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英
乡土史课程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本乡本土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以及历史见证人和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人力资源。乡土史就在我们身边,能丰富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浩瀚的乡土史中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风雅与魅力,最终实现情感的升华。因此,乡土史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乡土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补充教材,丰富教学
例如,讲授《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中“秋收起义”这一知识点时,我特地补充了“江阴的秋收起义”中江阴人蒋云、钱振标等革命志士如何领导两次后塍起义,最终取得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农民群众的斗志的事迹。通过补充乡土史内容,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江阴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当然,我在运用乡土史补充历史教材的时候,注意到了这几点:正确处理乡土史与历史教材的关系,只适当补充一些生动的情节,不喧宾夺主,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最终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钓”起兴趣,推动教学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学生喜爱和重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认为学习历史用处不大,加之教材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离现在的我们太久远,尤其在学到理论这一块内容时,学生尤其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因此,如果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补充一些乡土史,则可缩短学生与历史的空间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让学生贴近家乡,贴近生活,贴近历史。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乡土史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乡土史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是触手可及。另外乡土史有相当一部分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趣味性强的东西,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讲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课时,我首先展示了刘半农的一张图片,学生因不认识刘半农而感到一片茫然。于是,我接着呈现一首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让他们齐声朗读这首诗。很多学生都认为它是爱情诗,我适时引导,解释道,这是刘半农先生1920年在伦敦时创作的一首白话诗,是在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本诗中出现了“她”字,但在刘半农之前中国还没有开始使用“她”字,也就是刘半农第一个开始使用“她”。“她”字的意义非同小可,因为它不止对白话文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让中国的女性在文字上有了一个专有的位置,我们女性同胞们应该感谢他。这首诗道出了刘半农在异国他乡思念祖国家乡的心声,他来自哪里?中国江阴。此话一出,学生一片哗然,从学生的眼睛和神情中,我看到了骄傲,这是对作为同是江阴人的骄傲。最终,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钓”起来了。
三、培养情感,升华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资源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有力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家乡是生我养我之地,每个人对家乡都怀有特殊的情怀。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不能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因此,课堂就成为乡土史教学的主要阵地。
例如,讲授《解放战争》一课时,我就适当地补充了江阴渡江英雄第一船和江阴要塞起义等有关乡土史。我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王小弟的英雄事迹:“这是一艘普通的渔船,却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如今这艘船成为了千舟竞发、一帆当先的渡江战役的象征。” “江阴要塞起义,打开了国民党军长江下游防线的重大缺口,使渡江部队切断了京沪线。此次起义在为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中具有战略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少量的牺牲换取成功的重要起义。”此举让学生与英雄人物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学生对家乡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情感体验,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油然而生。
四、提升能力,有效教学
依托乡土史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领略乡土史之美,接受文化熏陶。但是,乡土史浩如烟海,再加上地方志以记载过去的史实为主,记载者会因不同的阶级立场而出现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参照乡土史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鉴别。甄别、挖掘乡土史资源时,教师应当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这样,教师的教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专业素质也会由此不断提升。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十分重要。它能丰富历史教学内涵,也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还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感,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