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馨予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浙江杭州 310012)
中国ESL学习者夸奖回复语用策略分析
范馨予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浙江杭州 310012)
夸奖回复言语行为本身具备两大矛盾特性,即认同夸奖者与避免自我表扬。本研究采用Holmes的夸奖回复策略分类法,对DCT所收集到的117名中国ESL学习者的夸奖回复话语数据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中国ESL学习者在应对外貌、所有物、学业成绩和才艺技能4种主题的夸奖时策略使用的差异性以及听话人的心理预期对其夸奖回复策略的影响,探究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夸奖回复;语用策略;夸奖主题;心理预期
夸奖是指“说话人显性或隐性地对他人(通常是听话人)在对话双方认为正面的夸奖主题上(所有物、品质、技能等)给予正面评价的言语行为”[1]。夸奖与夸奖回复(Compliment Response,简称CR)是一对常规公式化行为。Pomerantz称之为“行为连锁事件”,认为CR行为本身具有两大互为矛盾的特性:(1)认同夸奖者;(2)避免自我表扬[2]。如何在这两种特性中保持平衡,采用适宜的策略来应对夸奖,便成为CR言语行为研究的热点。
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一直是语用能力习得研究的重点。虽然语用能力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对夸奖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请求言语行为上,对于CR言语行为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表明,由于中西文化与语用知识的差异,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简称ESL)的中国学习者在生成CR时很可能会受到中文的语用负迁移影响[3-5]。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中国ESL学习者的CR策略使用,来了解夸奖主题和听话人的心理预期对CR策略使用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话语补全任务(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简称DCT)来调查中国ESL学习者CR策略的使用现状。
先前研究[3,5-6]将校园常见的夸奖主题分为4种:外貌、所有物、学业成绩和才艺技能。本研究通过在校园内随机采访20名学生,采集10个针对4种夸奖主题常见的CR场景。
基于采集的场景,初步设计问卷,并在40名受试者中进行预试实验。据预试者反映,接受夸奖时心理预期的不同会导致CR的不同。
对此,研究者作出假设,听话人的心理预期可能是导致将夸奖理解为威胁面子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简称FTA)的一项因素。正预期表示听话人对夸奖表示认同,期待夸奖行为的发生;负预期表示听话人未对夸奖表示认同,没有期待夸奖行为的产生。因此,将听话人的心理预期因素纳入到正式DCT中进行研究。
正式DCT共设计了8个场景,分别针对上述4种夸奖主题的2种预期值进行了场景设计。正负预期值通过前期的场景描述语进行设定,如在应对有关外貌的夸奖时,将正预期值设定为“你因为要去参加重要面试,特地去剪了新发型,感觉很好”,负预期值设定为“你因为晚上要参加重要的聚会,特意去理发店剪了新发型,但是剪完后,感觉不是很好”。
在每个场景中,事先给出夸奖话语(经由2名英语母语者修饰),并且受试者对3种身份的人(教师/家长、好友、新结识的朋友)提出的夸奖作出回应。
DCT测试在浙江省内1所重点高中和2所高校中进行。在测试前,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水平证明。测试在课堂上进行,有专业任课老师在旁辅助,解释场景设计的相关问题。本次共发出13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7份(其中高中ESL学习者完成40份,大学ESL学习者完成77份)。
Holmes将“夸奖回复”策略分为3大类:接受、拒绝和回避。其中,接受策略可细分为感谢标识语、同意话语、自谦、回馈夸奖;拒绝策略细分为不同意话语、质疑准确性、质疑诚意;回避策略细分为转移功劳、提供具体信息和反问[4]330。
在Holmes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收集到的DCT文本,对具体策略标识作了适当修改(见表1)。
(1)在接受策略下,增加“下决心”策略。例如:
场景1(2)你考试得了满分,全班第一名,很开心。
你爸爸说:“Well done!I am proud of you.”
