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莉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配有东北秀丽河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义愤,以及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导入新课:“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行径的愤懑。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苦难的岁月,走近这段令人深感耻辱的历史。”
二、探究问题,完成第一大教学目标即九一八事变
用多媒体播放与九一八事变有关的影像资料,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特别是小字部分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一个优秀的民族,必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1931年的9月18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
教师的启发,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解决问题一,完成小教学目标一(课本人教版第70页“动脑筋”)。提出“日本侵略军为什么制造柳条湖事件”这个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二)解决问题二,完成小教学目标二。“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要求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蒋介石的南京政府的态度如何呢?”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 1931年9月16日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 1931年9月18日
教师小结:“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仅在四个多月,全部沦于敌手,三千万东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惨痛生活之中。”
(三)解决问题三,完成小教学目标三。教师接着提问,以激发情感:“东北三省为何沦亡得如此之快,其根源如何?”
学生回答:“根源在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通过以上教学,激起学生对蒋介石卖国政策的义愤,并为后面学习西安事变打好基础。
三、探究问题,完成第二大教学目标即西安事变
1.结合电文思考与探究,完成小教学目标一
教师提问:“作为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什么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通过这样新颖的方式导入,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引导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接着
让学生阅读“西安事变”一目两段小字内容,然后引导分析事变的根本原因、促成原因、个人原因和直接原因。
2.结合课后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完成小教学目标二
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取得成功后,如何处置蒋介石这个问题就摆在国人面前:是杀?是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几种观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探究方法。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探究性问题: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及中国时局发生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深刻理解江泽民主席称张学良将军为“中华民族千古功臣”的原因。
3.教师引导小结,完成小教学目标三(也是此课的最终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终于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团结御侮,共赴国难,预示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中华民族在大敌当前时表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张学良以个人之失换来民族之得,虽是个人的不幸,却是民族的大幸,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四、教师小结,拓展提升
利用图示的形式进行小结,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结构,更清楚地认识本课与前后课文的联系。同时指导学生掌握用图示学习历史的方法。
五、本课教学的得失及改进措施
本课虽然坚持了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并结合采用了情境创设、史料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但在问题涉及上应环环相扣,坚持逻辑推理及逆向思维的引导培养,以更好地打造有效课堂。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