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成
在高三历史教学实践中,一轮复习很关键,既要突出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梳理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以及解题思路的形成,更要兼顾三维目标的实现,逐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怎样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成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在近年复习实践中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盯住目标,把准方向
目标是复习的方向和指针,高三复习的方向就是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而高考出题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这就是我们要盯住的目标。因此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界定知识和能力并实施教学是科学和准确的,它能使我们对每节课、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和涉及的具体能力要求一目了然,从而把准复习大方向。例如在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时,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从中可知本节课需掌握的主干知识是“宗法制和分封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深化理解,分析归纳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而达到基本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对中华民族产生深远影响的情境材料,渗透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求,即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管齐下,夯实基础
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着力加大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但千万不能以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否则会吃大亏的。历史基础知识实际上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
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我在指导学生梳理、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因生而异,因课而异,因材施教,灵活应对,取得明显成效。
首先,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把书读好、读透、读精。学会读目录、课文、地图、插图、年表、题目,提高阅读能力,做到准确、快速地提炼有效信息;教师重点讲线索、阶段特征、结构、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挖掘、整理。其次,借助学案提高复习效率。要求学生在课前把某节课或某个专题主干知识的整理作为自己预习的依据,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或者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梳理和完成等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使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节省课堂的时间。再次,使用设计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准确记忆知识要点,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此方法是直接将书本中的某节课或某个专题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展开小组讨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各种思想得以充分交流,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得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三、纵横拓展,有效整合
作为一轮复习,教师在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拓宽主干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纵横联系,构建起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十分必要。教师要认真备课,找好联系的切入点,引领学生思考、联系,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纵向联系。如在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提炼出这一制度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七个时期即萌芽(战国)、形成(秦朝)、巩固(汉朝)、完善(隋唐)、加强(宋朝)、发展(元朝)、强化及终结(明清)的发展演变及阶段特征,再从中央和地方机构的变化史实来印证上述阶段特征。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一重要史实的理解,而且可以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结合相关史实思考这一制度演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个趋势:弱相权,强皇权;弱地方,强中央。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该制度的特点及实质。
要加强历史主干知识的横向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通过纵向联系提升学生的比较问题能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内涵的理解,拓展历史知识的外延,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很有帮助。如在复习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应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比较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近年来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比较注重对文史常识的考查,目的主要是考核文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面。如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公元纪年法“对时间段的界定”,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艺术素养“书法的类型”,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12题考查文史常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 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13题考查史地常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此类题目看似容易,但考生得分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面窄,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有必要对一些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我在一次回答学生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历史时间的表述有很大不同,有距今多少年、公元前多少年、民国多少年、辛亥年、贞观多少年”等问题时,专门介绍了几种纪年法及计算方法:干支纪年法(尾数定天干,余数定地支)、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公元纪年法,另外,还介绍了谥号(后人对皇帝的评价,如汉文帝)、庙号(皇帝死后在家族内的排位称号,如唐高祖)等。
四、精选精炼,提升能力
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近年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训练。选题首选历年的高考题、省市质检题,要选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试题,还要选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概念、文史地常识等相关的试题。通过例题点评、练习训练和考试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存在的不足,对各类试题进行及时评讲,规范答题格式和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要加强审题和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的应对策略,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以及判断是非的能力。
总之,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应以基础知识的重温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托,设计各模块和各专题学习内容的复习方案,在把握专题结构和主题内容的前提下明确知识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关注模块内专题间的知识联系,也要关注模块间相关联的专题知识的联系,深化对专题知识的理解并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