你答:“Thank you!I will work harder./Thanks,I will do my best !”①
(2)在接受策略下,增加“回顾历史”策略。
此分类参考了Chen&Yang[7]的分类法,在接受策略下,将解释夸奖主题历史的回复分类为“回顾历史”策略。例如:
场景4(1)你刚得到一块很漂亮的手表,这是你爸爸送你的生日礼物,你自己也很喜欢它的款式。
你朋友看到说:“Oh,What a nice new watch.I like it.”
你答:“Thank you.My father bought it as my gift.”
(3)在回避策略下,增加“迟疑”策略。
Rose认为,诸如“Well.”“Er...”等回答包含两种意思:一是说话人在考虑综合情景因素后,下意识地不作为;二是因为对场景不熟悉或语言能力有限,无法应答[6]64。因为DCT中的场景描述为中文,英语的夸奖表述也较为简单,不存在对场景不熟悉或语言能力有限的问题,因此将此部分回答归类于回避策略。
表1 CR策略分类原则②
统计结果显示,117份问卷生成的2808项CR中,77%采取接受策略,12%拒绝策略,11%采用回避策略(见表2)。中国ESL学习者对于CR策略的使用偏好为接受>拒绝>回避。
表2 中国ESL学习者CR策略的总体情况
研究调查了4种夸奖主题的应对策略,分别是外貌、所有物、学业成绩和才艺技能。每种夸奖主题分别生成702句CR话语。
图1 不同夸奖主题的宏观CR策略比较分析
从宏观应对策略来看(见图1),中国ESL学习者倾向于接受4种夸奖主题的夸奖。由图1可知:学业成绩的夸奖接受度最高,达91%;外貌和所有物夸奖的拒绝频率最高,都为19%;应对所有物和才艺技能的夸奖,采用回避策略的频率最高,分别达18%和19%。
与其他3种夸奖主题CR策略使用不同之处在于,才艺技能夸奖主题的CR回避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拒绝策略。
在具体应对策略层面,不同夸奖主题的CR所选择的具体策略也各有侧重。由图2可知,感谢标识语策略是应答各种夸奖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其中,应对外貌夸奖时,采用感谢标识策略频率最高(40%),而应对才艺技能夸奖时频率最低(30%)。
图2 不同夸奖主题的具体CR策略比较分析
此外,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夸奖主题的CR主要在自谦、回馈夸奖、下决心、回顾历史、不同意话语以及转移功劳的策略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其他3种夸奖主题而言,对于学业成绩的夸奖最易遭遇自谦的CR。回馈夸奖策略最常用于回复才艺技能的夸奖,而较少用于所有物的夸奖。下决心策略频繁用于回复学业成绩和才艺技能的夸奖。回顾历史策略较多地用于回复所有物的夸奖。
在具体的拒绝策略使用方面,外貌和所有物夸奖较容易受到不同意话语的CR;而在回避策略使用上,所有物和才艺技能夸奖容易受到转移功劳的CR。
为检测听话人的心理预期是否为CR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依据正负心理预期,将CR话语分为两部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
表3 心理预期对CR策略影响的t检验
结果表明,心理预期的差异导致所产生的CR在宏观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5),说明心理预期是影响听话人CR宏观策略使用的一项情景因素。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预期导致在CR具体策略——同意话语、下决心、回顾历史、不同意话语、质疑诚意、转移功劳和反问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5)。
图3 不同心理预期对具体CR策略选择的影响
如图3所示,当听话人对夸奖主题持有正预期时,倾向于同意话语(16%)、回馈夸奖(15%)、转移功劳(13%)、回顾历史(8%)策略;当持有负预期时,倾向于不同意话语(20%)、下决心(12%)和反问(1%)策略。
从宏观策略看,本研究的受试者所呈现的CR策略偏好顺序为接受>拒绝>回避,并且接受策略的使用率高达77%。
