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那么,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师先导,切实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十分落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便成为一纸空文。我们要切实打造高效的生活化政治课堂,就必须充分发挥课程改革排头兵的积极作用。
比如,笔者在讲授《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这一课的内容时,首先拿出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从教授学生如何辨别假币开始导入,引导学生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等价物。在讲授货币的职能时,笔者更是从学生身上穿的名牌衣服,上学骑的自行车,学习用的电脑等物品说起,引导学生理解货币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存在的。至于像我们的父母将工资存起来,作为孩子今后上学的费用,抑或用来预防家里突发事件的发生等,这都体现了货币的贮藏职能;像还贷、交税、领取工资、获得利息等等,这些又体现了货币的支付职能;如果我们还有机会到其他国家进行交易,那么我们的货币就产生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实际相联系,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很好地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积极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最好注解。
二、注重时事,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更为成熟,他们更关注社会实际,关注国际形势,这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一种思想积淀,更是我们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基础。笔者主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将时事与所谓的教材内容生硬地割裂开来,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时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比如在讲授“民主选举”的内容时,笔者结合村、乡、县、市、省进行的民主选举这一时事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内容,引导学生珍惜选举权,鄙弃某些选举行贿的丑陋现象,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行与政治素养奠定基础。再如,一些西方国家经常质疑我国的人权问题,鉴于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具体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如我们学生逐渐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育,甚至贫困学生还有补助;农民种地不但不再交税,甚至国家还会补贴,给予支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在人权事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对西方国家的一些用心不良的言论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学习热忱。
三、运用多媒体,给生活化政治课堂注入活力
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政治知识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纷繁、抽象、枯燥、难懂,之间的隐性联系、内在脉络纵横交错。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有效解决了这些传统课堂的痼疾,给我们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注入了无穷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具体、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
笔者在讲解“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规模、员工、职能,从1905年到现在国际贸易额的增长情况,外资在各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区别等材料。学生针对具体材料,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些丰富的材料给他们的思维活动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再如,笔者在讲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国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的经济特区,开放的沿海城市,开辟的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带等等,并利用电子地图不断闪烁、标识,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多媒体的有效辅助下,我们的生活化课堂变得活泼灵动、积极有效。
总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构建,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政治学科知识本身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构建积极高效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在课堂上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无限内涵,在生活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与价值。相辅相成间,学生的政治素养与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已然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伟荣.探讨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学文摘,2013(93).
[2]丁月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及策略[J].中华少年,2013(15).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