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势 学数学 促发展

2014-08-25 00:16李小芹
江西教育C 2014年3期
关键词:进率间隔手指

李小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化,点亮学生数学学习的智慧之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手中有意思——唤起学生的兴奋点

上课伊始,教学“第一锤”要敲得响亮,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从课外活动的余韵中,及时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抓住学生求新求异、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手脑并用的教学活动,让教学内容如磁石一般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一:一个巴掌拍不响

师: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你们欢迎我这位大朋友吗?

(学生致以掌声)

师:谢谢大伙儿的热情!其实,鼓掌也是有学问的。如果这样鼓掌可以吗?(用一只手轻轻地挥动)

生:(笑声)肯定不行!一双手都要用上。

师:好吧,你的意思是这样鼓掌吗?(双手互相交错挥动)

生:(大笑)还是不行,(一个学生忍不住跑上前示范起来)双手要掌心相对。

师:(板书“相对”)也就是说,两只手一只左,另一只就在右;一只上,另一只就在下;一只前,另一只就在——

生:后!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立体图形,它就是由几组相对的面组成的。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从学生自发的掌声中,教师插入新课的楔子,伴着风趣幽默的动作,引导学生建立“相对”概念,让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夯实新课的认知基础。

二、手中藏规律——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发现、研究和掌握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学习中探究之外,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双手,找到手与某些数学规律的相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规律,让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数学规律探索与学习,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案例二:掌上花开放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间隔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体会物体个数与物体间隔之间的关系,教师伸出一只手,手指间夹着4支粉笔,让学生观察、了解间隔现象的一般特征。针对“间隔”的三种类型,在引导学生明确现象特征和适用范围后,让学生摆弄手指,在合作交流中寻求用手指展现的方式方法。如表现“在封闭图形中”的间隔问题时,可以用双腕紧靠,双手围拢成花朵状,借以理解“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相等”这一规律。

将规律的基础模型建立在手中,直观、易懂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他们在学习过程展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让教师感到惊喜和赞叹。

三、手中蕴巧记——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数学学习同样离不开记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掘他们的手与所需记忆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避免死记硬背的枯燥感。

案例三:五根手指排排坐

在教学“认识千米”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师启发学生观察自己的手,联系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与手指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们展开了极具童趣的想象:小指最短,可以表示已学过的最小长度单位毫米;无名指、中指和食指依次表示厘米、分米和米,它们之间的间隙差不多,表示进率为10;大拇指最粗,用来表示千米,与其他手指之间的间隙最大,表示米与千米之间进率是1000。

通过学生的想象,将长度单位的顺序、进率与手指进行完美的结合,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面积、体积等单位进率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概念应用的起始阶段,通过手指帮助巩固和确认,并在后继练习中逐步形成稳固的记忆,不再产生遗忘和混淆。

四、手中能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提升课堂互动的节奏。

案例四:大大小小、起起落落

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比较几组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张开大拇指和食指,右手表示结果为“大于”,左手表示结果为“小于”,根据教师呈现的问题,迅速比较,及时抢答。

在左、右手的一次次起起落落中,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最大的体现,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也得到张扬,同时快速、高效的反馈形式,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心有所思,手有所指”,教师应当做一个善于开发和挖掘的有心人,让学生的小手成为一双捕捉灵光的眼睛、一颗充满自信的心灵、一对自由翱翔的想象之翼,学生的智慧之花就会在他们的手中绽放。◆(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进率间隔手指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手指操
间隔问题
间隔之谜
“单位”换算想“进率”
千克和克
上楼梯的学问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