Chen(1993)对中国人CR策略对比性研究表明,中国人多采用拒绝方式回复夸奖[3],但接受策略的频繁使用表明,本研究中的中国ESL学习者在CR策略选择时并未明显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这可能归因于两种原因:(1)中国英语教学课堂充分强调中西CR策略的差异性,使得ESL学习者在选择CR策略时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逐步习惯欧美的应答方式。(2)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正如Chen在1993年与2010年对西安ESL学习者CR策略选择所作的调查,2010年的调查中拒绝策略的比例由95%下降到不到10%,Chen&Yang将其归因于那十几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观念的转变[7]1958。近来,中国人应对夸奖时没有表现得如从前那般自谦。
从夸奖主题的不同导致的CR使用策略差异上,可以看出中国ESL学习者在受到学业成绩和才艺技能方面的夸奖时,更倾向于接受夸奖;而拒绝策略则更多地用于应对外貌与所有物的夸奖。才艺技能与所有物夸奖则有可能遭遇到回避策略。
对于学业成绩和才艺技能夸奖的高接受度表明,听话人对于才艺技能方面的夸奖更注重展示同意,而非谦逊。根据Brown&Levinson的礼貌原则[8],同意夸奖者通常可解析为维护并提升他人的面子——即为合作原则中的同意最大化原则。对于外貌与所有物的夸奖,听话人更注重的是展现谦逊最大化原则。
Ruhi提出的自我礼貌理论[9]为此提供另一种解释。自我礼貌理论认为同意最大化原则并不是驱使听话人接受夸奖的唯一原因,听话人本身在接受夸奖时也从中受益,因为夸奖本身就是对听话人或相关事物的一种正面肯定论述。接受夸奖反映出听话人本身自信的需要,即听话人欲被人们重视,以求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同时也避免了过度谦逊。
对于学生而言,最看重的品质即为学业成绩。当听到此类夸奖时,学生希望通过获得他人的肯定,来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展示自信,因此倾向于采用接受策略。即便他们对自身的学业成绩抱有不满意态度时,他们仍然会通过下决心等具体策略来接受夸奖,在展示听话人礼貌的同时,以许诺的方式来树立刻苦用功的形象,避免了过分自大,具体体现在:
场景6(1)学校考试,你得了85分,虽然有进步,但你认为你可以做得更好,就是因为粗心,否则可以拿到90分。
发试卷时,老师说:“That’s a big progress.Keep up the good work!”
你答:“Thank you.I will do better in the future.”
对才艺技能的夸奖,回避策略的使用率高于拒绝策略的使用率。从具体策略来看,回馈夸奖和转移功劳策略的使用率较高。此现象表明,中国ESL学习者既不愿对能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才艺技能夸奖表示否定,又不愿表现得过于自大。转移功劳和回馈夸奖策略则可能是解决这两大矛盾最好的方法。使用转移功劳策略,听话人转移话题将功劳转移到他人身上,来避免自我表扬;而使用回馈夸奖策略,听话人既同意了夸奖,又通过夸奖提升了对方的面子。
对于外貌与所有物夸奖的答复,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拒绝率,但其背后原因却不尽相同。对于所有物的夸奖在拒绝和回避策略上都展现了高使用率,这与Tang&Zhang[5]的发现相同。不情愿接受所有物的夸奖可归因于中国人不情愿通过物质来展现自我的传统[5]340。传统中国文化一向推崇才名、轻视财物。因此,在应对此类夸奖时,听话人倾向于采用转移功劳和不同意话语策略来展示自身的谦逊。
而对于外貌夸奖的高拒绝率则更多地归因于听话人的心理预期,因为反馈外貌夸奖的所有131项拒绝性回复,都发生在听话人抱有负面心理预期时。在持有负预期时,听话人拒绝策略使用频率的提高,可以从合作原则的质量最大化原则中得到解释——确保回复的真实性。Golato表示,夸奖回复形式受制于社会规范。“社会认可的回复模式将显示社会的关注点——是夸奖的真实性还是其夸奖的社会功能”[10]564。那么,在负预期状态下,中国ESL学习者倾向于拒绝外貌夸奖的现象,表明在中国社会对待外貌夸奖时侧重于回复的真实性,而不是其社会功能。而在美国社会倾向于接受外貌夸奖[3]73的原因则是美国人更关注外貌夸奖的交际功能,接受此类夸奖更容易在对话者间激发积极和睦的气氛,以方便继续开展对话。
如图3所示,当持有正预期时,ESL学习者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同意话语和感谢标识语来接受夸奖(50%)。同时,更倾向于使用回馈夸奖和转移功劳来回避夸奖,以显示其谦逊的品质并提升他们的面子。相反地,当持有负预期时,中国ESL学习者更倾向于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或质疑夸奖者的诚意。究其原因,当持有负预期时,听话人更多地将夸奖解析为FTA,从而作出相应的回击。如:
场景6(1),班上同学知道后说:“Congratulations.Your hard work pays off.”
