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张思冲*,杨玉林,景伟伟,周晓聪
(1.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高校地理资源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哈尔滨 150080;2.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哈尔滨 150076)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也快速、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济的增长也对废气的排放产生了一定影响,2001~2010年这10 a间,废气排放总量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88.56万t上升到2006年的118.16万t,到2010年下降到96.43万t,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的排放量也呈现同样的趋势。本文通过研究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之间的关系,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为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制订科学而有效的产业和环境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它介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6′~53°33′之间。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面积45.4万km2,占全中国总面积的4.7%。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其中12个省辖市,1个行政公署,65个县(市),其中县级市19个;877个乡,其中462个镇,14 488个村。
图1为黑龙江省2001~2010年的城镇化率曲线图(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在2001~2010年这10 a间城镇化发展较快,基本呈上升态势,2001年城镇化率为52.4%;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55.7%,上升了3.3个百分点。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黑龙江省的经济也不断攀升。图2为黑龙江省2001~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曲线图(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数据均来自于2000~2010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1年黑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为3 390.1亿元,人均GDP为8 900元;201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为10 368.6亿元,人均GDP为27 076元。由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在这10 a间经济是不断增长的。
图1 黑龙江省2001~2010年的城镇化率的变化
图2 2001年至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GDP的变化
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的关系按照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可形成三条发展轨迹:随经济增长,废气排放量增大,经济增长以破坏空气环境质量为代价;倒“U”字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2],先经济增长废气排放量大,后经环境治理,废气排放减少;可持续发展,随经济增长,废气排放逐渐减少。
在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对废气排放的影响中,选取二者合适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按照科学性、综合性和可获得性的原则,依据大量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结合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情况和近年来废气排放的实际情况,选取人均GDP为经济增长指标,以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粉尘排放量为废气排放指标,构建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之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研究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建立人均GDP与废气排放典型指标排放量之间关系的曲线模型。本文根据所选取指标数据,对其进行回归模拟,模拟结果及有效性检验表明:人均GDP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三次函数拟合最好[3]。
全省近年来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数据来源于2001~2010年黑龙江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人均GDP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代表废气排放状况,对二者进行拟合,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对废气排放的影响。
图3为2001~2010年人均GDP与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模拟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二氧化硫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平缓的变化趋势。2001~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91 900 t上升到518 000 t;从2007年至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平缓下降,2010年下降至490 200 t。而2001~2010年人均GDP从8 900元上升到27 076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同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迅速增长。2006年后,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二氧化硫排放量平缓下降。说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硫排放量有巨大的影响,但加大环保力度对二氧化硫的排放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图3 人均GDP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模拟
图4为2001~2010年人均GDP与烟尘排放量之间的模拟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烟尘排放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1年,黑龙江省人均GDP为8 900元,烟尘排放量为490 100 t;2001~2005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烟尘排放量逐渐增多,到2005年达到最大值547 900 t;2005年之后,烟尘排放量逐渐下降,到2010年达到这10 a最低,为420 000 t,而人均GDP达到这10 a最大。
图4 人均GDP与烟尘排放量的模拟
图5为2001~2010年人均GDP与粉尘排放量之间的模拟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粉尘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长呈现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1年,人均GDP为8 900元,粉尘排放量为103 600 t;随后几年经济逐渐上升,粉尘排放量也逐渐上升,到2007年达到最大,为128 600 t;此后开始下降,至2010年达到10 a最低,为54 100 t,而此时人均GDP为10 a最大27 076元。很显然,粉尘排放量已通过拐点,进入逐渐下降的良性发展轨道。
图5 人均GDP与粉尘排放量的模拟
由图3~图5可知,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粉尘排放量对人均GDP的拟合结果都非常理想,其判定系数都大于0.9。但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模拟图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模型[4-5],一个原因是由于选取的研究时间过短,另外一个原因是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可能随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化而变化。而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模拟图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倒“U”型模型,随经济增长,粉尘排放量也逐渐增长,2007年后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经济继续增长,但粉尘排放量持续下降,说明环境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环境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在城镇化进程中,黑龙江省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在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废气的排放也逐渐增长,其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量先上升后平缓下降,但降幅都不是很大,而且从长期趋势来看,有反弹趋势,说明在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方面仍需加大控制力度,相关部门要对此高度重视;而粉尘的排放量在经济持续增长后期,明显呈下降趋势,粉尘排放得到一定控制,逐渐走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模型,有关学者也证明随环境的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能存在其他模型。而人均GDP与粉尘排放量的关系模型出现倒“U”型,说明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废气排放可以逐渐减少,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可以并行,其前提条件是在收入水平提高
的同时,实施有效的环境政策,当然二者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控制力度,提高环保意识。一些外在调控机制,如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污染治理技术的使用、政府环境政策和管理的加强以及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都会对废气排放产生积极的影响[6]。因此黑龙江省在城镇化进程中,废气排放减轻是可以实现的。
(3)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对废气排放的影响部分已经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但要完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且避免峰值的出现,提前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必须制定正确的经济与环境政策和措施。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特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引导和法律依据;严格执法和加大惩罚力度,完善监督机制,加强舆论监督,对违法者加大惩处力度;投入巨资进行环境治理;加强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7]。
(4)本次研究选取的时间较短(2001~2010年),不能十分完整的体现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对废气排放的影响,对分析和评价两者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中不免会出现偏差。
【参 考 文 献】
[1] 韩贵锋,徐建华,苏方林,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E)研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1):1-3.
[2] 周 静,杨桂山.江苏省工业污染排放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2):284-288.
[3] 吴明红,严 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2(6):103-105.
[4]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2):46-47.
[5] 苏 伟,刘景双.吉林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37-41.
[6] 周俐峻.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及其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耦合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2):30-32.
[7] 张静中,李 华.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河海大学学报,2009,37(1):119-124.