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煜东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一直被中学语文课本选用。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特别是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无论是词句、结构,还是内容思想,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每一次教学此文都被文章中所蕴含的美所打动,为文章安排的独具匠心所折服。因而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一个“美”字,让学生理解词句,掌握内容,分析结构,把握人物,总结主题,指导背诵,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教育。
首先,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邹忌三问,妻、妾、客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且事事有三,呈现出一种结构上的整齐美。叙事如江水东流,十分畅达,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美,而且使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
其次,这篇文章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这种美主要体现在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等人物语言上,在人物语言的错综变化中,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人物语言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做到了既有变化,又有轨迹可循,恰到好处,确实收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而这种对语言斟酌推敲的学习,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复次,本文的情趣美主要表现在内容上。文章篇幅不长,却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本来比美与纳谏是毫无关联的两件事,作者却通过设喻的方法把它们很自然地联系起来,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主要人物邹忌的刻画上,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于是入朝见威王”。人物行动描写连贯自然,一点也不牵强。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不但容量大,而且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曲折引人,全文充满了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折服其写作上的艺术技巧。
再次,这篇文章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然,邹忌和齐威王是作者理想化了的。文章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鸣”到“一鸣惊人”,奠定了齐国七雄之一的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史可考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窥镜自视,以及妻、妾、客的献媚,这些细节极有可能是虚构的。因而课文中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完全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是理想化了的完美人物。
最后,文章通篇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本文的主题思想可以理解为比美的“自知之明”和纳谏的“战胜于朝廷”。齐威王的善于纳谏源自邹忌的善于讽谏。邹忌用家庭生活小事打比方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用的是设喻论证和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总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语言形象生动,内容剪裁巧妙,详略适宜,结构对称整齐,思想富于哲理,确实是一篇美文。这种精巧别致而又朴实的文风,对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