可以说,了解民歌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途径,学习民歌本身就是在进行文化知识拓展。
其次,初中生通过民歌学习能够系统了解各民族的音乐传统文化。名目繁多的生活歌、礼节歌、劳动歌、对唱情歌等都有各自的特点,了解不同风格的民歌,能够使初中生更加了解中华传统音乐,了解民歌同诗词、曲艺的关系,加深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比较。
第三,民歌教学可丰富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学习民歌时,表面是学习一首歌曲,实际上还会间接地了解到各地区及各民族的不同音乐风格,比如蒙古族民歌曲调绵长悠远,保存着极为浓厚的草原文化特色,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该类民歌为媒介,进行更有深度的探讨尝试,对草原文化发自内心产生好感,从而在接下来的音乐演唱上更具情感表现力。
二、如何正确选择民歌教学内容
怎样进行民歌内容的讲授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虽然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一些民歌,但是因为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有些内容却并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笔者认为选择内容时应当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民歌教学要选择最精华的部分。初中音乐课一学期只有18课时,其中还包括了欣赏课及期末考试,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授更合理的内容显得意义重大。比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一直被当作音乐示范课来讲授,其中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歌曲曲调优美、表现方法利于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第二是通过这首歌可以了解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像《青春舞曲》这种品质兼美的题材内容是应当在课堂上加以延伸教学的,甚至可以分两个课时全面了解这首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不同演唱者对这首歌的诠释,可以共同学唱这首歌曲,甚至可以采取分组研讨的办法对这首歌进行再创作。笔者的观点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每个学期能够真正学好两至三首民歌就算是成功了。
第二个原则是找到适合本地区的民歌,要选择那些真正流传时间久、流传范围广的作品。像《青春舞曲》、《茉莉花》、《龙船调》等作品都可以纳入到选择范围,而不必拘泥于教材提供的民歌;也可以选择那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外国优秀民歌作品,像《红莓花儿开》、《剪羊毛》等。选择的时候可以教师“自作主张”,也可以将参考作品都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自行选择。
三、民歌课堂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在制定单节课的音乐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注意课程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要改变教学目标关注点,将学习效果关注点转移到能力可持续发展上来,比如在“西部畅想”这个单元中,可以按照初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入陕北民歌信天游,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感受信天游的音乐表现特点,引导学生用高亢自然的声调演唱本首歌曲,并且深入思考信天游所产生的地域与历史文化原因。初中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不再仅仅停留在好不好听这个层面,他们已经可以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用理性比较分析的办法研究音乐中所包含的美及美所产生的土壤。对于教师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研究分析的欲望持续下去,发展下去,为将来高中阶段的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知识技能基础。
第二要找准导入点,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对于比较熟悉的民歌作品,学生欣赏与学习欲望会很强,对于闻所未闻的民歌作品,学生就会产生漠视甚至抵制的心理。这很正常,教师的职责就是找准导入点,让不熟悉变为熟悉,仍以“信天游”为例,学生对民歌本身不会特别熟悉,但是对于阿宝或者小沈阳的重新解构演绎作品则是耳熟能详,以他们的视频资料进行导入,无疑是一种提升兴趣的很好方式。
第三是用试唱与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体验到真正的民歌之美。初中生喜欢唱,但是却并不喜欢单调重复的唱,更不爱唱自己不喜欢的歌,研究兴趣初中生是有的,但是因为缺乏指导,总觉得无门可入、无从着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既想唱、又能唱好,还不重复单调,这就要求教师在初步体验、音乐旋律感知、自由演唱设想等多个环节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才能让试唱与研究融为一体,使学生与民歌融为一体。
初中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会以更加自觉的姿态学习所谓“主科”知识,往往忽略音乐知识的补充。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民歌这一传统艺术瑰宝传授给学生,单靠机械灌输肯定是不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要注意正确选择民歌内容,第二要把握课堂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