你答:“Are you sarcasming me ?”
听话人将夸奖解析为FTA,因为他认同夸奖者对自己分数的肯定,因此将夸奖解析为虚伪,直接采用质疑诚意策略来挽回面子。
表3显示,当持有负预期时,更有可能遇上拒绝回应,采用质疑诚意和质疑准确性等策略。例:
场景5(1)因为晚上要参加重要的聚会,特意去理发店剪了新发型,但是剪完后,感觉不是很好。回到家,你妈妈说:“Wow,your new haircut makes you more charming.”
你答:“Don’t comfort me!I know how it looks.”
此例中,CR采取的是质疑准确性策略来拒绝夸奖。听话人将夸奖解析成安慰,认为母亲的夸奖是为了安慰,而不是真实的表扬。听话人洞悉了夸奖的言外之意,领会到此夸奖用意更多在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应对夸奖策略使用的差异性未对中国ESL学习者CR策略使用造成负迁移影响,相反,因为此差异性在中国英语课堂得到充分认识和强调,接受夸奖已是中国ESL学习者的主要CR策略。
此外,夸奖主题的不同都会造成CR使用策略的不同。中国ESL学习者更倾向于接受学业成绩和才艺技能等能树立自信心的夸奖;在应对外貌和所有物夸奖时,听话人倾向于展示自身的谦逊与注重回答的真实性,因而较多采用拒绝性策略。
本研究的另一发现在于肯定了听话人的心理预期对于CR策略选择的影响。当听话人对夸奖主题抱有负预期时,更容易将夸奖解析为FTA,从而采用拒绝策略。由于此研究的测验群体为中国ESL学习者,尚未能确定心理预期是否为影响CR策略的国际化影响因素。心理预期对于CR策略选择的国际化影响有待进一步验证。
注释:
①对问卷中测试者CR的语法错误,本文予以保留。
②此表在Homles的分类基础[4]330上,略作修改制成。表中所有策略分类及名称均为作者翻译。
[1]Holmes J.Paying compliments:A sex-preferential politeness strateg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8(12):445.
[2]Pomerantz A.Compliment responses:Notes on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constraints[C]//Schenkein J.Studi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81-82.
[3]Chen R.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3(20).
[4]Qu J,Wang L.Pragmatic transfer to compliment response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Sino-US English Teaching,2005,2(12):66-75.
[5]Tang C,Zhang G Q.A contrastive study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among Australian English and Mandarin Chinese spea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
[6]Rose K R.An exploratory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development[J].SSLA,2000(22).
[7]Chen R,Yang D.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in Chinese:Has it changed?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
[8]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on[C]//Goody E.Question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311.
[9]Ruhi S.Politeness incompliment responses:A perspective from naturally occuring exchanges in Turkish[J].Pragmatics,2006,16(1):43-101.
[10]Golato A.German compliment respons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547-571.
A Study on Chinese ESL Learners’Pragmatic Strategies of Compliment Response
FAN Xinyu
(International Office,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China)
The speech act of compliment response has two conflicting constrains:the need to agree with the complimenter and the need to avoid self-praise.Through 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this study collects the compliment response from 117 Chinese ESL learners,decodes the data based on the Holmes’taxonomy and compares Chinese ESL learners’pragmatic strategies variation of compliment response on the compliment topics—appearance,possession,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alents,and on the complimentee’expectations.Finally,the possible causes of such variation are explained.
compliment response;pragmatic strategies;compliment topic;expectations
H03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074(2014)02-0032-07
2014-01-26
范馨予(1987-),女,浙江永康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实习研究员,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